当前位置:群走网>观后感>《绿皮书》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

时间:2025-09-06 07:57:4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绿皮书》观后感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皮书》观后感

《绿皮书》观后感1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个粗俗暴力的白人托尼,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钢琴家唐开车,向南方做巡回演出的故事。

  影片中有好几个片段,讲述的是因为店里的老板、服务生看唐是一个黑人,所以不让他上洗手间、去餐馆吃东西。这就是当时最严重的问题——种族歧视。但他身为一个黑人,也要维护自身的权益,况且他还是被邀请来的嘉宾,理应接受较好的服务。所以他总是不赞同他们的作法。

  他的一次次演出,目的是是想要消除白人对黑人的不公平对待。

  在影片的开始,作者抛下了一个疑问:托尼十分不理解为什么唐放弃在纽约第三大道的三倍薪酬,且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却选择艰难地在美国陆地上行走、闯荡。而在影片快要结束时,唐三重奏的音乐伙伴给出了答案。

  他说:“因为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唐正是因为怀揣这样的勇气,才会拿着绿皮书,用音乐来改变人们对黑人的认识。

  从整部电影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唐是一个十分高雅的人,但是唯独在一个片段中,我们才看到了真实的.他。

  这个片段讲述的是托尼邀请他一起用手吃炸鸡,但是唐觉得这是一个不卫生的行为,经过托尼的一次次强烈推荐,唐也无法推脱,于是大胆地放下姿态,啃着炸鸡。然后也学着托尼将鸡骨头扔在窗户外。

  作为一个黑人,他学会与自己的同胞一起,在黑人酒吧大肆享受音乐的乐趣。而作为一个最基本的人,他学会捍卫自己的权益,当对方不允许自己在餐厅内吃饭时,取消演出。这都是敢于面对自己,接受事实的表现。

  都说家是温馨的港湾,但孤独的唐从来不与自己的兄弟联系。他认为即使哥哥知道自己的联系方式都没有来找自己,便也不愿做那个主动的人。

  但托尼却看得透彻:“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既然有勇气去改变世界,改变自己又何乐而不为呢?

  “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只有勇敢地面对生活,尊重与温暖便会向你走来。

《绿皮书》观后感2

  《绿皮书》,作为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获奖作品,我满怀期待的观看了这部电影,它讲述的是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唐将从纽约到黑人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举办巡回演奏,俩人根据绿皮书指南进行的友谊之旅。

  我原本以为它会是特别高深难懂且富含哲理的.影片,看了后才发现并不是。全片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黑人歧视为背景,但没有过于冲突激烈的矛盾表现,而是平白直叙的,还有点轻松幽默,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影片中托尼最初在一家酒吧当保安,一个富商将对他最重要的帽子放在服务员那里,托尼将帽子藏了起来,当富商找不到帽子而着急时,托尼又将帽子还给了富商,因此和他结为了朋友,托尼很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或许唐就是看中他的能力。后来托尼在酒吧打了有背景的人而被开除,之后才给唐开车。唐十分高雅,非常有修养,两人在旅途中相互学习,彼此都需要对方。

  唐教会了托尼很多事情,例如托尼给妻子写情书方面,不再记流水账了,懂得如何浪漫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类似的例子还有,托尼发现地上有一块绿色的漂亮石头,随手捡起来揣在兜里,并没有付钱,这被唐的朋友看到了,唐认为托尼的行为是偷窃,要求他去付钱,这让托尼不能理解,在他看来,捡的并不算偷。最后托尼还是妥协了,付了钱。不过唐给托尼印象最深的是,不是所有麻烦都可以用拳头解决,只有尊严才能让你获得别人的尊重。唐就像托尼的老师一样,帮他慢慢改变自己的坏毛病。

  托尼也帮助了唐很多,每当唐受到种族歧视时,他都愿意站在唐这一方,帮助唐。在托尼的眼中唐是孤独的,时常夜里一个人喝着闷酒,他举止得体,身着西装,而他的同胞却言语粗暴,衣衫褴褛,优秀的他使得自己格格不入,他有个哥哥,却没有主动联系,托尼希望他给他哥哥写信,但他好像在等待他哥哥联系自己,托尼说“人之所以孤独,是不敢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我很喜欢这句话,感觉自己没什么朋友,可能就是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不过影片最后结尾唐本来拒绝托尼和自己去他家过圣诞夜,但他回到家中,却发现只有自己孤独一人,他勇敢迈出第一步,去了托尼的家。这也是托尼教会唐的一件事。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学会了很多,这个世界始终都存在着歧视和偏见,当我们遇到时,不要用暴力去解决,只有尊严是必胜的,维护自己的尊严才是解决办法。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勇敢迈出那一步,你会收获很多。我们也要多学习身边人的优点,成为更好的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3

  这部片子给我带来了很矛盾的观感。

  一方面,它符合一部好片子该有的形象:合理的起承转合、情感的铺垫与爆发、恰到好处的搞笑点,以及正确无可指摘的主题。

  电影中处处有前后的呼应与铺垫,包括男主家人对黑人的态度,贯穿全文的炸鸡,以及种族歧视这一冲突点。音乐家对炸鸡「真香」的时候,把始终端着的架子放下的时候,以及搞基被抓等男主尴尬地来提人等等内容,都是那种观众们非常认可、非常喜欢的路子。

  另一方面,我又始终感到一种难以真正深入电影的疏离。如果把这部电影类比成香水,那么可以说这种观感作为后调始终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其一,是两人的情感融合,并没有让我感同身受。其二,是电影过于套路化,匠气太重。其三,是用大量的刻板印象去反对少量的刻板印象。反感在黑人音乐家拉开车门行走在大雨中那一刻达到极致。其实这幕戏本可以让他打开车门,站在雨中,红了眼睛,缓缓说出台词。这要比爆发式的表演要更克制,也更令人心折。然而电影就是选择了一种小媳妇式的处理方式。

  简单地评价,它确实是一部好片子。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角色塑造与时代刻画漂亮极了,又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但是把它放在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的地位去考量,我认为还不够格。它像是在故事的框架里安放一个主题,而非靠着感觉和灵魂的.燃烧去配合框架制造故事。

  接下来谈谈主题。

  「种族歧视」确实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话题,但本片能够得奖,显然靠的并不是将它强加于电影之中(说实话「性取向」的点反倒有些强加)。

  印象最深的点是种植园中的黑人与雪利博士的对视。雪利博士想要扭转黑人对白人的偏见,踏上了南方巡演之旅。他既要承受白人的歧视,又与黑人兄弟产生了矛盾。他是力图在夹缝之中扭转一切的孤胆英雄式人物。在对视的那一刻,不知道他会想些什么,会怜悯,会感到悲哀,会感同身受,还是会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那些黑人劳工又会想些什么,不解、羡慕、讥讽?

  同类与同类之间的交流,比敌对者之间的刻板印象更为复杂,也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这一概念更加彻底地表现在本片的白人大混子男主身上。比起他自身从唾弃黑人到把领班摁在墙上的转变,他的家庭中对老黑态度不一以及他对白人警官的重重一拳反而更体现了他对黑人相关问题的敏感。

  面对时代,他们都是无力的。他们是族群中少有的异类,他们的个人努力在人们根深蒂固的偏见面前不值一提。雪利在贵族们眼中的最大价值实际上是被消费,而南方酒店的领班也在尊敬「音乐家」这一身份的同时,毫不客气地厌恶「黑人」。这种孤独和无力感,反而最打动影院里坐着的我、凝视的我。

  提到观看者,我想继续探讨它为什么能得奖。我想,大概主要原因并非是它完整地刻画了那个1962,而是它所反映的问题在如今仍然存在。当那群美帝国群众们坐在电影院的那一刻,关注更多的并非电影中的人物,而是电影所起到的功能,人们通过电影情节中的表征,潜移默化地受到其中渗透着的整体态度的影响。黑人、亚裔仍然在生活中被歧视,好在人们可以从荧幕中互相理解的两位男主身上寻求一种认同,或者说一种理想化的美国梦,进而在电影末尾的大团圆结局中逃避现实。

  实质上,《绿皮书》的作用和末尾升华的春晚小品没有区别。如果说有区别,那就是它是在揭露现状的基础上反对现状,并非拒绝提及,而是巧妙地选取片段,详略得当地去生产意义,是一种更高级的粉饰太平。黑人与白人观众们在电影中寻找到自己对应的角色和身份,产生认同、消弭敌意。天下大同。

  从那个叫爱德华·朗恩的种植园主为了黑奴贸易开始宣传黑人劣等论起,美国的赎罪之路至今仍未结束。

《绿皮书》观后感4

  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我想,爱看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毕竟,《绿皮书》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了,网上评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在美国的1960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 暴力永远无法取胜,托尼,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能让你占理。——《绿皮书》

  绿皮书,一本普普通通的本子,却决定了黑人在美国绝对不能做的事情和绝对不能去的地方。这无疑是荒诞而可笑的,但是这种事确确实实存在了。

  一位黑人钢琴家被请去表演,演出过程中他想上厕所,于是走向了旁边的.公共厕所,但是立刻有人挡住了他,对他说,“对不起先生,您不能进入这间厕所”。

  钢琴家问,“是里面有人吗?”

  那人回答,“不是的。”

  黑人钢琴家说,“好的,我知道原因了。但是我现在需要上厕所,返回住处上厕所会浪费很多时间。”

  没想到负责人说了一句令他有些震惊的话,“没关系,我们愿意等。”

  这无疑给了他心灵重重的一击。宁愿浪费众人这么多时间,也不愿意让他就近上个厕所。可见这样的种族歧视已经深深的刻在了白人的骨子里,很多年都难以改变。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他的司机是个白人,一个粗鲁的人,邋里邋遢,不修边幅,他们去南方准备给当地的人演出,他们走进当地的一个西装店,店主本来以为是司机要买衣服,当司机问,衣服可以试试吗?店主回答,当然可以。但是等到店主发现要试衣服的是那位黑人钢琴家的时候,赶紧出来说,对不起,如果你想穿上这件衣服,必须买下来,如果你试了不买,这件衣服就卖不出去了。气的钢琴家愤然离去。

  一个国家能够把人种歧视做到这种程度,足够引起人们的深思,在这样不公平的制度之下,美国梦是不是把平等的机会摆在每个人面前。

《绿皮书》观后感5

  看了绿皮书,感觉是很好的电影,给我很大的震撼。有一幕,当谢利博士下车的时候,和黑人们对视,两类人无声的交流,谢利博士是幸运的,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虽同为黑人,却有不同的人生,而那些俯身干活的人,却从出生到老估计只有一条出路,没有再多的选择。

  还有一幕,当谢利博士对着托尼大声喊道,我不够黑,不够白,不够男人,我是谁?作为黑人,他有着不同于其他黑人的.地位,收到优待;作为黑人,白人只是在听他演奏时当成一个消费品,而下了台,他只是一个黑人,我似乎明白了大学时期的一位美籍非洲裔外教听到一个类似于“nigger”的发音会神色大变,那是对种族歧视的恐惧与憎恶。

  还有一幕,谢利博士去庄园演奏时,刚开始被热烈欢迎,后来想去洗手间却受到了歧视,被指可以去便易茅厕;要去高级俱乐部演出,受到尊敬却安排去简装间换装,不被允许在高级餐厅用餐。人可以表面上奉承你,欢迎你,喜欢你,而转眼间就表现出歧视你的样子,透露出真实的想法,人与人之间的歧视深矣。

  “这世界天才永远都存在,而打破别人的想法需要勇气。”

  “世界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迈出第一步。”

  《绿皮书》看起来很诙谐幽默,但是它带给我们的触动却不止这么多,仿佛在欢笑中我们体会到了现实,体会到了现实中根深蒂固的偏见,不像我们看到的小树苗那样渺小脆弱,它的下方是盘根错节。

《绿皮书》观后感6

  开头因为俱乐部关闭了几个月进行装修,所以保镖托尼暂时失业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差事,载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前往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出发前,托尼得到了一本绿皮书,本电影的片名就以这种不显眼的方式出现了。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托尼和谢利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在电影里,黑皮肤的谢利可以在白人餐厅演出收获掌声,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厅、更衣室和洗手间。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有很多餐厅是不允许黑人用餐的。他们常常把餐厅搬到了车里,连上卫生间都要仔细规划,所以才要用到这本黑人旅行者绿皮书,去寻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来“绿皮书”出版的背景里充满了压迫和苦难,但电影《绿皮书》却没有散发太大的怨气。比起那些偏执的白人,谢利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优雅。他被人欺负以后用音乐释放他的怒气,他甚至对有点粗暴的白人托尼说:“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获胜。”

  你以为电影要开始说教了吗?其实没有,这部电影的导演时刻给你绑着血压计,发现你血压升高情绪过浓的时候,就给你来一颗降压药。而消除矛盾给我们降血压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托尼和儒雅傲娇的谢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托尼是个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宠妻狂魔。虽然性格暴躁喜欢打架,但是当他吃了26个汉堡赢了钱后就立刻交给妻子。写的信虽然笨拙,但还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温柔。而谢利除了优雅以外还有一点傲娇。

  车里吃鸡的情节我就不细说了,看托尼是怎么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钢琴家,调教成在车里啃鸡腿的吃鸡少年的。说到谢利为什么遇见托尼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炸鸡呢?是因为他不爱吗?不是,其实是因为心理戒备过度。因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欢吃炸鸡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谢利以前一直在刻意回避这些偏见,以至于最后使他迷失了方向,觉得自己既不够白也不够黑。是托尼在教会他放下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谢利也在一点点的改变托尼,让他学会用更美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良和爱。

  就像维克多·雨果·格林在绿皮书这本指南里面写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绿皮书》帮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用这种凝望的镜头消除了沉痛,用爵士乐酒吧里的演奏表达了一种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纸包装“歧视”,不试图改变什么让全世界都爱吃,并且能从甜味中,尝到一点世界本来的味道,这样就够了。

  平等和自由是每个国家和每个人所向往的,即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不能完完全全做到平等和自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抓紧“方向盘”,还需要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消除歧视、崇尚自由”一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旋律!

《绿皮书》观后感7

  托尼所在的酒吧歇业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托尼很快陷入了生活拮据的局面。他不得不在小餐馆里与人打赌吃热狗,来赢取50美金家用。

  电影开头便认真描绘了男主托尼嫌弃地丢掉黑人水管工用过的水杯的镜头。没错,他是种族歧视者。

  即便这样,在应聘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的私人司机面试中,托尼说我不介意给黑人工作,我前两天才在家里宴请了几位黑人朋友。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民族、团结和谐的国家,无法理解美国旧时代种族歧视的痛苦。但影片中的很多剧情让我们越来越深刻体会那种歧视的无知与可怕。托尼迫于生活,向现实低下了头,成了钢琴家谢利博士的司机,陪他踏上了南下巡演之路。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多年前,我的父亲因为没钱给孩子们交学费而低声啜泣的午夜,中年男人的无奈与苦楚在那一刻、在电影里让我泪流满面。一分钱压倒英雄汉,在现实面前,我们曾经觉得无奈的事似乎都成了出路。

  改变需要勇气

  钢琴家谢利博士才华横溢,博学且教养好,有钱有地位,但是因为黑人种族备受白人社会的侮辱和欺凌。他也不是典型的黑人,他和那些底层的黑人没有交集和共同语言,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应该是雨中谢利咆哮的一段台词: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还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

  托尼动手打了侮辱谢利的警察,两人被关进了看守所,谢利博士告诉托尼:靠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会让你占理。在那个无奈的社会,他没有用暴力去反抗,而是用行动捍卫自己的尊严。

  谢利博士明知道南方种族歧视很严重,他依然选择去南部巡演,去经历去突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大众。圣诞演出,谢利在不让黑人入内的餐厅那段。按照剧情的铺垫,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以为他会妥协,完成演出。然而我终究是庸俗了。谢利博士毫不犹豫地说:要不然让我进去用餐,要不然就取消今晚的演出。这大概是整部剧最给人勇气的改变。

  故事的最后,平安夜,托尼主动拥抱谢利博士的那一瞬间将改变演绎到极致。

  生活需要温情

  看了很多影评都在讲民族文化,可是更吸引中年妇女的应该是托尼与妻子之间的温情。影片中很多温情的镜头,让人觉得温馨而感动。托尼出发前,将预支的工资交给妻子,妻子再三强调要写信回来,可是都是被拒绝的。即便如此,托尼在南下巡演的路上还是很用心地给妻子写了信。

  整个故事除了南下巡演的路线,就是托尼写给妻子的四封信。信件真是一个高明的处理方式,不仅从客观角度描述了谢利博士,也不着痕迹的'描述着托尼在谢利博士影响下的变化。

  在谢利博士指导下,信件内容很感人:没有你的时光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与你相爱是我所做过的最轻松的事。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遇见你的那天我已经爱上你,今天我爱你,余生我也一样爱你。我想这是内心深处对妻子和家庭厚重的爱,才愿意接受这种改变吧。

  托尼睡前亲吻妻子小照片的镜头,故事最后托尼妻子与谢利博士拥抱时说谢谢你帮他修改信件的镜头,都让我心头一暖,不得不说中年妇女感动的镜头真的不一样。影片所传递的关于家庭、关于夫妻、关于亲情的相处之道,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思考的。

《绿皮书》观后感8

  《绿皮书》讲述了一个黑人演奏家和一个白人司机在南方巡演的故事,他们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辈子。

  一开始,我清楚地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态度。这部电影设置了一个小笑话。这家人聚在一起。两名黑人修理工帮助修理家用电器管道。修理后,托尼的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用的杯子托尼直接扔进垃圾桶,后来托尼又认识了黑人,并邀请了黑人唐。雪莉去家过圣诞节,我最回味的故事是最后的唐。雪梨突然独自带着红酒去了托尼家,他们拥抱了整个托尼家庭的惊讶表情。

  前后的差异令人感动,值得深思。1962年,美国对种族歧视的理解是多么痛苦。然而,这部电影表现得很完美。

  我还记得一张照片。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时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旅途中美丽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个黑人在农田里不知疲倦地工作。一个农民看到雪莉,然后大家放下手头的农活,一起看着雪莉。你可以随意猜测当时黑人的感受,是嫉妒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我称赞导演的设置,奥斯卡奖名副其实。

  除了仔细设置场景外,这部电影还启发和思考了整个故事之间的交流和台词。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雪莉实际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她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谋生,但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巡回演出。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别行程。

  事实上,许多人的孤独是他们选择孤独、放弃勇气和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的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她的家人聚在一起,但雪莉一个人呆在一个大房间里。她以为结束了。雪莉终于带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谊开始升华。

  许多人梦想着改变很多。事实上,父母和孩子对婚姻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会有冲突、争吵甚至暴力和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过这首钢琴曲来解决冲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改变人们的想法需要很大的勇气。钢琴不是白人专属的,音乐也是白人专属的。他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个过程中,他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因为他的巡演变得特别崎岖,这也是电影选材的意图。

  最后,我大家一看,相信也会给你不一样的启发和体验。

《绿皮书》观后感9

  绿皮书,绿色的封皮,是黑人旅行备忘录,是注意事项,上面记录着在广阔的美国土地上,哪个旅店招待黑人,允许黑人住宿。

  影片讲述了一个温情的白人与黑人的友谊故事,也反映出南北战争百年后,在种族歧视依旧根深蒂固的时期,黑人和白人社会的融合。他们的友谊始于1956年的一次雇佣关系,持续到20xx年,生命尽头。

  我喜欢里面那个黑人。他虽是黑人,却由于命运的眷顾从小接受了高雅的贵族教育,成长为举世闻名的钢琴演奏家。但是白人社会能接受他的音乐,却不能接受他这个肤色的人。所以他在台上演出的时候备受尊重,然而演出结束后,就会受到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就是整个白人社会,对待每一个普通的黑人的待遇——种族歧视。

  这个黑人身上有一种接受了高等教育所独有的高贵气质和正统修养。最直接的表现是整个人都是仰着脸说话的。他最看重的是尊严,起初他的尊严靠着高高在上的座椅,靠着对生活细节的挑剔来维持。后来,他真正得到了尊重,不仅是他的音乐艺术,更有他这个肤色的人应得的尊重。

  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到南方巡演,以丰厚的报酬雇佣了一个白人司机。出发前,这个黑人音乐家把一本绿皮书交给那个白人司机。目的就是想让他安排好旅途中的住宿餐饮,尽量避免一些不受尊重的`、被瞧不起的令人难堪的待遇。这位黑人音乐家一方面享受着由高超的钢琴演奏技艺与音乐造诣所带来的万人瞩目的尊重,另一方面也默默承受着繁华落尽之后,被嫌弃被排斥的心酸,内心充满了压抑的愤怒与忧伤。在这一段旅程中,两人共同经历并化解了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们彼此的思想认识与行为习惯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最后这位黑人音乐家完全可以用他的行为语言,以及发自内心的大胆诉求来真正维护他的尊严,并一步步得到认可。绿皮书也就成了一个时代的纪念品!

  绿皮书也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见证!

  黑人司机和白人音乐家在旅途中相互影响,从起先的互不理解,到后来的互相融合,到最后的互相维护,最终成为一生的好朋友,也预示着黑人白人这两个种族的最终融合。更暗含了一点——融合,其实就是相互的彼此妥协!社会在进步,人类变得越来越文明。

  主人公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导演特意安排设计的。外表黝黑,但是却接受了高等的教育,举止文雅那个白人司机,基本处于社会底层,靠打零工生活。但是那个黑人,却接受了高等教育,有高贵的灵魂与尊贵的修养。然而两人都有着善良的心地和正义的品质。同时,音乐家缺乏情商,而这个白人司机情商极高,两人的互补,为剧情增加了许多和谐的喜剧色彩!

《绿皮书》观后感10

  《绿皮书》讲述了黑人爵士钢琴家唐和他的白人司机兼助理托尼两人一路南下,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做巡演的故事。

  影片中两位主角的身份天差地别,一位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贵族礼节的钢琴艺术家,一位是游混于酒馆的小混混,爱吹牛,不修边幅。但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却调了个个儿,在艺术上受白人钢琴家,在生活中却处处受到白人的'歧视,就连喝酒吃饭都需要小心翼翼,仅仅因为他天生的肤色,而撒泼打诨、忙于生计的小混混却活的逍遥自在,也仅仅因为他天生的肤色。我在电影前半段也和托尼一样对唐南下巡演抱着疑惑的态度,不明白为什么唐要离开自己的安全区往种族歧视愈发严重的南方走去。但是当唐向托尼敞开心扉的诉说后,我才知道唐是用了多大的勇气,直面种族歧视并想努力改变种族歧视,哪怕冒着被羞辱甚至生命的危险,他仍义无反顾,这让我真正感受到,肤色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行,真正决定他品行的应该是他那高贵的灵魂。

《绿皮书》观后感11

  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在这部电影里,早已固化了的种族人设被巧妙的对调了:精英黑人,底层白人。

  这一黑一白,一路走来,一路艰辛。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作文,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

  刚开始的托尼烟不离手,脏不离口,生活窘迫,却保有白人种族歧视者的傲慢。他拒绝接触黑人使用的东西,会偷偷把来家里干活的黑人用过的杯子丢到垃圾桶。然而,迫于养家糊口的无奈和压力,他不得不为黑人唐做事。一路做事,一路磨合,他们之间日益理解,友情日渐加深,托尼也开始无法忍受那些歧视者。托尼揪着酒店经理的衣服质问为什么,唐只是想在这家餐厅吃饭而已;流氓警察辱骂着唐,托尼生气地大打出手;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

  为了演出效果,唐坐在化妆镜前用棕褐色的粉底遮住自己受伤的脸,眼眶湿润,多么无奈和无助。一个午夜,托尼接到了警局的电话,当他赶到那里时,唐和一个男人被铐着蹲在角落里。托尼设法贿赂了警察,唐被放了,唐说他只想活得像个正常的人。

  无论做了多少努力,他们俩依旧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为了尊严,托尼只能拖着绝望的唐在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离开酒店,宣布罢演。

  他们前往北卡罗来纳州,车在路上突然抛锚。路边的田野上,穿着粗服麻布衣服劳作的黑人农民们,看到这不寻常的一幕,纷纷停下手里的活,满脸疑惑地看着这从未见过的场景。原本应该是与他们有相同境遇的黑人唐,却西装革履,享受着白人服务,竟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上流社会。

  田野里的那些黑人农民的眼神特别真实,那眼神里的疑惑如针一般扎着他的心,也深深刺激着观众的心。

  而对唐而言,他也不能坦然面对这种不同。

  他懂艺术,有文化,却必须忍受来自白人和黑人两种不同的眼神。白人从心底里还是瞧不起他,而黑人的底层生活,他又从未真正体验过。

  在那个大雨滂沱的夜里,托尼为了安慰唐,说唐不像个黑人,唐却生气了。唐绝望地冲着托尼喊:“我不像个黑人,也不像个白人,甚至不像个人。那你告诉我,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这是来自唐,来自一个黑人的问题。

  唐完全可以待在城堡一样的房子里,坐在国王椅上优雅地弹琴,而不是狼狈不堪地开什么南部巡回演奏会。这一程,唐不是真的要巡演,他是要去南部,去找回自己。

《绿皮书》观后感12

  简单的故事如果讲好了,好到极致的时候,就会非常简单的打动人心,从简单变成充满艺术感,成为经典。我并不完全冲着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头衔去看的它,更多的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在美国里,种族歧视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能把这样大众的话题拍到拿最好的奖,那这部电影一定非常非常好看,因为越普通的主题越难拍的吸引人。

  《绿皮书》所讲述的故事非常简单,一个顶级的黑人钢琴演奏家唐纳德,需要找到一个靠谱的司机负责他南方巡演的接待工作,而白人托尼成功了获得了这个工作。影片所处的时间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那个时候的美国南部存在非常严重的种族隔离和歧视,因此这个南方巡演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生许多故事,电影里的大部分戏剧冲突均来自于此,并且我觉得是正好分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三部分,简单但是很有力度,下面我就会以这三次观点的冲突展开对影片的分析。

  影片一开始通过托尼的工作及家庭生活片段,展示了他的`主要性格、技能以及对待黑人的态度,他把黑人喝过的玻璃水杯直接扔进了垃圾桶。因为他所在的酒店需要装修,接下来的几个月他需要工作维持生活,因此接受了唐纳德的招聘,成了他的专职司机,在出发前,他看到了准备物品中有一份绿皮书,里面详细介绍了能接收黑人的酒店及服务场所,至此,黑人钢琴家唐纳德与白人司机托尼的南方之旅正式开始。

  电影里的第一次冲突的地方,是唐纳德想带托尼去演奏现场,担心他说话用词不够礼貌,于是想给他提出建议,显然,在双方都还不了解的情况下,托尼断然拒绝了唐纳德的请求。但当他在窗口听着主持人的介绍,才发现原来唐纳德是这么有名的人,不仅仅是拥有心理学、音乐学、学三重博士的身份,而且还曾经在白宫演出两次,而反观托尼自己呢,长期在酒吧里摸爬滚打的社会老油条,随口脏话,随地小便,言行举止十分粗鄙。唐纳德没有因为他的经历瞧不起他,反而对他十分有礼貌并给他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时刻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言谈及形象,我觉得这里就让托尼的内心产生了触动,毕竟谁不想活的更有尊严一点呢,这次的冲突就是人生观的冲突,唐纳德在上车前让托尼掸掉自己膝盖上的灰产,在我看来,这也是让他掸掉心灵上的灰产,给人的感觉又多了一点禅意。

  第二次冲突,则是在一家商店门口,托尼看到商店门口的地上掉了一块玉石,于是将它偷偷的放进自己的口袋里,但是唐纳德知道后,强烈要求他把玉石还回去,如果不还也必须付钱给商店,托尼觉得掉在地上的东西是无主之物,自己发现了占为己有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市侩心理我觉得在中国也是比比皆是。唐纳德觉得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拿,更不能去偷去抢,这点瞬间让我想起了周星驰的那部《长江七号》,也是反复的强调这种观点。托尼面对唐纳德的要求,表示非常不理解也很生气,但仍然将玉石还回去了,这里的冲突是两人价值观的冲突。

  其实故事发展到这,我看的有点奇怪,为什么托尼可以忍受唐纳德,按理说他讨厌黑人,也打过自己的老板,完全没必要对唐纳德那么顺从,但接下来的一个故事解开了我的疑惑,商店冲突结束后,托尼发现演出现场的钢琴不是唐纳德的指定,他坚持要求工作人员换来了唐纳德指定的斯坦威钢琴,从这里看出托尼是一个有契约精神的人,不管雇佣他的是什么样的人,但是他做了承诺,就一定会做到,影片后面也多出印证了这一点,契约精神同样也是现代社会极度缺乏的。

  接下里就事第三次冲突了,托尼因为袭警导致他和唐纳德都被关进了监狱,在牢房里,唐纳德对托尼说,“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持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能让人占理”,而他两被释放后在车里吵架,唐纳德愤怒的在雨里对着托尼咆哮,“我不被白人接受,也不被自己人接受,我甚至不够男人,那么我是谁?”这一段是非常震撼的,托尼总是觉得唐纳德高高在上不能理解底层生活,但唐纳德真的不理解吗?他是一个两边都不给接受的人,不为赚更多的金钱只想用音乐巡演的方式去改变人们对黑人的看法,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唐纳德看世界更大,并不局限于自身,而托尼只看到自己生活的苦,自顾自的挣扎,但是经过这次以后,我觉得唐纳德已经彻底让他改变了他内心的想法,而这种改变甚至从托尼扩散到看过这部电影的我们。

  冲突过后,影片的结尾就温馨多了,托尼最后在唐纳德的帮助下顺利回家,跟自己的亲人们一起过圣诞节,但回家后的托尼并没有那么的开心,总是若有所思的样子,直到唐纳德拿着香槟出现在他家门口,他才喜笑颜开,并且在惊诧的家人面前非常开心介绍唐纳德,此时再联想影片一开始,除了他妻子外,其他人包括他自己都流露出对黑人的厌恶神情,这个首尾呼应真的并不高明,但是让人感觉非常美好。总的来说,这是一部看完后能给人非常多思考空间的电影,能做到这点真的很不容易,也非常推荐大家去认真观看。

《绿皮书》观后感13

  一本书,一部车,两个人,在路上。

  这是一条充满了矛盾冲突、观念冲突、生活冲突的路,也是一条相互理解、相互妥协、相互影响的路。这条路的起始,是一个黑人老板和一个白人司机,这条路的终点,是一对好友的拥抱。

  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条争取平等摆脱种族歧视的艰难的路。

  从任何角度来看,唐·谢利都是一个天才,一个绝对的神童。他9岁时在华盛顿特区的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全日制学习钢琴,18岁首次亮相,19岁,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了他的第一部原创作品。他出入白宫演出,被誉为美国著名的钢琴家。然而这位雪利博士,却离开了卡内基音乐厅楼上他“金碧辉煌”的住处和万众拥戴,同他的三重奏乐团前往了充满歧视的美国南部,开始了自己的巡回演出,也开始争取平等之路,去证明黑人也可以在舞台上演奏,也可以赢得白人的'尊重。

  这一路上,唐受尽了来自白人的侮辱。这些白人在对艺术报以热烈的掌声,而不是他——这个黑人。他们欣赏艺术,却不能接受为他们奉献艺术的肤色。在邀请他演奏的会所,唐没办法上公用的厕所;路过高级西装店,店员见唐要试穿,表示无法借给他试衣间;负责准备钢琴的工人,觉得黑人就配弹个垃圾钢琴;唐走进一所酒吧喝酒,却被一群白人暴揍威胁;甚至,在本该最尊重法律的警局,唐的权利照样受到伤害。

  而最为突出表现出种歧视的就是那本《绿皮书》。在巡演过程中,他们一直使用一本“绿皮书”作为出行指南,它的标语是“现在我们可以没有尴尬地旅行”。封面很美,内容却不那么美丽。这是一本专为黑人准备的旅行指南,上面详细标注了黑人能去的餐厅、酒店、甚至出没的时间。表面上为了黑人的便利,实则上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这是一条艰难的争取平等、尊严的路。这条路看似以托尼与唐的相互理解、和解以及最后在圣诞夜的拥抱给了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黑人俱乐部里唐开心灿烂的笑容是因为有那么一个白人在欣赏吗?

  我们都只看到了美好的开始,但之后的路途会一如电影中那般美丽么?

  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理解与爱之路。

  托尼是生活在纽约的白人。他个性直、不拘小节、脾气火爆,脏话随口就来还自以为是满口跑火车,小偷小摸还自以为聪明。虽然耍了个小聪明,借机认识了上流社会的一个大佬。但也因为事情闹太大,失去了夜总会保镖的工作,不得不以与别人比赛来赚得房租。

  黑人古典钢琴家唐,在舞台上,受到人们崇敬。但在生活中,唐每天都穿着华丽,用高昂的艺术品装点家里,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着来应聘的托尼。他不听黑人的音乐,不吃“黑人食物——炸鸡”,甚至和亲人疏远,断了联系。他把自己与自己的种族隔离开来。(其实,你可以理解为这是出于自卑。越是自卑越需要外在的强大来掩饰。)他在舞台上报以微笑,矜持而有涵养。他严格而自律,甚至认为动用了司法部长的特权释放了自己而感到羞耻。然而,唐脱离了种族,却也融不进白种人的世界里。电影中有个经典的镜头,唐靠在车边,远望着田地里工作的黑人,那些黑人也一个个停止劳作,远望着唐。他们彼此的眼里,都充满了困惑,也充满了隔膜。他与他们一样的肤色,却是不一样的世界。他拥有身份、地位,但也得不到白人的尊重。他只能孤独地活着、演出、喝着酒,品味着自己的孤独与痛苦。

  一个粗俗直率,活在尘埃里,却活得真实;一个文雅高贵,坐在宝座上,却内心孤独。

  相看两厌的人一路上纠缠不休,孤傲高冷的唐终于多了一丝烟火味,有了些许生活气息。变得不再高高在上,用手吃炸鸡,开心地聊天,在黑人俱乐部他开心地为大家演奏,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笑声和舞蹈。

  而托尼何尝不也在改变着?他慢慢地感受到了唐的孤独与痛苦,去了解他,影响他,他也开始在唐的影响下变得温情而浪漫。在最后一站巡回演出,唐让托尼来决定他是否演出,最终在金钱和尊严面前,托尼放弃了金钱,选择了尊严。

  这一切,就是因为托尼所说“理解和爱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拥有了理解与爱,这条路就会芳香四溢、四季如春。

  电影中印象深的细节也很多,不一一例举。只是不明白,为什么马赫沙拉﹒阿里拿到的是最佳配角奖?他不应该是主角吗?看来,电影还是站在了白人的视角讲故事。

《绿皮书》观后感14

  种族歧视是绿皮书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重要内容,但这部电影绝不止只是想扯开这些遮羞布。更希望的是看到被歧视的人的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别人的看法,获得尊重,并不止是对自己个人的,而是对整个种族的!

  生活在这个世界,或多或少由于肤色的原因,或者是由于个人能力的原因,也可能因为性格、身体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被别人歧视,这时候,不应该只是去痛恨,还是需要多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更要反思自己的性格是否真的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才可以获得他们的真正的尊重。

  老师是一个容易产生歧视的`职业,在不经意间,老师的语言或者动作就会对学生形成歧视,或许本人还没有注意到,但在潜意识中,是否真的会有这些因素存在呢!我也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我深层次的有色眼镜,也伤害到了一些学生,唯有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真正的热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真正的爱与保护!

《绿皮书》观后感15

  这部电影我给很温馨、令人感动,也让人难过的电影——为有色人种受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感同身受。

  当时的美国有色人种非常受到歧视,电影中的唐。雪利博士已经是非常有名的钢琴家了,但在白人眼里仍然低人一等:不配弹奏古典音乐;室内洗手间没有资格使用;天黑后上街被抓进警察局;受邀演出的地方不被允许就餐……

  我们都知道,以肤色以性别给人贴标签打上刻板印象是肤浅的.荒唐的。但这个世界就是这么荒唐,针对肤色针对性别的歧视层出不穷,甚至行歧视之事而不自知——女人天生就不适合(就应该)做XX工作;女人半夜还在街上就是放荡;女人不上桌吃饭是我们的传统习俗……这种言论声声入耳,与对有色人种的歧视言论如出一辙。

  唐·雪利博士拥有非常富裕的物质生活,也有一定的声望,但他清醒的知道,当你所在的族群被整体看扁时,你个人爬到再高的位置,那也只是虚假的繁荣。

  他面对刁难面对特殊对待,彬彬有礼不卑不亢地维护自己的尊严;放弃北方高出3倍的演出费,到有色人种歧视重地南方去进行巡回演出。

  就像当今社会很多女性一样,她们本身衣食无忧,但却勇敢站出来为女性权益发声,为推动完善妇女儿童保护法而奋斗,因为她们知道,同一性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个世界没有从天而降的权利,消除歧视实现平等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不退缩不做帮凶。

【《绿皮书》观后感】相关文章:

《夺冠》观后感08-13

深海观后感09-03

《妈妈》观后感08-16

防溺水观后感08-29

熊出没观后感09-03

天地玄黄观后感08-27

《士兵突击》观后感08-28

学校参观观后感08-28

《星际穿越》观后感08-30

《觉醒年代》观后感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