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群走网>作文>苏轼的作文

苏轼的作文

时间:2025-10-18 12:35:36 作文 我要投稿

苏轼的作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的作文

苏轼的作文1

敬爱的苏轼先生:

  您好!

  您现在可谓家喻户晓,您的作品《水调歌头》也被谱了曲,我都能哼上一两句。特别是其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更是深有体会。

  今年的大年三十,我没有和妈妈一起度过。妈妈去新疆陪她的妈妈了,我与她可谓“天南地北”,中间隔了千山万水。老爸是个沉默的人,不太爱说话,他对着电脑屏幕,我对着平板屏幕,外面隐隐传来沉闷的炮声,我们一句话也不说,尽管这天是大年三十。我从屏幕中抽出酸胀的眼睛。外面的天已经黑了,对面的楼还有些许轮廓,从一扇扇窗户中散发出的点点柔和的灯光,都代表着团圆在一起的一家子,他们热热闹闹地围在桌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暖心的话……我定定地看向窗外,想起以前的大年三十,我们家也是这样过的。老妈一直在忙碌着,好吃的饭菜不停地从烟雾缭绕的厨房里端出来;老爸乐呵呵地换着电视频道;我则忙着跑上跑下,把好吃的'零食全扔到沙发上,再扯来一床毯子,把零食放到自己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最后缩进毯子里等春晚开始。

  老妈不在家,老爸又不会做饭,寡淡无味的几道菜我看也不想看一眼。原本应该其乐融融的家,如今却死气沉沉的。今天可是最欢喜热闹的大年三十啊!

  团圆的人都能在今天享受幸福,孤独的人却只剩下难以下咽的苦涩。

  我厌烦地拉上了窗帘。

  这是我过得最孤独的春节,好像全世界都在欢笑,就我一个人在哭泣。苏轼先生,丙辰中秋时,您是否和我一样苦闷呢?可惜我没有您那老辣的文笔与旷达乐观的胸怀,无法做到和您一样对月怀人、畅然释怀。我有的只是那满心的离愁。

  而我愿和您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致

敬礼

  李纳米

  20xx年11月21日

苏轼的作文2

  偶染一朵梅,便觉得身处漫漫龙海;偶沾一枚露,便觉得脚踏浩浩巨浪;偶遇一个人,便觉得他会为我奏一曲旷世的高山流水,为我低絮蝶翼飞舞般的话语,让我沉醉在香甜的梦中。而就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进了苏轼。 一 苏轼,这宛若芝兰的男子,悠悠地从大江东去的暗潮中走出。足边簇拥着盛世苍白的繁花。

  随之,一层浓浓的雾气包裹了我的思绪,遮住了我的'眼眸,让我读不清他略有苍白的面容。阳光滴在他盛雪的衣上,泛出耀眼的光芒。他低吟着,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他轻叹着,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走进苏轼,走进他快意恩愁的世界。 二 苏轼,犹如今宵有酒今宵醉的过路,总是把酒临风,指问苍穹,匆匆地嗅着酒香,匆匆地用困意渲染处茫茫长路。湿淋淋的空气中回味无穷无尽的芳香,然后我听见,人有悲欢离合;我听见,月有阴晴圆缺。

  梦中是他明媚的微笑,眼中是他洁白的裘衣。走进苏轼,走进他灵动伤情的世界。 三 苏轼,好似憩息在潺潺月色之下的孤鸿。他唇边的笑纹如同三千弱水荡漾开去,深重地刻在了唐宋八大家的年谱里。如水的明月,斑驳的树影。交织的是他心有不甘,胸怀愤懑的心情。虽是闲人心不闲,身处江湖仍忧君。走进苏轼,走进他失意雄夸的世界。 走进苏轼,走进他豪迈,柔情而又惆怅的世界。

苏轼的作文3

  日月来往,星移斗转,数百年转眼已成为历史,而历史却将永远铭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谁?写得如此尽至!不假思索,除了东坡外还会有谁敢如此豪放呢?小苏可谓是寥若晨星的任务啊!可以用朱自清的话来评判苏轼的这一句话——一针见血!在我刚接触苏轼的文章时,觉得他可真是“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如此举足轻重的人物,却不懂得珍惜利用,实属宋朝的国君昏庸。无能啊!当时我还以为苏轼是一个才貌不凡风流倜傥的才子,正如他在《念如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可在前几天学习他的名篇《赤壁赋》后才知道他是个年高德劭,不足六尺的“小老头”,唉!真是让我的情绪一下子由“高潮”跌倒“失落”了。很是有种名存“貌”亡的感觉(韩愈,真对不起,改了你的“名存实亡”)。尽管如此,在我心中依然会产生对他才华横溢的仰慕和尊敬,谁叫《增广贤文》中有句实实在在的话呢?——“凡人不可貌相,海水难将斗量”!苏轼留给我的印象不深,因为我喜欢“独秀一品菊”的陶渊明。

  但苏轼身上那种浓浓的豪放、清雅的.形象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清淡的词语、简单的诗句,组成了一篇篇不同凡响的鸿篇巨著。乍得一看,好像苏轼的文章页不落窠臼。由此看来,陶潜的天下该改朝换代了。品味苏轼的诗句、文章,总觉得写得妙趣横生,说是豪放派一点儿也没错,读起来就如同重返大自然的怀抱,亲切而又富有激情,时而平静,时而波涌,就像一条翻腾于海路之间的巨龙,转折连贯,恰到好处。?

  苏轼的人生道路十分曲折,多次被贬,然而他却抱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实少许人能做到,他那积极向上的精神,乐观自信的态度都让我感到钦佩。我喜欢陶潜,仅是出于我性格内向,孤身一人,性格等都与他相像;而对于苏轼我则是有一种只有用内心情感才能评价他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他写的文章与我的内心情感很相似的缘故吧!但愿在以后我能渐渐喜欢上这个与我有“共性”的人吧!

苏轼的作文4

  从古至今,放眼望去,论我最喜爱的文人墨客,非苏轼无人能及。

  论才气,苏轼在北宋算得上一流,与苏轼第一次正式见面,当属小学时品读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好似通向北宋的旋转门,门轻轻一推,才情兼备,月下闲叙的苏轼好似水波中的幻想浮现在我面前。再一推门,好似重回三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景象又再现眼前,那时的周瑜何其雄姿英发!……慢慢的,我从苏轼的《念奴娇》中醒来,由此可见,苏轼善文,更善感,当时,苏轼有豪情壮志,也不泛有儿女情长,《江城子》中苏轼洒泪挥毫,写下痛思志妻的悼亡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再看“小轩窗,正梳妆。”竟是描写亡妻梳妆之举,孑身一人的痛楚与哀愁,只怕都容在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中了。这时那你还能想象出是他写出了“乱石穿空,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这样荡气回肠的诗句吗?

  但仔细一想,我所倾慕的,不仅是他独有的'才气,更是他的性格与人格。

  苏轼在晚年多次被贬,经常举家迁往更偏远的地方。苏轼一心报国,满腔热血,却不幸陷入了党争。王安石变法苏轼并不支持,于是上书宋神宗,一心等待一纸诏书禁止不利于人民的改革措施,却不想,诏书是下达了,自己又被罢黜,于是只好携家眷至杭州任职。他本一心尽职尽责,却不想又被党争,御史牵连,因为他对许多小人敢于讽刺,于是被有些与他有嫌隙的小人歪曲事实,这便是“乌台诗案”。

  他被押解示众,贬至海南岛,却依旧乐观豁达,春风明月,他一生横跨多半个中国,足迹早已不止万里,但他依旧没有放弃,无论离京城有多远,他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他尽着自己的职责。却也寻幽访胜,赏遍山川景色。他为了能让一家老小吃饱,自己开了片土地,在东坡,为了能吃上肉,他又买了许多当时在宋朝不为人所稀罕的猪肉,又研制出了“东坡肉”。这也是令我欣赏的人生态度,他既没有似陶渊明明月隐山林,也没有似屈原自沉江底,这些做法是令我钦佩的,但苏轼却不然,他一生生活在逆境却全然不放予心上,他随遇而安,却也关心朝政,他悠闲自得,却也不低声下气,甘做幽人。

  苏轼,有着“明月松间照”的安然自若,也有不攀高枝“谁见幽人独往事”的气节,这便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苏轼的作文5

  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苏东坡的诗词,可对他真正的认识,还来源于今年暑假,一本林语堂先生撰写的《苏东坡传》,这本书使我对苏东坡的生平、学识、志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曾经在我眼中,苏东坡是以他的诗词闻名中外,《水调歌头》、《浣溪沙》等作品名垂千古。他热爱祖国,走遍河山,就如他所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热爱生活,乐观积极,就如他所作:“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生性豁达,为人豪放,就如他所作:“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不过,读完《苏东坡传》,我眼中的苏东坡不只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公元1061年,苏东坡担任凤翔判官,开始他的政治生涯,之后担任过通判、尚书、太守等职务,不管担任什么职务,苏东坡总是坚守一个原则:“以民为本”。这一思想和当时的`朝廷重臣王安石相悖,不同的理念导致他与王安石成为北宋政坛上的宿敌。王安石的变法具有现代思想,以纳百姓的税并强制贷款来增强国力,最后变法以失败告终,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安石没有考虑到民生。苏东坡虽然因为反对王安石,坚持自己的初衷而被贬黄州等地,两度流放,一次入狱,但他没有后悔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描写西湖的美句来自苏东坡,被人们津津乐道。可我没想到,苏东坡与西湖有着很深的源渊。《苏东坡传》一书介绍,苏东坡在杭州做过通判,曾修过西湖,对解决杭州人民的饮水有着巨大的贡献,杭州人民很感激,把西湖上的一座堤坝称为“苏堤”,把一道名菜取名“东坡肉”。我曾多次游过西湖,走过“苏堤”,被西湖的美景所折服,没想到里面还有苏东坡这么大的功劳!我想,这应该也是苏东坡关于“以民为本”理念的一个体现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着苏东坡的作品,我眼中的苏东坡变得越来越丰满,曾经失意却从不失信心,就如作者林语堂先生所说,他就是一位值得学习、追忆的人。

苏轼的作文6

  在悠悠历史长河中,随手翻阅一宗卷轴,依稀见一人侧卧石旁,左手拈着自己的长胡须,右手举杯敬月,在月光和竹影间若隐若现……他便是东坡居士――苏轼。

  苏轼游遍大好河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中的杭州西湖在苏轼笔下更加朦胧迷人,即景挥毫也体现了他洒脱的性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领略了或连绵起伏或山峰耸立的变化多姿的庐山。

  苏轼的书画闻名天下,造诣一流。见《寒食帖》,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笔画洒脱连贯,气势奔放逼人,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见《枯木怪石图》,枯木曲折,怪石嶙峋,笔触自然大胆,“胸中原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是也!

  “诗神”苏轼的诗词必是顶级水平。笑傲人生,是那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胸襟开阔,是那个“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豪情壮志,是那个“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壮志未酬,是那个“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苏轼;凄凉悲伤,是那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轼。我漫步于他的文字里,与他结伴游玩,一起赏月,悲欢与共。如此享受,何不乐也?

  苏轼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嗜好美食。他用猪肉做出了一道千古名菜――东坡肉。“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他能写出如此诙谐幽默的《猪肉颂》,属实佩服,佩服!连酒都要自创,“真珠为浆玉为醴”的东坡蜜酒定然醇美。中秋佳节他“欢饮达旦,大醉”,虽开怀畅饮,好不痛快,可只有他自己知道思念胞弟的哀伤。

  乘一叶扁舟,循着五千年历史长河,飘然前行,不期邂逅“大文豪”苏轼,结为知交,幸哉,幸哉!

苏轼的作文7

  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题记

  由唐至宋,红烛高照不夜城,勾栏酒正热,瓦肆笑语频,凡有井水处,皆有唱柳词。宋时的唱词,有柳永的词,那便少不了苏轼的词,苏轼的风流,也能体现出一些吧。若说李白,绣口一吐,力压半个盛唐的话;那苏轼的风流,也大抵对的上半个大宋。

  如此风流之下,却又隐着种种人生艰辛。

  初入仕途,苏轼便因个性率真而接连被贬。也是因为这些贬谪,这些磨难,使他真正的成长,真正的达到更高的境界。他依然豁达。纵观历史,在这其中任何一种逆境出现的情况下,再也没有能做到想苏轼那要不管风雨,贴近自然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那般豁达话语的人。况且这些情况叠加在一个人的身上,这就更加让人佩服。有人说:

  从此,一个苏轼死了。

  一个新的苏东坡又活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被流放黄州,心中却不被影响,仍是以吾心安出即吾乡的思想,自在的在黄州定居。仅这一点自在,在那个时代,便不知难住了多少人。

  苏轼是多才的'。他是一位词人,书法家,美食家,水利工程家等等。且都还精通着,大才。若说宋朝天下才气共十斗的话,分给百姓一斗,分给其他文人一斗。苏轼独占宋朝八斗才气,这也就突出宋神宗的无能之处了。有如此惊世之才,不得重用,只听的小人馋言,致使苏轼不断流放。但也亏得这人是苏轼,其他人,是受不住这打击的。这也便是苏轼之所以是苏轼的原因罢。

  历史书太小,装不下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历史书又太大,装下了华夏五千年。即使我字字推敲的遣词造句里字字珠玑,都写不出先生眼中流淌过的亿万星辰,唇间掠过的缕缕清风,明眸皓齿间泛出的熠熠生辉。

  日日追思,声声相唤。只恨君生我未生,只见先生书中风流,未见先生真风流,却是遗憾。

苏轼的作文8

  我所了解的苏轼:他,是一个大才子。享年六十四岁,生于北宋时期。

  他为我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例如:他的字、词、诗、画为我国的文学做出了贡献。不仅如此,他还在杭州西湖修筑了“苏堤”,为我国水利工程作出了贡献。

  宋神宗执政时,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苏轼到任职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获得“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最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苏轼的人生就像足球场上被人踢来踢去的足球。

  为什么苏轼会修筑了“苏堤”呢?原因是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到了杭州当太守。于是就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尽管苏轼一直身处逆境,但却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让苏轼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应该悲观的日子里还能笑得出来,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笑。这是我最佩服他的一点。

  这就是我所了解的苏轼。

苏轼的作文9

  圆润丰满的明月,映衬出你“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豪情;滚滚东去的江水,承载的是你“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两岸连绵的高山,仿佛在向你行注目礼一般,歌诵着你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所带来的坦荡情怀。随波而起的河风,又像一把羽扇,将“哀吾生之须臾”的悲伤轻轻拂去。

  “乌台诗案被贬黄洲”的阴影,无论如何也没能阻挡性格洒脱、豪放的你,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辉煌一笔。

  “满腹经纶,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亦不会影响,你在饱经沧桑与洗礼的古战场赤壁,创作出“人道是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这流芳千古的名句,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官场的.失意与苦闷,或许是你人生的低谷,但又何尝不是你人生又一个振翅飞翔的平台?

  因为你的豪情,长江记住了你;因为你的豪情,明月记住了你;因为你的宽广胸襟,历史记住了你;因为你让人们知道:赤壁,只属于苏轼!

苏轼的作文10

  是谁?是谁?是谁轻拄竹杖,任凭湖海烟雨度平生?是谁在梦乡里痛哭一切?又是谁在散游赤壁,题了那千古名诗?我满怀疑问,苦苦追寻,寂寥的身影,幽然脱俗的微笑,眼中蕴含着秋风落水的情波。原来是你—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陌上的花又开了,春雨晚来之际,青青的竹杖,苍黄的竹笠,以及那被细雨打湿的蓑衣,酒醉,摇摆地走出山野酒家,高吟此首《定风波》,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不尽多少悲凉却又是任凭风吹雨打而我行我素的洒脱,让人不禁侧目。苏东坡,你一—不愧是豪放派的诗人。

  正所谓官场失意情场得意,可你却没如此,在你因为与王安石新法产生冲突,你自动请求远调,后来,新法失败,本该是你出头之日。可身为保守派的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因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这一贬也再无翻身。而随着你爱人的死去。十年苍茫,十年流离,你梦醒悲痛欲绝,含泪写下了《江城子》,其中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不难看出,你思妻心切,是重情义之人。

  黄州有赤壁,赤壁有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曾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一路坎坷。被贬官,被诏回。你最后选择的.还是赤壁。当失意的你看到赤壁时,惆怅而发,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的词,这样的气概,才只能属于你。

  懂你,我懂你——苏轼,我懂你的任湖海烟雨度平生的洒脱和悲凉;我懂你,我懂你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别愁;我懂你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惆怅,不甘。苏轼,我懂你。

苏轼的作文11

  肖翊瑶

  苏轼,公元1037年生,1101年去世,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东坡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的官员、散文家、书画家、词人。他被称为是中国豪放词派的代表。苏东坡的一生名声显赫,但官运却并不佳,由于他坚持真理,所以不管是主张变法的王安石,还是坚持保守的司马光,都和他格格不入。苏东坡也一贬再贬,在官场上经历坎坷。但这一切,又在无意之中,将这位才华横溢之人,塑造成了中国文人的代表。

  在北宋词坛上,苏轼有突出的成就和地位。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俯仰古今的豪情。

  宋朝的诗也有突出成就,苏东坡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写的西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被公认为是西湖诗的最高代表。虽然他的一生三起三落颠沛流离,但是无论他被贬到哪里他都能保持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学习他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苏轼的作文12

  先生去世已有多年。

  远处传来飒飒的秋风拂过茂林修竹的簌簌声,送来几缕桂花的清香。那半山园中微醺的雏菊,想来还在秋风中闲适地开着吧。先生的魂灵,该是融进了江边修竹的傲骨吧。

  那是先生被朝廷从黄州召回京城的那年。

  大概是思念那个与他御前争辩的“拗相公”了吧,先生嘱我在北上途中绕路取道金陵,他要去访王荆公。初秋的江上氤氲着两岸桂花的清香,寂静的江面上水波不兴。远远地,我看见岸边修竹深处的一个小黑点,如蜉蝣般寄于天地,见不真切。待到来人走近,才看清乃是一位苍颜白发的老者,一袭黑袍,骑着毛驴悠闲于修竹之间。先生一袭白袍,屹立在船头,捋着胡须,止不住地颔首微笑。待到上岸,先生拱手长揖,半打趣地说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荆公亦颔首,长揖而答曰:“礼岂为我二人设哉!”言罢,二人抚掌大笑,笑声回荡于天地之间,同清幽的桂香交织成和谐的旋律,此刻,天地之间,仅此二人而已。

  取道江边疏竹间的小径,我牵着毛驴,随着二人一路游目骋怀,斜风夹着细雨,轻轻打在二人身上,却似浑然不觉一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只见先生黑发白袍,荆公则白发黑袍,二人闲游于竹林之中,似是天地间翠竹碧水里一黑一白两个清高的小点,两人相携踽踽于小径之间,不时随着徐徐秋风吟出几句诗来。谈到年轻时的`意气,两人仍是倍加怀念当年朝堂之上的舍身谏诤,谈到兴起处,相与抚掌大笑。所有政见的争辩,都在此刻化成了过眼的烟云,两个年轻时的政敌,两个当世才子,两个出世之人,所有的艺术上的心灵沟通在不知不觉间弥合着横亘二人之间鸿沟。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过如此。

  来到半山园,外面已然下起了江南的绵雨,荆公手植的雏菊还在雨中迷醉地起舞着。抿一口清茶,两人跽坐于几案前,修竹流水畔,落子声清脆,伴着细雨打在窗棂上的沙沙,想必这即是心灵的沟通吧。先生时而颔首轻笑,眉眼融进窗外的绵雨中,想是已然沉醉了。我不敢打搅,小心地烹上茶,让滚滚茶声与这静寂自由交织着。

  明天即是告别之日。渐渐醇厚的夜色吞噬着二人的身形。两人在烛影中谈佛论道,畅论古今,笑声朗朗。

  窗外的绵雨还在穿林打叶地沙沙着,黛瓦上滴下一串雨花,正落在墙角的雏菊的花苞上。微风送来幽幽桂香,江边的疏竹仍在簌簌地摇曳着,江面上水波不兴。

  起风了。

苏轼的作文13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诗词的吟诵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在我耳边回响。闭上双眼,一幅景象从我脑中一闪而过:迷雾笼罩,细雨绵绵,滚滚长江水翻滚着,汹涌澎湃地打拍着岸边。江边,一名高冠长鬓,鹤发童颜的老者,站在岸边,一袭白衣在风中,雨中,静默着……突然,他一甩衣袖,转过身去,对着汹涌澎湃的长江唱起诗来,这首诗一传千里,长江,慢慢悠悠地安静下来……这就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我心中的苏轼是一名被命运戏弄的`人。人生几次被贬,甚至差点惨遭杀害。最后被贬海南,让苏轼在海南自生自灭。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了被祸害的理由?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他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伤情的豪迈。

  我心中的苏轼是一名豪爽乐观之人。苏轼尽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阴影。人到中年,苏轼被贬到密州任太守,一般人早已心灰意冷,认为人生就此结束,可苏轼却能“老夫聊发少年狂”,让人们看他“亲射虎”的场景。即使是“鬓微霜,又何妨?”,他依然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万丈豪情,即使是年轻人,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

  我心中的苏轼是一名孤单寂寞之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妻子去世后所写的悼念之作。妻子的病逝,对他的打击是多么的大。阴阳两隔,这对痴情人也许只能在梦中相见吧。

  苏轼一生,坎坷一生。

苏轼的作文14

  苏轼,你是一个伟大的人,你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是一个优秀的词人,你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你少时便受父亲教导,后来科考时更是被欧阳修赏识,你拥有着自己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你满怀期待地入朝为官。有人说,你过于单纯,不懂得在官场生活,也有人认为,你是不愿计较,可人心叵测,这官场并非是你不计较、便可以不计较的地方,那里有许许多多为权、为势的人,而你过于优秀,过于不去算计人心,于是,当你触碰到了他人的利益之时,他们便会群起而攻之。

  你屡遭贬谪,你与王安石一派政见不合,所以,注定在他们得势之时,你便失势。

  这是没办法的。你不愿与他人一般不择手段,可是,你应该想办法保全自己,逃过他人的算计。

  你有你的乐观豁达,身处绝镜,却不放弃,不悲观,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过得快活却又悠闲,你做出了东坡肉,游山玩水,也许是你并不如他们所期望的那样悲惨,他们再次出手,你被一贬再贬。

  说来,你也并非与朝中人的`私人关系不好,只因政见不合而过得十分不好。

  你有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丧妻之痛,你有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向往,你有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惆怅,你有过“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豪放。

  “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岗”也曾是你的豪放,最后只得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你的一生有得有失,有忧郁有乐观,有忧愁有豪放,有美满,亦有遗憾,你的人生或好或坏,都由你自己决定。

苏轼的作文15

  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装的官员,他就是苏轼。刚到这里作知州不久,这里就发生了春旱,他十分着急,多方祈祷后终于下了雨,现在他就城东谢神去!

  他正赶路时,突然听到了簌簌的声音,原来是枣花轻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头巾上。这说明春旱终于解除了呢,今年枣子一定丰收。苏轼一笑,不禁放慢了脚步,放松了心境,这才听到耳畔传来“吱吱呀呀”的缫丝车声,他侧耳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

  继续赶路吧,看见一位披着粗麻衣服的农民坐在古老柳树的荫下,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此时行人并不多,卖主也并没有大声叫卖,只是斜依着柳树小憩。

  大概是中午喝了点小酒,苏轼不由感到了阵阵困意袭来。天气炽热,二十里的路程显得是那样漫长,无法午睡也罢了,偏偏日头正晒,他渐渐越来越感干渴难耐,此时他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醒酒,又解渴,还能提神解乏。

  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讨口茶来喝吧。可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会才遇到一山间的农家院落。于是他抱着希望上前敲门,心情却忐忑不安:正值农忙时节,不知主人是否在家呢?

  终于,有老妪来应门了,他用谦和的语气请求。接过百姓双手捧上的一碗清凉的井水,这位太守一饮而尽,困倦、渴望顷刻间变成了喜悦与满足,使他精神一振。接着,这个热爱百姓、为民谢雨的知州又重振精神上路了。

【苏轼的作文】相关文章:

苏轼作文600字09-14

苏轼作文600字优秀[15篇]09-14

远方作文作文10-13

面对困难的作文作文10-13

中秋作文优秀作文09-09

初夏的作文09-01

夏雨的作文09-01

消逝的作文09-03

秋分的作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