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1+1〉2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1〉2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1〉2作文1
创新,这个词大家肯定都熟悉。因为创新,才有了新发现;因为创新,才有了手机;因为创新,才有了杂交水稻;因为创新,才有了和谐美好家园。创新,在生活中是多么需求啊!好学多问,钻研创新,今天我要讲的就是1+1不等于2对我的启示。
当你问幼儿园小朋友“一加一等于几”这个问题时,他一定会不假思索的回答“等于2”。是呀,一加一确实等于二,可是,一加一真的`就一定等于二吗?我想,不是的,答案五花八门,还不只一个呢!
比如说,最简单的,一个十加一个一等于二吗?同样的问题,答案却是十一。记得有一次,我上幼儿园,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叔叔。那位叔叔看见了在一旁默默无闻的我,就叫我过来问:“小朋友,一加一等于几?”我漫不经心地回答:“当然是等于二啦!”那位叔叔嘴角挂着一张抹不掉的笑,说:“不对!”
我大吃一惊,目光久久凝视着他,心底暗想:我是不是听错了,一加一不等于二等于几?“那是多少?”我疑惑不解地问。只见他神神秘秘地背过身,端来了两杯水。“你看,这里有两杯一样多的水。”他狡黠地笑了笑,我点了点头,他接着说,“看,我把这一杯水倒入另一杯水里,这样不就合成一杯了吗?再比如,两堆沙子,把一堆倒进另一堆里,还是一堆。同样的道理,一加一不就等于一了吗?”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之前怎么就没发现呢?
其实一加一不止等于数字,还等于文字,比如:王,加号代表中间的"十",两个"一"在上下。或者是"丰"……真是变化多端,花样百出啊!
创新无处不在,它就是一只来无影去无踪的影子,灵感源泉。一加一不等于二这件事就给了我启示:创新,说难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就有巨大的收获。可以多留意身边,多去探索研究一些奥秘,或者观察植物的变化。创新改变世界,电灯让人们摆脱了黑暗,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手机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互联网将千门万户连在一起,你如果实在找不到创新,可以从一加一不等于二找起。
1+1〉2作文2
“1+1=2”这个算式,我们在小学一年级就学过的;我们也能举出许多“1+1”等于“2”的例子,例如:1朵花+1朵花=2朵花;1个人+1个人=2个人;1枝笔+1枝笔=2枝笔……
有一次,我在数学寒假作业本上看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说阿凡提向国王举了一个“1+1”不等于“2”的例子:1群羊+1群羊=1群羊。是啊,如果两群羊关在一起,就成了一群羊了。这个例子引起了我对“1+1”到底等不等于“2”这个问题的兴趣。
又有一次,我在一本{脑筋急转弯}上看到这样一题,问在什么情况下“1+1”不等于“2”?答:1杯水+一包面粉=1块面团。这不也是一个“1+1”不等于“2”的例子吗?
后来,我又想出许多“1+1”不等于“2”的`例子:1束花+1束花=1束花;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和孩子;1条毒蛇+1只青蛙=1条吃饱了的毒蛇……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数不胜数。这样并可以证明“1+1”可以等于“1”·“3”·“4”·“5”……这时,我得出了一个结论:“1+1”不一定等于“2”。
我的出结论后,以为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于是去告诉同学们。谁知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其实大家都知道“1+1”不一定等于“2”,他们也可以举出许多例子来。
不过,我还是很高兴,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思考一个问题,并且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1+1”不一定等于“2”。
1+1〉2作文3
“同学们,1+1=几?”自然老师竟破天荒地问我们。
“1+1=2!”一位同学说。
“错了。”老师笑了笑,在黑板上写道:1+1不等于2。大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便说:“让我们来做个实验。”然后拿出了实验器材:一个烧杯,水和酒精,两根玻璃试管。
老师先把水倒进玻璃试管里,又用同样的方法,把酒精倒入另一个玻璃试管里。两只试管都装满,几乎要溢了出来。老师又把酒精和水倒入烧杯中。
老师又问我们:“把这种混合物倒回试管,你们猜猜会怎样?”“和原来一样多!”一个同学回答。
老师笑而不答,只是又把这混合物一滴不少地倒回原来的试管。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操作,教室里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
“咦?”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奇迹出现了,试管里的混合物与试管相差一大截,可老师在上面又没做什么“小动作”,这是怎么回事?
“大家感到奇怪吧?”老师耐心地给大家解释:“同学们,自然界中各种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构成的,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有空隙。酒精和水混合时,由于酒精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水分子马上挤进酒精分子的.空隙,就使液体的体积缩小了。所以产生了‘一瓶加一瓶不等于两瓶’的情况。”
这节自然课就这样在实验和欢声笑语中过去了,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1+1〉2作文4
在很久以前,一位年迈的老人将几个儿子叫到跟前,给每人一支筷子让他们折,当然,他们很轻松地折断了,父亲又给他们每人一把筷子,结果他们使尽全身气力也没有折断。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可以战胜一切,众人就可以筑起一堵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记得五年级时,学校举办了冬季运动会,拔河比赛中五(1)班夺得了冠军。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团结,他们在比赛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个个拼命地往后拉,当时,我看到他们的小脸都涨得通红。相反,败下阵来的班级也都是因不齐心协力造成的。在比赛中,有人往右,有人往左,别人使劲时他在喘息,整个团队没有团结,没有形成合力。这样便可以让对手乘虚而入,所以最后落得一败涂地的结果。
“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起来力量大。新学期,我们新组成的六(4)班也应该团结一心,创建模范班级。只有大家一起努力了,我们才会向成功迈进。我想大家也都不希望有人搞单独行动吧。如果我们班不凝聚起来,就会如同一把筷子被分成一支一支,被轻而易举地折断。
团结代表友谊,团结象征力量,团结预示成功。我们个个牢记:1+1>2,手挽手,心连心,共同为六(4)班努力奋斗吧!
1+1〉2作文5
1+1为什么等于2
不是一般的人能答出来的!
科学家到现在才说出来,很复杂的!
1+1为什么等于2?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又奇妙无比。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什么叫公理法呢?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1+1=2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至于“1+1为什么等于2?”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1必须等于2。1+1=2看似简单,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以粘雪,相当于1+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相当于2+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1=2才有了数学,有了2+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物理学与1+1=2的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在数学当中已知1、2、3,则可以至于无穷,什么是物理学当中的1、2、3呢?我认为:质量、长度、时间等基本物理概念相当于1,它们是组成物理学宏伟大厦的砖和瓦;牛顿运动定律相当于2,它使我们有了真正的物理学和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相当于3,使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确定无疑的,有了已知条件,我们就可以推出未知。等到相对论的出现,一切都变了。现在相对论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也基本上是认可相对论的结论的,什么时间可变、长度可变、质量可变、时空弯曲……经典物理学认为光速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是不同的(虽然牛顿是个唯心主义者)。相对论则认为光速对于不同的观测者是不变的(虽然我们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丢掉了经典物理学所有不变的东西,换来的是相对论唯一不变的东西————光速。我觉得就象是用许多西瓜换来了一个芝麻一样,而且这个芝麻是很抽象的,它在真空中,速度最快,让你根本捉不到、摸不到。我认为牛顿三条运动定律是真理,是完美的,是不容置疑的。质疑牛顿运动定律的人开口闭口说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物体,也不存在绝对不受外力的物体,却忘了上学时用的物理教材,开头都有绪论,绪论中都说:一切物质都在永恒不息地运动着,自然界一切现象就是物质运动的表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还提到:抽象方法是根据问题的内容和性质,抓住主要因素,撇开次要的、局部的和偶然的因素,建立一个与实际情况差距不大的理想模型来研究。例如,“质点”和“刚体”都是物体的理想模型。把物体看作质点时,质量和点是主要因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时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把物体看作刚体——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的物体时,物体的形状、大小和质量分布时主要因素,物体的变形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次要因素。在物理学研究中,这种理想模型是十分必要的。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时,就是从质点运动的规律入手,再研究刚体运动的规律而逐步深入的。有人在故意混淆视听,有人在人云亦云,但听的人自己要想一想,牛顿用抽象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抓主要矛盾的指导思想的,否定了牛顿运动定律,我们拿什么来分析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看来相对论不但搞乱了我们的基本概念,还搞乱了我们的分析方法,这才是最危险的,长此以往,物理学将不再是物理学,而是一锅粥,一锅发霉的粥!我认为物理学发展的正确思路是先要从质量、长度、时间、能量、速度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上着手,在物理学界开展一场正名运动,然后讨论牛顿运动定律是否错了,错的话错在哪里,最后相对论的对错也就不言自明了,也容易接受了。
1+1〉2作文6
1+1=2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还有什么好说的。
1+1=2,如果等于1或0等,就是错。
中国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处于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中,他们都忙于计算着比1+1=2难千倍的题。不少人认为:只要数理化好,这个学生就很优秀,不管这个学生的音体美有多差。这就是所谓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学生被老师当着接受器,反复训练着:
1+1=2
1+2=3
……
他们从小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不让他们多一份思考与创新呢?这种呆板的灌输教育对他们有好处吗?
我很欣赏美国的教育,我特别羡慕美国的孩子,他们可以把课堂当茶馆,甚至五六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几个,计算中国一二年级的数学题,还要扳手指,他们整天都在谈创造发明,做实验,。美国学生回到家,可以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家长看了反而高兴,还邀请亲朋好友来参观.假如在中国,家长会暴跳如雷。
美国学生自由散漫,有时间与空间去创造,他们永远自信,永远活泼,课堂热烈的讨论,深入的探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在中国,课堂上,只可以听见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义正词严的.训斥。看下边是端正坐着,洗耳恭听的学生,死一般的沉寂,大家却一致赞赏:“老师多么认真,学生多么专心”。
中国的学生勤奋刻苦,可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学生自由散漫却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学生认为1+1可以不等于2。
1+1〉2作文7
我们说:“1+1=2。”那么1+1可能不等于2吗?今天我就告诉大家,1+1可能等于2。
数学家认为,1+1=2,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一个加上一个,不就是两个了吗?所以,1+1就是等于2。
动物学家认为1+1可能等于0、1、3、4、5、6……就是不等于2。一只动物遇见自己的克星,如果奋力抵抗,可能同归于尽,归0;如果心甘情愿被吃掉,就剩1。一公一母在一起,生了孩子,孩子数可能是1、2、3、4……结果就变成了3、4、5、6……所以,1+1不可能等于2。
考古人员认为1+1可能是0,可能是1。发现两件文物,继续发掘,可能毫无一物,0;可能有重大发现,1。
天文学者认为,1+1等于0。一颗陨石坠落在某颗小行星上,那么如果冲击力太大或陨石大,小行星会变成无数碎片——和陨石变成的碎片一样,没有陨石和小行星,0。所以1+1只等于0。
科学家认为,1+1=1。一个科学原理加一个科学原理,配合适当,会产生一个奇妙世界。你看,1+1等于了2吗?
以上是5种不同职业的'人认为的“1+1”,也是我今天找到的资料。这表明,1+1只有少部分用途等于2。
1+1〉2作文8
有时1+1一定等于2吗?不一定。
“铃铃铃”轻快的下课铃响了,无聊的数学课终于响了。我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又打了大大的个哈欠,随后又瘫软在课桌上。可谁知一支突如其来的手捏住我的脸,我立马清醒过来,抬头一看,原来是我的好朋友雅沁啊!“好无聊啊!这些数学题我都会了怎么还教啊!”我望着天花板抱怨道。雅沁见我那么无聊给我出了道题:“我问你,1+1=?”“当然等于2啊!不然等于3啊!”
“那如果换成1位父亲+1位妇女=?”雅沁故弄玄虚地说。我犹豫了一会儿说:“等于3个人,因为妇女的肚子里还有个婴儿。”“嗯,还有妇女的肚子里的孩子怀的是几胎也不清楚。”她满意的'点了点头。
“除此之外,怎样才能算出1+1=1呢?”她又问。我想了一会儿,说:“例如:东边来了一群羊,西边来了一群羊加在一起不就等于1吗?”“还有1纸笔+1张纸=一份作业,1生的勤奋+1生的努力=1位成功人士,1贯的诚实+1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场考试+一个分数=1棵紧绷的心……”
“那我现在出一道脑筋急转弯,1+1等于多少”她说道。“等于11!哈哈,这难不倒我!”我回答道。
“嗯!反应挺快的嘛!我再考你一题:一把小刀+一个苹果等于多少?”雅沁说。我有点犹豫不决,她见我还是想不出来便提醒了我一下:“他们的……”“它们的单位不同,所以是算不出来的。”她点了点头,说:“所以啊!一般说来,可以相加的东西必须是单位和类型以及量相同。比如,1本书+1本书=2本书。”“原来加法在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算式啊!”我不由得大吃一惊。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们也分别回到了座位。上课时我还在回味着下课十分钟的精彩对话……
这让我想起一位古代诗人张子厚曾说:“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心意则学进矣。”并非看了便懂,如果不付出自己的思考,哪怕是背得滚瓜烂熟也学不到知识。加菲芬也曾说过求学的三个条件之一便是研究。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过于片面且不全,我们应该做到学一而得三。善于思考,刻苦钻研,这一点并不可少。不自满,乐于学,善于问,勤于思。做到这些才能称学习。
正如新中小学生守则中有一句“好学多问肯钻研”
1+1〉2作文9
生活真的是1+1=2的吗?
未必。
我在日记本上偷偷写了几条“生活理念”:1个老师+1个家长=1张天罗地网;1场考试+1个分数=1根紧扣的心弦;1个发达的头脑+1双灵巧的双手=1位上帝的宠儿;1门独特的手艺+1颗永恒不变的信心=1眼生活的甘泉;1纸作业的说明+1篇须背的课文=1场辛苦的考验……
我请爸爸鉴赏我的大作。爸爸毕竟是“过来人”,没白吃这几十年的饭,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比我厚实圆润多了。1时莽撞+1时自满=1次不小的失误;1次机会+1项投资=1场成功的考验;1颗意志坚定的`恒心+1身良好健壮的身体=一生辉煌的创造。
生活不是1+1=2的。如今社会的生活更非如此简单。一件事情,一次参与,一生追求,一味坚持……每一件事都会有正反两面,关键看你怎么去见解。从最佳角度,还是从最恶角度?这些,并不是对你绝对有利或无利,要靠你自己怎样去发现、去利用、去从中获取受益的启示。
社会的生存理念,就好比狼群的生存理念:适者生存,智者生存,强者生存,力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规律永远印在人们心中,若你无从适宜这里恶劣的生活,若你没有足够保护你的智慧,若你并无强悍无比的实力,若你失去凶猛无畏的力量,你就会被社会所征服。从古至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从来没有消失违背过。要么受人尊敬,要么沦落街头。
想到了这些,我又在日记本里悄悄填进了一条条:1群无畏的人+1种前仆后继的精神=1个民族的腾飞。
1+1〉2作文10
4月24日
星期二
睛
“同学们,我提一个问题。”自然老师竟破天荒地问我们,“l+l等于几?”一个同学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1+1=2!”
“错了。”老师笑了笑,在黑板上写道,“1+1≠2。”这时,大家简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师似乎看出我们的心思,便说:“让我们来做个实验。”然后她拿出了实验器材:一个烧杯、水、酒精、两根玻璃试管。
“哗哗……”老师把水倒进玻璃试管里,又用同样的方法,把酒精倒入另一根玻璃试管里。两根试管都装满了,几乎要溢出来。老师又把酒精和水倒入一个烧杯中。
老师又问我们:“把这种混合物分别倒回试管,你们猜猜会怎样?”“和原来一样多。”一个同学回答说。“对!”同学们一致赞同。
老师笑而不答,只是又把这混合物一滴不少地倒进原来的`试管。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操作,教室里安静得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清楚。
“咦!”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奇迹出现了,试管里的混合物与试管差了一大截。可老师在下面又没做什么“小动作”,这是怎么回事?
“大家感到奇怪吧?”老师耐心地给大家解释,“同学们,自然界中各种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构成的,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有空隙。酒精和水混合时,由于酒精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水分子马上挤进酒精分子的空隙,就使液体的体积缩小了。所以产生了‘一瓶加一瓶不等于两瓶’的情况。”
噢,原来是这样。
1+1〉2作文11
一天中午,在家闲着没事干的我,随手拿了一本《爱迪生的故事之1+1不等于2》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文中主要讲爱迪生在1年级时,老师教他1+1=2时,他却老追这老师问1+1为什么=2,老师却说1+1本来就=2,问什么。爱迪生的探究却被老师视为愚蠢,最后居然让爱迪生退学。
由此我想到1+1不=2那么等于几呢?突然我好像想到了什么,便从书房拿了一张纸和一支笔刷刷的写起来:
1纸笔加1张纸=一份作业。1生的勤奋+1生的'努力=1位成功人士。1个家长+1个老师=一张天罗地网。1贯的诚实+1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1点冲动+1点不成熟=一个不小的错误。 一场考试+一个分数=1棵紧绷的心……
只要用心思考动动脑筋,你就会无所不能,能把1+1=2变为1+1不一定=2。
1+1〉2作文12
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种种谚语都赞成了1+1>2的观点。
回望三国,哪一个国家不是靠众人打拼,不是靠谋士想谋略,壮士拼力气给拼出来的?这不也是合作才打出的`江山吗?
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来到取经路上,大圣擎着金闪闪的如意金箍棒,把妖怪打得落花流水,难道这也只是其一人功劳?试问,若没有八戒的九齿钉耙护着师傅,还能专心打妖怪?没有沙僧的降妖宝杖顾住西去行李,还能继续取经?这不也得要众人合心,齐力断金吗?
又来到了梁山泊游玩,见那聚义堂最终排位下来,既要发动起义,却曾想,如果少了及时雨宋江,群龙无首后还能去打这场仗吗?有如果少了智多星吴用,缺少良谋后还敢去打这场仗吗?亦如果少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入云龙公孙胜,无法用妙计协助,还能够打下去吗?
相信这些事例,尊崇真理,相信1+1是>2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1+1〉2作文13
“1+1等于几?”我的好闺蜜斯然问我。
“那当然是2啊!傻!”我不假思索地答道,还笑着弹一下她的脑袋。
“啊哈哈!错啦错啦!”她露出了骄傲的`略带狡黠的笑。
“啊?”我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不解,“1+1不等于2吗?”
“No,no,no,这你就不知道了。”她十分洋气左右摆动食指,吐出一段英文。
“我怎么不知道?1+1等于2,我幼儿园就知道,错了的,明明就是你!”我的火气“蹭蹭蹭”地,向上蹿,忍不住,大声嚷嚷。
“我怎么就不知道了?两个“1”并排,等于2;1+1;等于“王”;1滴水+1滴水,还等于1大滴水呢!啧啧,没文化真可怕!”斯然双手叉腰,眉毛倒竖,一副鄙夷的样子。
“哼!你还说我没文化?是谁这次才考80几?”我使出了我的杀手锏———成绩。果不其然,她大喊:“哼!我再也不理你了!”然后头也不回地大踏步走了。
我也气呼呼地回到家里,可是……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她对我视而不见,我慌了,我真的慌了。
其实在这两天里,我也想通了很多:首先,一码归一码,她这次考不好,我不该去刺激她;其次,世界上,任何东西,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只有想对,再说,这本身就是一次创新,一次打破常规所在的头脑风暴。不仅如此,1+1,还可以等于“田”,等于……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打算和斯然道歉,重归于好。回想起幼时,那有趣的事、纯真的笑,我不禁心潮四起……
1+1,还等于一份密不可分的友谊!
1+1〉2作文14
那是一年级发生的事了。
那天,下了一场大雨,我把窗户打开了一小缝儿,望着窗外的雨滴“滴答”“滴答”地落着,忽然想起前几天数学老师让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1+1是不是等于2?我突然想动手用许多物品来验证一下,于是我便开始准备验证的材料了。
我准备了一下物品:尺子、书本、水果、橡皮擦、椅子,水等。我先抽出两支尺子和两本书,无论把它们叠起来还是并排放着,尺子还是两把,书本还是两本;我又拿出水果,椅子等来做实验,一种物品一个一个拿,不管怎么摆,一个和一个合起来都是2,我放弃了,心想:老师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啊?1+1一定是等于2啊!就这样,我挑挑眉,嘟着嘴,丢下一盆孤独的水走了。
几天后,我放学回家,当我再看到那盆水时,我静下心来,决定用水来试试老师的问题。我找来了一个瓶子,用手在装了水的盆子里点了点水,一颗晶莹剔透的小水滴微笑地挂在我的手指上,我把手指对准瓶口轻轻抖了抖,水滴落下在瓶子里了,接着我又同样动作做一次,瓶子里便有两滴水,我把瓶子放着书桌上观察。我瞪大眼睛,看着水滴滑动,慢慢地,慢慢地,水滴抱在了一起,两滴水滴抱着一起变成一滴水滴了,我使命瞪大眼睛,左看一下,右看一下,“嘻嘻嘻”开心极了,我找到了1+1不等于2的例子了。我赶紧再做几次验证,经过我反复的实验,我发现:1+1不一定等于2,要看实验的材料。这时我又看到小水滴的微笑,我觉得它一定是为我能积极探索,积极动手动脑而高兴的。
1+1不等于2的实验,让我明白:生活中只要你有探索精神,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创新是无处不在的.。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多观察多发现生活点滴,多动手多动脑探索,积极创新,有这样新一代的我们,才能给祖国注入新鲜血液,才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1+1〉2作文15
一瓶墨水加一支钢笔等于一支有用的神笔。
从前,一瓶墨水和一支钢笔“相依为命”,结成“夫妻”。墨水是公,钢笔是母。墨水每天让钢笔吸足够的营养,让钢笔有充足的精力来写论文。谁让他们一个是“青蛙”,一个是“恐龙”呢?靠不了脸吃饭,只能靠学识。
某日,钢笔终于完成了论文,钢笔觉得它已经不再需要墨水的帮助,于是,钢笔咬咬牙决定了,要把墨水撵出家门,到世界各地去流浪。
当去交论文的第一天,钢笔对自己特别有信心,一路上还哼着小曲,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可当钢笔把论文递给教授时,教授眼睛一瞄,只见平日里温和待人的教授,现在脸上红得像《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头上冒出猛兽般凶涌的火,嘴上还念叨着“这是什么破文章啊?你在写什么?你不想毕业了吗?”
钢笔心情立刻变得忐忑不安了,它四肢发抖,双脚发软,一动不动,像施了定魂法似的。钢笔回过神,马上低三下四地求教授:“对不起,我再拿去改改,您别生气。”钢笔准备修改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没墨水了。它悲哀地想“哎,努力全白费了,早知道就把墨水留下了,它是那么无私,干那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还把它撵出家门,我做了两件亏心事啊!”
钢笔回去吃力地写,把体内的仅存的“营养素”清耗了个精光,没过几天就病倒了。这时,一直守在钢笔家门外的墨水终于心疼了,急忙跑去给钢笔注射营养。
从此,那一瓶墨水和那一支钢笔又组成了一支造福人类的神笔,给人类留下了无数经典美文,创造了中华璀璨文化。
【1+1〉2作文】相关文章:
秋天作文2篇[通用]09-15
秋天作文优选(2篇)09-19
秋的作文[共2篇]09-26
(优)夏日的作文2篇10-09
(通用)夏日公园作文2篇10-10
预防溺水作文2篇(集合)10-10
(热门)夏日公园作文2篇08-30
夏日即景作文2篇(优秀)08-30
写秋游的作文常用[2篇]10-01
开学的随想作文2篇【合集】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