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群走网>作文>作文500字>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

时间:2025-08-26 10:36:03 作文500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

  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三、深入研读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

  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文章的结构。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其论证说理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和当时流行骈文相对立,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及秦汉文体的散文)运动(是一场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既继续传统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淡化,人们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狂名。”韩愈倡言师道,勇为人师。《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三)识体:

  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本文的“说”。“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议论文体。“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实践论》、《黄生借书说》。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

  (四)分段朗读,解释重点词句

  (五)逐层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1.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纵比

  其子择师与其身耻学于师比——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比——横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过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言行,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这是对当时盛行的门第观念的有力批判、公开挑战。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正反论证,突出中心意思

  这篇说理文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正面肯定从师的好处,从反面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反复论证,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并加以论证。第二段里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并分三层,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批判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尚,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论点,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论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简短地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视从师的态度。文笔简洁流利,结构严谨,把从师的道理和师的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等方面,论述得很精当透彻,富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炼的含意深刻的语句,常被后人运用。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3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播放《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音乐全屏展示。)

  同学们,上课前给你们播放的歌曲好听吗?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你们知道我国的教师节是哪一天吗?

  为什么我国要设立这个节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大家说的很对。当今社会尊师重教已经巍然成风,但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却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情况如何呢?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千古佳作《师说》,从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解题、出示教学目标

  1、解题:

  “说”,古代散文中的一种,属议论文范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通常这类文体我们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的道理”,“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2、教学目标:

  反复朗读、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三、朗读欣赏与指导

  1、让学生在配乐朗读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为三个大组,以抢答的形式进行竞赛,宣布比赛规则,每组派一位同学负责记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段。)

  提问: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为什么要从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的必要:孰能无惑;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小结:这一段从正面论述了从师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依次说明了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全班同学齐读第一段。)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问: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三组对比,抨击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人,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明确:

  故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 爱其子──与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学,师生合作共同朗读第二段,进一步明确三组对比的内容。(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稍加点评。)

  分组背诵三组对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齐读第三段。)

  提问:在“从师”这一问题上,孔子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作出了什么论断?

  明确:

  孔子的行为

  三段──结论

  孔子的言论

  (请同学按照思路背诵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齐读第四段。)

  提问: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确:

  四段──交代缘起:好古文不拘于时

  五、小结

  这篇课文四段都围绕“从师”这个问题展开。第一段正面论述从师之道,说明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运用孔子的言行,进一步从正面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写作缘起。

  六、齐背全文

  1、请同学根据板书背诵全文。

  2、播放画面,配上音乐,师生共同背诵全文。

  七、总结

  1、统计各组最后得分,宣布比赛结果。

  2、布置课外练习。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4

  一、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提倡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三、文体简介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四、朗读课文

  1。需正音的.字:

  夫(fú)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

  郯(tán)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重点句子如何断句

  ——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译全文

  (一)第一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之—代词,指道理;固—本来;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无—不论,不分

  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小学—小的学习方面;族—类;不齿—不屑一顾;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三)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攻—学习研究;已—罢了;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1、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2、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一词多义

  道: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二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4、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景及文体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课时:

  3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检查作业(背诵《滕王阁序》)

  三、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又称“韩吏部”(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又称“韩文公”(谥号“文”)。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写作背景:

  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饮不暇熟,有挈挈而动,如是这数矣。”

  4、文体:“说”,议论文的一种,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马说》、《捕蛇者说》。

  四、布置作业:

  1、思考练习四

  五、板书设计

  段意论点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召

  1、不拘于时;

  2、能行古道。照应以上两个分点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6

  1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情分析

  本文文言基础知识较为丰富,学生必须细致于文句的落实,方能完整的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以利于对文章文脉的把握。

  3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熟读成诵。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细致夯实文句,整理好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背诵文章。

  评论(0) 学时重点

  文言基础知识的夯实。

  评论(0) 学时难点

  1、文体知识了解。

  2、文言基础夯实。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师说

  教学导入:

  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读准字音。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2、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评论(0) 学时重点

  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评论(0) 学时难点

  1、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活动活动1【活动】师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合作探究:

  1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3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

  1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

  于其身耻师大遗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4、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背诵全文

  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11*师说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1*师说

  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细致夯实文句,整理好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背诵文章。

  学时重点

  文言基础知识的夯实。

  学时难点

  1、文体知识了解。

  2、文言基础夯实。

  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师说

  教学导入:

  由视频《程门立雪》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1、朗诵点拨

  (1)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读准字音。

  (2)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2、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7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激疑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五、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

  六、学生自由朗读请学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七、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余学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并进行纠正,然后投影一起朗读

  八、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概括内容

  第一段:阐述从师的道理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

  第三段:以圣人为例,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四段:说明写作缘由

  九、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句含义

  (1)请学生放声朗读,自由翻译课文,提倡查工具书、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并求教于周围同学

  (3)最后将小组疑难问题记下准备向老师或全班同学质疑

  十、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语境,解释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一)道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道理2、吾师道也道理3、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5、余嘉其能行古道风尚

  (二)无

  1、无贵无贱无论2、圣人无常师没有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意动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动词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是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用法,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作业情况二、学生呈现疑难问题

  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朗读、讨论、释疑、翻译,并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归纳: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必有师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

  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5)特殊句式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b、不拘于时,学于余。介宾短语后置被动句式

  四、研习课文

  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分析归纳,边讲边投影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思考:(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四、根据以上内容层次的分析,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五、作业

  1、归纳整理

  2、朗读背诵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8

  一、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师说》作者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死后谥“文”,也称。他不仅是唐代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后世尊他为之首。(补充阅读:梁衡《读韩愈》)

  2、“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说”属于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用来。《师说》意思是。

  3、古文运动其实是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师说》知识要点整理

  二、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三、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2)吾从(之)而师之

  3.变式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学习的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无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译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闻知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师说》原文阅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9

  【教学目标】

  分析《师说》一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学习文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论说方法。掌握文言实词“师、传、受、惑、贱、圣、愚、足、攻、经”的意义和用法。

  【知识讲解】

  一、关于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上,他提出“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列于“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

  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文学主张与创作

  他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

  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认为作者对现实的不平情绪是深化作品思想的原因。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它们大都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短篇如《杂说》、《获麟解》,比喻巧妙,寄慨深远;长篇如《送穷文》、《进学解》,运用问答形式,笔触幽默,构思奇特,锋芒毕露。论述文学思想和写作经验的,体裁多样,文笔多变,形象奇幻,理论精湛。叙事文在韩文中比重较大。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用《尚书》和《雅》、《颂》体裁,篇幅宏大,语句奇重,酣畅淋漓;《画记》直叙众多人物,写法脱化于《尚书·顾命》、《周礼·考工记·梓人职》。继承《史记》历史散文传统的,如名篇《张中丞传后叙》,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学《史记》、《汉书》,描绘人物生动奇特而不用议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清河张君墓志铭》等。记文学挚友,能突出不同作家特色的,如《柳子厚墓志铭》、《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贞曜先生墓志铭》等。但在大量墓碑和墓志铭中,韩愈也有些“谀墓”之作,当时已受讥斥。

  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韩愈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合,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艺术特色多样化;扫荡了六朝以来柔靡骈俪的文风。

  他善于扬弃前人语言,提炼当时的口语,如“蝇营狗苟”(《送穷文》)、“同工异曲”、“俱收并蓄”(《进学解》)等新颖词语,韩文中较多。他主张“文从字顺”,创造了一种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书面散文语言,扩大了文言文体的表达功能。但他也有一种佶屈聱牙的文句。自谓“不可时施,只以自嬉”(《送穷文》),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韩愈也是诗歌名家,艺术特色以奇特雄伟、光怪陆离为主。如《陆浑山火和皇甫用其韵》、《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等怪怪奇奇,内容深刻;《南山诗》、《岳阳楼别窦司直》、《孟东野失子》等,境界雄奇。但韩诗在求奇中往往流于填砌生字僻语、押险韵。韩愈也有一类朴素无华、本色自然的诗。韩诗古体工而近体少,但律诗、绝句亦有佳篇。如七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张十一功曹》、《题驿梁》,七绝《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题楚昭王庙》等。

  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780)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带来了讲才学、发议论、追求险怪等不良风气。尤其是以议论为诗,甚至通篇议论,把诗歌写成押韵的理论,对宋代以后的诗歌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字、词、句式解说

  1、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作连词的“从而”。从,跟随;而,而且)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今常用义为:道路,道德,说)

  今之众人(众人: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句读之不知(读: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常用义为:看着文字发出声,读dú)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师说》教学设计之十四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是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常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在小的方面学习。今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不一定。今义为:用不着,不需要)

  如是而已(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2、通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读shòu)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读fǒu)

  3、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

  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4、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名词。下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择师而教之”、“彼童子之师”、“曰师曰弟子云者”、“圣人无常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中“师”同此)

  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下文“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中“师”同此)

  吾师道也(学习,动词。下文“不耻相师”中“师”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动词。下文“则耻师焉”、“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师”同此)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疑难问题,名词。下文“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惑”同此)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形容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理,名词。下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师道也”、“道之所存,师之所传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闻道有先后”中“道”同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名词。下文“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中“道”同此)

  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名词)

  孰能无惑(没有,动词。下文“圣人无常师”中“无”同此)

  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连词)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名词。下文“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中加着重号“圣”、“愚”同此)

  愚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愚蠢。形容词)

  5、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③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④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三、内容分析

  第一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教师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师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个对比对比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正确的态度错误的态度

  论据(一)(纵比)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这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论据(二)(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句读之不知,……师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之不解……不(师)焉。惑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论据(三)(横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与文章总论点的关系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发总论点

  第三段:举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举孔子的行动和言论来阐明道理,寥寥数语,却又说得具体,有说明力。

  第四段:赞扬李蟠“能行古道”,说明作《师说》的原因,又一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本文的许多观点在当时富有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这些观点是:

  1、老师要教书,又要育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掌握知识的,要从师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3、能者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些思想富有进步性。课文中也有些说法反映了作者的局限性。

  1、传道的“道”,为封建伦理道德。传道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秩序。

  2、文中还是流露出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思想。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10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证思路,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围绕“古之学者必有师”展开论证的。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积累文言知识,能根据例句说出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学者”“无”“众人”“不必”;掌握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被动句“不拘于时”,“乎(于)+名词(名词短语)”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的规律。

  4.思考本文对我们写作任务驱动作文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二、解题:

  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三、文意读解

  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字词句:

  学者:古今异义词,求学的人,治学的人。如《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通“授”,传授。

  生乎吾前:乎,于,介词;状语后置句。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也,助词,用于句中,表舒缓语气。

  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而,连词,表顺承;师,名词意动,以……为师,把……当做老师。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岂,哪;状语后置句。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是故,即“故是”,因此;无,古今异义词,无论;之,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助词;所存,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识和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以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识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并以他为师。我学习的是道,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存在的地方。

  内容分析:

  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他看来,“学者”从师是天经地义的,“古之学者”尤其如此;反观“今之学者”,是不是更应向古人看齐,发扬“从师”之风呢?这一句是全文中心论点。

  等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运用顶针的修辞,且从内容上也是紧承第一句,“有师”做什么呢?传其道受其业解己之惑。如此则可见“从师”意义之重大,“从师”之不可或缺。

  韩愈对魏晋以来直到唐代社会上形成的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是深为不满的。他勇敢地站出来指出教师具有“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作用,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传道”是什么意思?就是发扬光大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正统思想。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他明确区分出自己所说的道,非老子之道,非佛家之道,而是儒家之道,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历代奉为圭臬。韩愈是以传这个“道”为己任的。因此,对道的理解是解读《师说》的一把钥匙。“受业”也是受儒学之业;“解惑”是指解答学者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三者的内涵与外延都没有超出儒家范畴,因此韩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就严格区分了两者的不同,实际上是点明了论题的核心。

  第三、四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此两句从一般人的认知过程强调“从师”之必要,易于理解和接受。

  第五、六句:“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这两句则强调“闻道”之重要,只要可“闻道”,不论对方身份年龄,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盖当时有一些固执而自以为是的老家伙。

  第七句:“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最后一句是对前2句的总结,提出择师的原则、标准,也是为下文的论证蓄势。

  小结:

  文章开篇即点明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如《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或者如《六国论》的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韩愈明确论点之后,对论点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完善:其一,为何要“从师”,因为人生下来都有疑惑,所以要“从师”“传道受业解惑”;其二,如何“从师”,即确定从师的标准。第二、三段都是围绕着首段进一步论证,使论点自足而圆满。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yú)!

  字词句: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作动,从师;师道,从师的风尚。

  犹且从师而问焉:焉,代词,他。

  今之众人:众人,古今异义词,普通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作动,低于。

  而耻学于师:而,连词,却,表转折;耻,形容词意动,以……为耻;状语后置句。

  圣人之所以为圣:所以,……的原因。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推测语气,大概。

  则耻师焉:则,却,如“欲速则不达”。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士大夫之族:之,这;族,类。

  彼与彼年相若:相若,相像,差不多。

  君子不齿:齿,名作动;不齿,不屑一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竟。如《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唉!从师求学的传统已经失传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学问道理;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糊涂啊!那些教他读书,学习句子的停顿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道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句读)要学习,大的方面(解惑)却丢弃,我没见到他聪明在哪。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难道值得奇怪吗?

  内容分析: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不传”则“无惑”“难”,意即大声疾呼“复”“师道”以“解惑”,这也是对首段一、二句进一步补足。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运用对比的手法予以说明。

  第一组对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古之圣人”---“出人”“远”---“从师而问”---“圣益圣”

  “今之众人”---“下圣人”“远”---“耻学于师”---“愚益愚”

  “从师”与不“从师”的区别两相比照之下自然大相径庭,而“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古之学者”自不待言了,当然是“必有师”了,“今之众人”又怎么能不“复”“师道”不“从师”呢?而不从师,“道”当然无以“传”,“惑”自然无以“解”了,“愚益愚”自成为“必然”了。

  第二组对比: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因“爱其子”而“择师而教”,“于其身”“而耻学于师”,糊涂。为什么呢?自己明白“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却又做出相反的作派,这何谈以“身正”来教育孩子?这不是叶公好龙“自欺欺人”吗?况且,其为子择师的标准“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于是,作者改弦易辙地在上一个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应该是“传其道解其惑者”,照应了第一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观点。

  第三组对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其智乃反不能及”

  第三层对比揭示了一种更“可怪”的情况,扣住了本段的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同时,“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原因,“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对于此,作者在第一段早已阐明观点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标准。

  这样,从内容上看,本段作者首先提出“师道”“不传”“久”,古之“师道”盛行,呼应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人不“从师”,故“无惑难”,呼应首段“传道受业解惑”。

  上面三组对比则论证了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对“今之”“士大夫”不“复”“师道”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可见,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申足,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的深入论证,从而进一步论证出“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士大夫”更应“复”“师道”更应“从师”。

  本文的对比极具现实性、针对性、层次性。宋代学者黄震在《黄氏日钞》中写道:“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黄震用了“轻重相形”四个字,精妙至极!孰为“轻重”?何谓“相形”?圣、身、士大夫为“重”,愚、子、巫乐百工为“轻”。“相形”就是对比。以轻衬重,轻重对比,从而说明重者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xiāng)、老聃(dān)。郯(tán)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字词句:

  圣人无常师:常,固定的,一定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今异义词,不一定。

  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译文: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

  内容分析:

  第三段作者以具体的事例和经典名言的道理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依然是对第一段的回扣和补足,再次申明中心。

  第四段:

  李氏子蟠(pán),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yí)之。

  字词句:

  好古文:好,喜欢。

  不拘于时:于,被;被动句。如《赤壁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学于余:状语后置句。

  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嘉奖。

  作《师说》以贻(yí)之:贻,赠送。

  译文:

  李氏的儿子李蟠,年纪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了这篇《师说》来送给他。

  内容分析:

  尾段写李蟠“不拘于时”,赞其独抗流俗“复”“师道”的勇气,继而赞其“能行古道”,亦即能“从师”“传道受业解惑也”,呼应了首段,同时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四、总结本文对我们写作任务驱动作文的借鉴之处。

  1.针砭时弊,提出观点。从这个角度说,本文是一篇时文,具有极强现实性和针对性。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振聋发聩,极具震撼了。这告诉我们写文章要针对弊端,观点要旗帜鲜明。

  2.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文章开门见山地亮明观点之后,立即以下定义的方式给老师下了一定经典的定义,接着论述从师的必要以及择师的标准。第二段的三层对比更是具有极强的说服力,第一层“出人远”的“古之圣人”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自不待言,“从师”尤其必要;作者怕“圣人”的标准太高,拿老子与老子对待儿子的态度对比,阐明择师的准则;第三层对比兼有强调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两个方面,紧扣当时现实。第三段以孔子的事例及名言再次论证从师的标准,回扣第一段;最后一段交代 写作缘由,鼓励李蟠以及像他一样的“能行古道”的“众人”勇于“从师”。

  3.注重对象,突出交际。从文末可知,本文是赠送给李蟠的,有明确的交际对象;同时从第二段也可以看出,本文又不只是写给李蟠的额,作者是针对历史形成的积弊,借题发挥,一吐胸中块垒。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11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思想,培养谦虚好学风气。

  (二)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文层次结构是怎样?

  (二)有关疑难词句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一种。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职能、从师必要、择师原则等方面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

  (七)怎样认识本文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论语》中孔子说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唐宋实用散文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优秀散文。他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老师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重要性和从师应持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见解突破孔子学说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板书课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学生李蟠,其目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读音。

  句读dou或不焉fou经传zhuan从师cong

  读书du不能bu传道chuan从容cong

  聃dan蟠pan苌弘chang近谀贻

  冉ran潘pan无长无少zhang须臾怡

  2.找出下列合成双音词。

  学者句读百工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人今:有专门学问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方法论证中心

  论点?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要论及内容、范围,成为本文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句中“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儒家之道,即儒家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地方,就是老师存在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不耻下问、能者为师进步思想。

  2.分析第

  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

  第1段正面阐明从师重要性,提出从师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观点,说明从师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对比中,对不从师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言和行两方面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事例。孔子言论中“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排偶句和灵活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结尾词语做下一句起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许多从师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作者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老师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道”,是维护封建统治儒家之道,所说“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道”和“业”内涵是根本不同。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轻视劳动人民封建统治阶级偏见。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12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 师说 (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讲读课文

  ①译 ②分层 ③概括层意

  〖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 (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

  【教学步骤】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

  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 ②生译 ③分层 ④说层意

  〖板书 结果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13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

  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14

  【复习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韩愈的相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总结虚词“何”的用法。

  2. 能力目标

  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识记韩愈有关名言。

  课前案

  【知识积累】

  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 或师焉,或不焉

  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1.而耻学于 2.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

  四、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不拘于时,学于余

  五.一词多义:

  1.从

  ①惑而不从师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③木兰从军 ④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与楚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2.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⑤策之不以其道 ⑥有碑仆道

  ⑦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师说》练习

  1、从下列各题的加点词中,分别找出两个意义相同的词。

  ①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C.从华容道步走 D. 道中迷雾冰滑

  答:〔 〕与〔 〕

  ②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此世所以不传也

  答:〔 〕与〔 〕

  ③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圣益圣,愚益愚 C.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D.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答:〔 〕与〔 〕

  2、文言中,名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活用作动词,除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常见用法。如“吾从而师之”的“师”,就有“以……为师”的意思。这叫做“意动用法”。说说下边句子里加点的词用作什么词类,作何解释。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耻:

  ②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师: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羞:

  ④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

  ⑤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

  宾客: ⑥粪土当年万户侯

  粪土: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①古之学者

  古:

  今:

  ②句读之不知

  古:

  今:

  ③小学而大遗

  古:

  今:

  4、把下面文言句译成现代汉语。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② 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

  5、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答:

  6、与《捕蛇者说》比较,指出它们运用的对比手法有什么不同?

  答:

  7、背诵全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嗟夫!师道之不传也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

  8、文中括号处应填的文言虚词依次是

  9、翻译下列语句。

  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

  ② 其可怪也( )! 译文:

  拓展创新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4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②”。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③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④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⑤。二年⑥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⑦者早暮咈⑧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⑨,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⑩,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 ①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柳宗元又有《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称“其文懿且高,其行愿以恒,试其艺益工,久与居,益见其贤,然而进三年连不胜”。后于元和十四年(819)中进士第。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语见《孟子,离娄上》。 ③挈(qiè切)挈:急切貌。 ④屈子赋:指《九章·怀沙》。 ⑤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又贬为永州司马,故说来南。 ⑥二年: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⑦呶(náo挠)呶:哗闹貌。 ⑧咈:乖戾。 ⑨冠礼:周代二十岁行冠礼。 ⑩荐笏:古代作官者,插笏于绅带。荐,插。

  10、下面句子加点的字,注音和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辱书云欲相师 相:xiāng,互相

  B.好为人师 好:hǎo,美好

  C.虽常好言论,为文章 为:wéi,写作

  D.如是者数矣 数:shù,几次

  11、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独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B、而 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世果群怪聚骂……,而增与为言辞

  C、以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余……作《师说》以贻之

  D、则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2、下列词语的语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C、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3、柳宗元不愿意“为师”的原因主要是

  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③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④增脚气病,渐不喜闹 ⑤今之世,不闻有师 ⑥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14、翻译下列语句。

  ①辱书云,欲相师。

  译文:

  ②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译文:

  ★研究型学习方案(任选一题)

  15、搜集整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作品,编辑一册《唐宋八大家经典文集》,并在文集后写一篇议论性的后记。

  16、结合有关史料,研究一下韩愈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以及它对古文创作的作用及其影响。

  17、结合现实实际,写一篇新版《师说》。

  [参考答案]

  1、①C、D ②A、D ③A、C

  2、①耻,用作动词,是“以……为耻”的意思。

  ②师,用作动词,是“以……为师”的意思。

  ③羞,用作动词,是“以……为羞”的意思。

  ④小,用作动词,是“以……为小”的意思。

  ⑤奇,用作动词,是“以……为奇”的意思。宾客,用作动词,是“以……为宾客”的意思。

  ⑥粪土,用作动词,是“以……为粪土”的意思。

  3、①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③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①读书不会断句,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在这两事中,)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学了小的,丢了大的,我看不出(这种人)是高明的。

  ②喜欢古文,六经和它的传文,全都学习过。他不受时俗风气的限制,向我来学习。

  5、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6、从上文分析,本文是用三种人进行并列对比的,而《捕蛇者说》是用一种情况反复对比:

  ①以剧毒之蛇与愿以捕蛇抵赋的人之多相比;

  ②以蒋氏一家三代的遭遇与同村其他人家的遭遇相比;

  ③以蒋氏一岁犯死者两次,其余时间则熙熙而乐,与乡人每天担惊受怕相比。

  8、矣/乎/也/也欤

  9、①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下来已经很久了。

  ②岂不太奇怪了吗?

  10、C 11、D 12、B 13、A

  14、①承蒙你来信,想拜我为老师。

  ②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你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师说》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

  C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无论,不分。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岂。

  5、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C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下列各句中黑体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D人非生而知之者 小学而大遗

  7、下列各句中“胜”字的含义与“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胜”字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C、日出江花江胜火  D、引人入胜

  8、下列句子中“也”字的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⑤欲人之无或也难矣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⑦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⑧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A、①∕②⑤⑥∕③④⑧∕⑦   B、①⑦∕②⑤⑧∕③⑥∕④

  C、①⑦∕②⑤∕③⑥⑧∕④   D、①⑥⑦∕②⑧∕③∕④⑤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

  4、B(众人:一般的人。)

  5、D(A学者: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B不必:古义是不一定,今义是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C从而:古义是两个词,意思是“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D乐师:以演奏乐器为职业的人,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6、B(A前者“助词的”,后者“取独”。B副词,竟然。C前者“介词对于”,后者“介词向”。D前者“连词表承接”,后者“连词表转折。)

  7、D

  8、B(①⑦用在句末,表判断。②⑤⑧用在句中,表停顿。③⑥用在句末,表肯定。④表感叹。)

  9、略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15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及其创作;掌握本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点。

  2、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3、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排比对偶句;连珠句;丰富的语气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和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不言自明。在韩愈看来,人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教师是起着一定作用的。现在我们学习韩愈的《师说》,看看韩愈是怎样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的?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少小孤苦,由兄嫂扶养长大。二十岁入长安,三次考进士不中。贞元八年(792)即他24岁时第四次参加考试,登进士第。曾入汴州、徐州等地的幕府任闲职,贞元十八年(802)即34岁时到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贞元十九年,即他35岁时改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饥荒,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广东连阳)县令。元和元年(806)即他38岁时新皇帝继位,他被召回长安,任国子监博士。元和十二年,即他50岁时,随裴度征讨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即他52岁时,唐宪宗派人迎佛骨入宫,韩愈上书力谏,被贬为潮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即他53岁时,唐穆宗继位,召韩愈回长安为国子监祭酒,此后政治地位逐步上升,官至吏部侍郎。韩愈在文学上的最大功绩是提倡和领导了“古文运动”。

  【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字词、文言知识点、内容】(见课本)

  【论证方法】

  1.下定义、作结论

  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议论见长。能言善辩如孟子、荀子,也总是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相比之下,韩愈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这表现在概念明晰、论证严密上。如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一气贯通,毫无冗余之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这在现在的学术论文中也是最常见的。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有了孔子这样一个强大的支持者,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语言特色】

  1.排比对偶句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他的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2.连珠句

  连珠,又称顶真、蝉联,民间俗称为“咬字”,即用上一句的结尾字,作下一句的开头,首尾相联,“历历如贯珠”。本文这样的句式很多,如开头的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这种句式的运用,加强了句子之间的连接,使论述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3.丰富的语气表达

  丰富的语气表达,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本文在这方面是相当成功的。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加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韩愈名和字的来历】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取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字书,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取名为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取个什么名呢?”郑氏说:“你大哥名会,二哥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考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便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一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担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一阵沉思: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师说》原文和译文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道理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1]》送给他。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0]生乎吾前:省去“者”

  [41]夫庸:哪里。夫为发语词

  [42]知:管,过问

  [43]其:表推测语气,大概……

  [44]欤:语气助词,表感叹

  [45]常(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46]之徒:这些人

  [47]通(习之):普遍

  [48]师(吾师道也):名词活用,学习

  [49]所以:是用来......的

  [50]嘉:赞许

  [51]贻:赠送

【一个好地方海南作文500字】相关文章:

开学一个月学习总结08-26

我有一个想法三年级作文300字08-25

适合七夕发一个人句子08-26

一个人的七夕朋友圈文案08-26

立秋的作文08-25

下雨了作文08-26

立夏的作文08-26

夏天的作文08-26

立秋的作文经典大全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