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
《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名字起的好玩,乍一听上去似乎是一个“幻想与现实”的故事,或者说“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但呈现远不止于此。其实这书名只是一个偶然,却不偶然的反映出了读者们往往存在志向和现实之间的苦恼。书中主子公走了一条为幻想近乎疯魔的极端之路,我们或许对他的自私绝情深恶痛绝,也因他的执着坚持感慨万千。然而人性是多面的,世界也并不是非黑即白,若要去给他那种偏激但决绝的`执念干脆下一个对错或优劣的定语,好像还有点困难。
书中节选:
“我内心渴望过上更为惊险的生活,只要我能做出变更,我指的是那种无法预知的变更和刺激,我便打算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峦和凶险莫测的海滩。” “我告知你,我必需画画。我身不由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没关系,反正他得挣扎,不然就得淹死。” 这是我在《月亮与六便士》里感受很深的两句话。 对于主子公斯特克利兰,他选择为了志向抛弃一切,但他不是因为觉得志向多么崇高和白月光,而是因为他只知道那是他最想要的。对于被主子公害惨了的施特洛夫,他选择无私奉献以至于家破人亡,他无条件的爱妻子只要妻子欢乐宁可自己离开,我们也不知道那是不是他最想要的。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选择志向还是现实,假如是最想要的,便不惧艰险负重攀登的朝着那个方向前进就好。至于对错与否,是不是无愧于心能不能不欺暗室,就须要自己去思索了。
其实志向和现实,追求和物质,他们之间并没有壁垒。心中要有志向,眼中要知现实,虽然冲突不行避开,但程度须要把握,比重可以分清。假如志向如月亮挂在的天空,想着它才能踏实入睡不会恐慌,六便士则是自食其力的第一步,脚踏实地才能积攒更多接近月亮的志气。志向当然美妙也不须要别人的理解,而直面现实从而能支持和反哺志向也是必不行少的。
这本书读上去不似一本典型的小说,因为作者用第一人称来讲解并描述,让人觉得主子公就如作者身边存在的人一样真实。
外国小说里的人物名字总是较长,因翻译的关系有时候会读得不顺畅。还好本书人物较少,关系不困难,开头的五六章坚持过去后就变得顺畅了。月亮与六便士,作者其实没有举荐怎样更好,而只是写了一个故事让读者自己去想,爱与人性。
走在满地六便士的路上,你却抬头看的是月亮,会感觉到不一样的满意和华蜜吧。要脚踏实地,但不要去在乎地上那些东西,因为志向才会让人越飞越高。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2
这本书一直在各大书单中看到、迟迟未读。《梵高传》后对高更产生了兴趣,听说是本以高更故事为蓝本而衍生的小说才开始阅读。读后发现和高更的人物形象相差很多,不能用史实的方式来看待这本小说。但如果脱离这样的背景之后,就能看出作者是想借用这个故事来表达我们中大多数人穷极一生都无法探寻的意义,找到自己投掷足够热情愿意一以此奋斗终身的事业或生活,像书中从事证券交易、拥有美满家庭的`查尔斯突然抛弃一切去开始画画、书中那位人人眼中高材生拥有大好前途的预备医生短暂旅行后辞掉工作一心留在海湾做一名水手、或者像真实中一生郁郁不得志精神崩溃的梵高至死也没有放弃手中的画笔。听说那是他们的月亮、纵使满地六便士。
产生共鸣的怕是在生活中没有找到出口看不到月亮、也没有勇气戳出孔的匍匐前进的自己吧。但也并非一味追求月亮而罔顾了责任的重要,大多数人并不能放弃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附带的所有关系,六便士也成为压在很多人心中的一杆秤。所以对这种能丢掉所有一心逐月的人和这种自由精神,还是令人羡慕的!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3
因为读书会群里朋友的推荐,让我很想去了解一下书中的故事,书的名字也让人充满好奇。
书上写着,“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其实,当你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发现,全书好像没有一处提到六便士,但又时时刻刻在透露着关于“六便士”的问题。
月亮高高在上,虚无缥缈,六便士看似很不起眼,却很实在,两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们埋头奔波忙碌的同时仍需抬头仰望月亮,不忘追求梦想,只有这样生活才更有意义,而大部分人也为了六便士的生活选择忙碌着。大多数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在读后把感悟上升到理想这样的高度,如同这本书名背后的含义:六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银币,代表现实与卑微,而月亮的皎洁则象征着理想与崇高,终究是少数人的专利。
想想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包括我们自己,常常被俗事缠身,被纷扰侵害,生来就开始忙碌,忙着长大,忙着工作,忙着交友,忙着遇见爱人……到死才会开始安宁。为名为利,为世俗的眼光,却很少为了自己那份热爱。总是会说有遗憾,总是不满意自己现有的生活,总是会抱怨身边人身边事,但很多人还是选择随波逐流,极少人会冲破束缚追逐那份想要。之后,那些少数人成了疯子。
在那些大多数人眼中,他们是笨蛋,为了不可实现的假想放弃原本安逸的生活,他们是怪人,走了一条没有光亮的路。但为了一番热爱变成疯子又有何不可?敢于追求自己的想要有什么错?并没有后悔过,所以才能在死神降临时是带着圆满的心情而闭目。也许有些人生来就与常人不同,他们肩负着神秘使命,他们可以超脱世间一切束缚,有个东西一直在指引他们。其实那是真实的活着。我们该有所包容,因为这条路对他们来说很艰难,但又知足。反而我羡慕这些人。这才是真实的活着。试问,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如此率性的活着呢?所以我们很难像主人公那样对自己的人生是没有遗憾的。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我们在享受这个世界的同时,也背负了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责任,所以在有了六便士的基础之上,尽量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现实的。为了心中所爱放弃所有,也许我们还是缺乏勇气的,更何况像主人公那样的对绘画如痴如醉的执着以及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估计也是我们无法面对的。
一句话,做自己吧!适合的借鉴,不适合的就放下,不必纠结。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4
两周前看完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写一篇读后感,我怕自己肤浅的认知不足以理解本书的深刻。但是有股力量催促着我思考,并将思考的结果化诸文字。现在,端坐窗边,沐浴在晨光之中,码字。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月亮和六便士》无疑书写的是一个关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故事。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则象征以金钱和实利为核心的世俗的物质生活。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因为他们代表了最纯洁的生活状态,完全为了理想和信念而生存的人。癫狂而伟大的灵魂总在最少数,大多数人是既低头寻找六便士,又不时抬头看向月亮。
“仿佛我突然闯进某个陌生的世界,那里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人并不能做他想做的自己,而只能做他不得不做的自己。”
书中这两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们常常被固定的思维模式所束缚却不自知,年岁渐长不过是加固了那些模式。我喜欢阅读,喜欢聆听他人的话语,因为这常常让我看见不一样的世界,那里对价值及意义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当然有时候我们更需要去听他们未出口的'话语。
人生一世,似乎有许多选择,想来有无数种可能。可就像主人公斯特里克兰,他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了那个不得不成为的自己。这不是悲观或者简单的宿命论,是他付诸行动所书写的一生。读者褒贬不一,以自己的价值观考量值不值得,他不在乎。
作者理性而睿智,只是静静解剖着人性。面对这场精神与现实的博弈,你选择什么?作者:林香玉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5
这几天一档文化类综艺《一本好书》出现在大众眼前,因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的热播,文化类综艺似乎迎来了新的春天。这在过度繁荣的明星真人秀之间,明显是一股清流。第一期带来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经典之作便一举拿下了9.3的高分,这样以全新的形式去诠释书内的经典,更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但事实上,一本好书重读多少遍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初读《月亮与六便士》,可能很多人会看得云里雾里,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主要性格形象也让人捉摸不透。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是两个原因,一个来自读者,一个来自作者本身,只要搞清楚这两方面的疑问,就不难理解它为何可以称之为经典。
读者的疑问我想大多来自作品,在开始阅读之前没有深入的了解其背景。其实毛姆所写的这个故事,并非完全是虚构的,书中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对著名法国画家高更的生平、作品的痴迷。是的,斯特里克兰的原型便是高更,他们的一生高度相似,生前及其落魄,死后备受推崇,书中斯特里克兰最后留下的画作也是对高更的'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的高度还原,这些经过毛姆的艺术加工,演绎成了斯特里克兰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一生。
而且作者毛姆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阅读中的带入,使得读者并不能从一开始就很好地进入角色感同身受,但在大致了解了高更这位作家的生平之后,就会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有了初步的认识。
而对于作者毛姆,他并没有对读者交代了斯特里克兰所有的心里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这样就把所有的悬念让读者自己体悟。比如毛姆没有说明斯特里克兰为什么突然放弃工作去当画家,这也让读者觉得非常突兀奇怪,但他完全可将他内心的苦楚和绝望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的巧妙之处。读后感·在大多数读者眼里,斯特里克兰就是从优渥的环境中寻求自我,抛弃妻子背叛朋友,是一个不折不扣自私的人,毛姆没有为他描述半句这时候的心理活动,因为这个转变,懂的人自然懂,他虽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却比独居沙漠还孤单,若是讲出来甚至会有些刻意哗众取宠。这样的留白方式可能阅读前期会给读者带来一定的阅读障碍,但阅读到最后,真正的谈到自我,回归自我,从最后的画作被作者毛姆一把火付之一炬,斯特里克兰的纯粹在此跃然纸上。
这是被无数人推烂的经典之作,也是作者与读者跨越百年的心灵交流,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混杂的世界,为了生存而生存,却忘却了本来的面孔,斯特里克兰是文明社会里道德理法规范下的怪物,最终在“塔希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归宿,他虽然是一个可恶的人,但同样伟大,因为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便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6
“幸福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幸福,有人想获得物质上的幸福,而有人想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有人渴望找到一个收入不错稳定的工作,而有人渴望获得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我读了《月亮和六便士》,觉得幸福的模样千姿百态,有很多很多种。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位叫斯特里克兰的家伙,为了当画家,画出自己想要的画作,抛弃了亲人、金钱、地位,独自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打拼,忍受了一切痛苦之后,他终于在临死前完成了自己想要的画作,并被世人仰慕的故事。
小说中的两个人物,斯特里兰克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从一个翩翩风度的贵人变成一个窘迫的穷人,从身边簇拥着很多亲朋好友的人变成一个孤苦伶仃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从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变成了人们眼中丧心病狂的疯子。但是,他没有被这一切打败,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另一个人物斯特罗夫也想当画家,可最终在现实的痛苦中退却下来,回家当了一个木匠,他没有得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两个人,孰对孰错,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公认的一点便是斯特里兰克得到了他的“月亮”。而斯特罗夫得到了他的“六便士”。
“月亮”代表着心中理想的生活,“六便士”代表眼前脚踏实地的生活。用当今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既要心存诗和远方,又要着眼于眼前的苟且。就像我,我将来想当一名作家,用一颗热忱的心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感情。启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气氛。而现在我还是一名中学生,正是需要大量全面的学习各科知识和各种技能的'时候,我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朝着目标前进。这便是我的“月亮”和“六便士”。
“幸福是什么”这取决于每个人看待生活的意义。从小的方面,一顿可口的饭菜是幸福,一件漂亮的衣服是幸福,一句真挚的表扬是幸福,一个温暖的拥抱也是幸福。从大的方面说,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幸福,安安稳稳,衣食不愁也是幸福。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自己人生的“月亮”,如果没有,那拿好自己的“六便士”也是好的。愿每个人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拥有一份坦荡的心,活出自己独特的那份精彩,我想那便是幸福最好的模样。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7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从来看不到那六便士。现在我们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们是站在地上仰望夜空。而且当我们的爱情不是憧憬幻想的时候,却发现被月光照耀的现实也是美好的。只是我们谈起我们的生活曾有那么多的快乐,但在当时却从来不觉得快乐,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在新的生活里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暑假里,我读了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不得不承认,毛姆被人称为“最会讲故事”的人是实至名归的。
《月亮与六便士》自始至终都围绕这样一个主题,那就是斯特里克兰奇怪的一生,他究竟是在追求什么。斯特里克兰从起初令人厌恶的家伙,到故事讲完后,变得让人同情,这个改变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人生长的过程。
毛姆用“月亮”和“六便士”两种象征诠释了主角——斯特里克兰的一生。“便士”是英国价值最低的硬币,它代表了现实与卑微,而月亮则代表崇高。
现在看来,斯特里克兰的故事在现实的语境中更多了几分励志。如今,鲜少有人能像他这样为了实现梦想而放弃一切。他用极端的做法诠释了梦想在他心中的重要性。毛姆塑造的这个人平凡的'外表下永远燃烧着一颗赤子之心。最后,他的梦想实现了,是伟大的,虽然代价是那么大,他甚至为此耗尽了一生,如燃尽的蜡烛,在梦想实现之后迅速黯淡、熄灭。或许他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平平淡淡地过一生,安享晚年。但是他选择了梦想,选择了悲壮。
月亮和六便士,理想与现实,正如毛姆所说,如果你忙于在地上寻找那六便士,你便不会抬头看天,也便错过了那月亮。“月亮”是美好而遥远的,就像人们追寻的梦想,但追寻的过程,也许孤苦,甚至最后会一无所得;“六便士”象征着世俗、琐碎的生活,但也有其存在价值,你想要的究竟是“月亮”还是“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8
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上高耸的冰山,令平庸的生活彻底解体——伍尔夫
就像伍尔夫说的,读《月亮与六便士》彻底把我的思想解体重构。很早便知道“月亮与六便士”这个名字,以前好像有朋友的昵称是这个,一直充满好奇,觉得很文艺,只是从来没有拿起这本书阅读过。大概这也是一种命运吧,思想过早或者过晚的被解体都不是一件好事,而在这个时候,刚刚好。
她从来没有真正爱过自己的丈夫,过去我认为她爱施特略夫,实际上只是男人的疼爱和生活的安逸在女人身上引起的自然反应,而大多数的女人都把这种反应当成了爱情。这是一种能被任何人(或任何事物)所激起的被动感情,就像藤蔓会攀附在任何一棵树上一样;因为这种感情可以叫一个姑娘嫁给任何一个想要她的男人,相信日子久了,自然会生出爱情,所以世俗的见解承认它的力量。说到底,这种情感只不过对衣食无忧的满足,对拥有资产家的自豪,对有人疼爱的沾沾自喜,和对自己有一个家可以掌管的感激之情。女人们生性善良,爱慕虚荣,于是便认为这种情感具有它的精神价值。但在冲动和激情面前,这一感情就失去支撑了。
爱情总是那么诱人,又是那么容易让人误解。爱情的基础是平等,所以不论是身高、相貌、收入稳定情况都是需要对等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解也容易被自己误会,到底是对生活稳定的贪图,还是真的是爱情。都说女生没有爱情,只要一个男生对她好,她便认为那是爱情。但我觉得女生只要遇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便不会再轻易改变,也不会轻易接受其他追求者的好。大多数的不平等一般是女生比较弱一点,这个时候很容易被人怀疑不是真的爱情,但别人的看法又何必在意呢,重要的是骗不过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是这后果也需要自己承担。同样不平等的问题也会出现男生较弱的一方,以前我是不赞同这种搭配的,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搭配依旧很幸福的男女朋友。但不平等还很幸福的前提是,双方都可以接受这样的不平等,一旦有一方(任何一方)不能接受,那么在一起也是于事无补。不论是哪一种选择,我只能说我会尊重,但至于我会怎么做我也是不知道的,只有事情真的发展到那一步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到底自己是站在哪一方的。
戴尔可·施特略夫具有罗密欧的热情,却生就一副托比·培尔契爵士的形体。他的本性宽厚、善良,却总是闹出笑话;他对美有着异乎寻常的感知和鉴别力,却只能创作出平庸的东西;他的情感非常细腻,但举止却很粗俗。大自然在创造这个人时,在他身上糅合了太多的相互矛盾的元素,叫他这个样子去面对令他迷惑不解的冷酷人世,这老天爷真是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这本书的译者提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恰巧我也看过这本书,作家总喜欢把一个人写的极富优点又极富缺点。施特略夫明明那么善良,他的样貌却是丑陋无比,总是受到别人的嘲讽。《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也是这样,盖茨比极其有钱、善良、又看重爱情,但在书的`开篇却把他刻画成一个骗子,极其隐秘,当然这些都只是别人的推测。一直看到最后甚至是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理解了作者的用意。
或许命运就是这么的不公平,善良的人总是那些底层丑陋的人们,或许是因为他们得到的少,所以对社会的要求也不高。反而是得到的越多的人就想要更多,一味的索取。杨澜曾给出这样的评价“当一个人拥有了六便士,他是想要另外一个六便士,还是想要仰望一下月亮呢”。人就是这么奇妙的生物,都是人但思想各异,耐人寻味。我们只能试着去理解别人的生活,却无法尝试各色人的生活。
对施特略夫这个人谈不上喜欢,善良也是需要有个度,对他人好的前提是不伤害自己。之前我也是那种无法拒绝他人的请求,看的书越多反而越懂得取舍。而且我也是外貌协会的(哈哈),对施特略夫只是有一种怜悯之情,但是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他之所以落得被妻子抛弃也是因为他的善良而致,可以善良但不能愚善。
思特里克兰德说:“一个女人可以对给她造成伤害的男人原谅,但是,她永远不会原谅为她而做出牺牲的男人”。
不得不承认这句话很讽刺,但又不得不承认很犀利,正中下怀。大多数女生可以重新接受抛弃自己伤害自己的男人,却永远不会回到对自己好、愿意为自己付出的男人身边。因为知道,即使那个人再好,终究不是爱情,再在一起也是毫无意义。但恰巧那个舍弃自己的人正好是自己喜欢的,都说女人容易被感动,更会轻易选择一个爱自己的男人,一旦遇到了那个喜欢的男人,任凭那个女生也不舍得放弃。女生的爱总是那么卑微。
思特里克兰德说:“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爱的时间。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一个男人有时候需要一个女人。当我满足了我的欲望后,我就要去做别的事情了。我克服不了我的这一对肉体的欲望,但我恨它;它禁锢了我的精神;我期盼那一时刻的到来,那时我将完全摆脱了对物的欲望,不受任何阻挠地全身心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女人除了爱情,什么也做不了,她们把爱情的重要性提到了几近荒唐的程度。她们想要说服我们爱情是生活的全部。其实,它只是生活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我对肉体的欲望,这是正常的,也是健康的,但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只是我行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的什么事业上的助手、生活中的伴侣等这些要求很厌恶”。
这段文字属于这本书中后部分,思特里克兰德的话一步步瓦解了我的思想,一次次刷新我的观念。以前我会对这种男生不屑,反对他们这样的言论,也鄙视这样的男生。但是思特里克兰德让我对男生有了新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可以接受这样的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怎样生活,怎样看待爱情。男生不重视爱情,但他们也没有强迫女生重视爱情。重视与不重视只是自己的选择,那么后果也应当由自己承担。
施特略夫太太选择了和思特里克兰德这个evil在一起,最终走向自杀的道路,也是她自己的选择,不存在可怜与不可怜。如果不可以接受这样的爱情观,不想和这类男生在一起,那么我也可以选择做一个强大的女生,也选择把爱情看作生活很小的一部分,毕竟我们还有亲人、朋友以及事业(学业)。当然我还是相信总有那么一种男生的想法与你相契合,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等到对的人,早与晚只是时间的问题。
可怕的是,作者在思特里克兰德的反问“我想知道,勃朗什·施特略夫是死是活,你真的在乎吗”?下不得不承认这个残酷的事实:事实上这件事对别人并没有什么影响。人们继续活下去,没有一个人因为这个悲剧而生活变得更糟。这些顶多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点,顺便感叹一下这就是她的命,或许刚开始大家会因此讨厌思特里克兰德,觉得他是一个渣男,但是之后呢,他还是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陌生人,假如是认识的人,并不会因此与他绝交,还是在一起谈诗论画,并羡慕他身上的天才特质。就连我,作为整部书中人物的旁观者,也越来越喜欢思特里克兰德。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9
想象一下: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证券交易所经纪人,一位平凡普通体面老实的中产阶级中年男人,无甚不良嗜好,工作勤恳敬业,有互敬互爱的妻子、健康漂亮的孩子,中规中矩的幸福美满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跑了。抛下了工作和家庭,留下一张纸条,便消失了。
抛家弃子,从热闹的城市出走,从鲜亮的职业身份和美满的社会身份里挣脱,努力摆脱掉一切束缚,身份、名誉、钱财、亲情,这些世人所珍视追求的一切,他视为洪水猛兽,视为牵绊和绳索,唯恐避之不及,统统都不要,甩开,只为一心一意画画,即使穷困潦倒,餐风露宿,几近饿死,又拆散恩人家庭,受人嘲讽辱骂,受尽颠簸流离。画得好不好无所谓,只是要画下去。不为留名、不为谋利、不为传世。只是画而已。把自己见到的画下来,如此而已。如此纯粹。
为何这突然升腾起的渴望和欲望会如此强烈猛劲,紧紧攫取住他,让他如此决绝绝情、自私冷酷到匪夷所思?
作者,书里的叙述者,还有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也同我们一样迷惑不解,深觉不可思议与不可原谅,可就连他自己也无法解释,他只知道一件事:“我要画画儿”。“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得好不好使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好像无法用凡俗动机来解释。理想太过迷人,他也身不由己。
或者他是在追求美。终其一生,追求以画笔呈现出他独特的心灵看到的美,一种热切地想创造出美的创造欲。只有最终抵达,他才能找寻到心灵的平静。
心灵的最终平静。
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也只有极少数的'人能最终完成心灵的永恒宁静。
对外界所有一切都无所谓、不在乎。毁誉评价他都视若无闻。这哪里是普通的心灵所能承受的?历史上唯有圣贤哲人方能如此吧。所以尽可以恨他的冷酷自私,却不得不承认这心灵有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到最后,只有怜悯、同情,还有深深的震撼了。
这就是天才。
想到弘一法师,世间物质层面的荣华富贵、情色爱欲都遍尝了,精神层面的书法绘画、戏剧音乐也都领略了,心还是没有找到归宿,意欲寻求最深的究竟。也是捐弃一切,青灯古卷一人独自去那寻索真理的大海,以常人不可想及的苦行戒律成就慈悲智慧人生。
以及,毛姆真是会讲故事的人。细致刻画,夹叙夹议,一波三折,娓娓到来。可能时代背景之故,故事的女性或可笑可悲,或可恶可憎,要么就是又老又丑,毛姆又极擅嘲讽揶揄,所以借主人公之口说出的一些侮辱性的言论真是对女性太不友好了。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0
对《月亮与六便士》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它的简介——对于月亮与六便士的选择,在满地的六便士中,我们是否会抬头仰望夜空中的那一弯月亮。起初对于这句话仅仅是疑惑不解,我不明白这两者有何关联,又或是它们象征如何?直到我翻开这本书……
《月亮与六便士》以“我”的视角去认识了解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故事的主人公,一位成功的商人,有着幸福的生活:贤惠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富足的生活。看起来是绝大多数人都会仰望或是称赞一声成功的人士,在“我”看来也是如此,却选择抛弃了一切,去追求虚无的梦想——他的艺术。
随着故事的深入发展,我心中的困惑才逐渐得以解决。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英国和法国,彼时的英国贵族社会呈现出一种保守、传统的生活方式。商业世界充满了竞争和功利,而巴黎则成了一个充满着艺术气息和自由思想的城市,吸引着各类追求者和艺术家。我想,月亮应该是无数追求者艺术家心中的理想,是他们对于真理和美的追求;六便士则是贵族们乃至绝大多数平民争相渴望的地位、名利、财富。
在第一次阅读中我的眼前仅仅出现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身影,我们的主人公,我看着他在一次次的上流聚会中的格格不入我猜想他会有所作为,也的确如此,突然的消失,他的妻子找到“我”恳求“我”能劝他回来,为了这个家以及他们的孩子。初看至此我是气愤,我不理解为何他能如此绝情丢下妻儿,我鄙夷他,我将这种行为视为逃避现实,包括最后他毅然决然的拒绝回归家庭,并且在一个偏远的岛屿和另一位女孩在一起生活后,我更是对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颇有意见,至此,在一场大火中,他最后的艺术,连同我对他的偏见都随着故事的结束而告终。我想第一次的阅读总归是有些浅薄的,所以在数日后,我再次翻开了它,更多人物在我眼前被捕捉……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的妻子;那个帕尔苏芙人女孩;斯特里克兰德在巴黎的好友;以及“我”。我对他们重新有了新的看法,包括对查尔斯·斯特里克兰德。
我想他们并不仅是书中的人物,更是作者想要反应的社会中的不同人群。
斯特里克兰德,在规矩中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人,他压抑纠结究竟是选择名利还是追寻艺术的美、究竟如何实现自我,他代表着对真理和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的追求,作者塑造他描述他,正是想通过他来唤醒当时人们对真理和美的.追求,提示着我们不要被功利和物质束缚,而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的夫人,在故事的开始,将丈夫和家庭放在首要位置,配合着丈夫进入上流社会,甘愿迷失自我,她是快乐的吗?我想是的,她没有想过没有丈夫之后的生活,或者说她觉得有丈夫在就是她所期盼的生活。但是在他离开后她从难以接受到支持他的梦想,又如何不是这一类人物的成长?我想哪怕作者并未对她的未来进行过多描述,她也会寻找到属于她自己的快乐;那位土著女孩又何尝不代表着对真理对艺术的美无限支持的那一类人呢,他们哪怕自己追寻不到,但始终保持着那颗向往的心……我想这便是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传达给我们的。
月亮的光芒固然璀璨,但六便士的价值也绝非等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受到各种诱惑与困扰,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忘记自己的初心。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
这本书我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去看完,不过我在前两个月加三星期都在划水,在最后一个星期的时候才静下心把这书看完。不得不承认自己在阅读前期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自己真的不懂什么英国幽默又或者自己思维层次还不够深,无法将书里面两种甚至多种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区分,导致前期后期出现了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不过在知乎里面也有看很多人对于这本书的分析,勉勉强强也能梳理一点东西。
一、 爱情
关于爱情,我就不提斯特克里兰这个无情的人了,即使他在我下面文字中会有些许描述,但是在语言镜头中,下面的主角不是他。斯特克利兰一生大概有三位女子,三段情,而在我看来前两位爱的并不是斯特克里兰这一个人,她们爱的更多是自己。特别是第一任,爱的就是她的幻想,一旦轨道偏移,就想着去改变真人,这是一件特别可笑的事情。爱一个人更多的'是包容,不仅能包容好的也能包容坏的,像是爱塔一样,不去过多打扰,给足了彼此空间,让爱的那个人活得更像他自己。在看知乎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觉得特别有道理:
感情易在日久生情,难在小心经营。
有感觉无感情,最终不过是,开始时,适逢其会,分开时,天各一方。(第一任)
有感情无感觉,最终不过是,在一起时心意难平,分开时又决议难定。(第二任)
这也是为什么斯特克里兰在面对爱塔恳求——留下在他身边照顾,他会心软。文中这样描述:
“如果别人选择离开,让他们走好了,可是我不会离开你的,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如果你离开了我,我会吊死在屋后的那棵大树上,我对上帝发誓,我说到做到。”
她说这话的时候,语气中有种不屈不饶的倔强劲。她已经不是那个驯服、软弱的土著小姑娘,而是一个意志坚定的女人,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无论你去哪,我都跟着你。”
片刻之间,斯特克里兰的铁石心肠被动摇和软化,眼睛里含着泪,慢慢地顺着脸颊流下……
二、 梦想无高低贵贱
有的人想一生顺顺遂遂,偏安一隅而知足常乐;有的人想突破自我,渴望直面生活的崎岖。两种生活,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是两种不同的选择,无好无坏。做自己想做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无人能去评判是非。
生活有许许多多的意难平,如果自己能在20岁前、(30岁40岁都没有问题)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想要过怎么样的生活,想要成为怎么样的人,能像斯特克里兰那样洒脱其实真的就够了。与其碌碌终身,不如活着像他一样明明白白。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他,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他的勇气,“包含着对自己一直道德体系的抛弃,包含对他们责任的否定,包含对别人伤害的不屑(这是我不喜欢他的一点),这种内心的纠结,远远大于了物质的贫瘠。”
三、 对于梦想的态度
之前在打辩论赛的时候,因为没有对梦想进行深入解刨而输掉了比赛。师兄说的很对,梦想是可以让自己舍弃生命去追求的一个渴望,穷极一生都要去弄懂的,去实现的东西。像斯特克里兰在画画这个“魔鬼”的驱动下,舍弃手中的六便士,逃离英国,去巴黎追寻他的白月光。没错在追寻的过程中,是痛苦的,因为我们的努力无法可视化,我们无法得知我们已经走到了哪一步,所以我们才会说要放弃。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我们是因为热爱所以才要追逐它,当我们投入这件事的时候,已经得到了最大的报酬,能否被认可,收入是否同努力成正比都已经不重要了。
这读书笔记还真是草草收笔,只能说自己真的很弱,无法将心里面想要表达的说出来。其实这本书是我打完辩论后看完的,最后一场我是替别人上的,只有两天时间准备,关于梦想的。现在就挺后悔当初没有提早看完这本书吧,始终意难平,不过现在也挺好继续加油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2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因为这句评价,我读了这本书。
小说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稳定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像被“魔鬼附体”一样,突然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我”从他妻子那里得知他跟着一个女人逃到了巴黎,那时“我”对斯特里克兰德是一种近于厌恶的感觉,之后他对真诚善良的斯特罗伊夫的`伤害,“我”对斯特里克兰德不遗余力的鄙视和痛恨。
但到了后来,“我”在从间接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他的超人之处,艺术的成就也令“我”佩服,甚至感到震撼。
这个人可以说是一个疯子,他抛妻弃子,伤害了一直帮助自己的朋友,他对最恶毒的评价丝毫不在乎,他也确实该骂。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又是一个天才,40岁才开始画画,没有任何基础,也没有人去教他,他也并不打算去跟任何人去学习。在巴黎生活窘迫到快要死去,他还是在追求他心中的“艺术之美”,后来他的画作也证明了,他是一位足以载入史册的艺术家。
天才异于常人,他们过着疯狂的日子,创作出疯狂的作品。在斯特里克兰德心里,艺术之美高于一切,在追逐美的路上,他自己就是神。
读了这本书,人们才突然发现,潦倒与伟大、卑微与善良、仇恨与热爱原来可以这样毫不排斥地共存于一颗心中。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3
来说说这本书吧——《月亮和六便士》。一本故事简单,花几个小时就可以了读完的书。大意是讲了一个普通人突然有一天离开老婆孩子远走他乡学画画,生活潦倒食不果腹。后来,他来到了一个小岛,画画然后死亡,故事完结。本以为作者会借小说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留下几句为梦想努力奋斗的励志名句,本以为还能有幸一睹伟大画家的作品,事实上什么都没有。斯特里克兰德的语言是那么的寥寥几句,“我对孩子们没什么特殊的感情”,“她死了和我有什么关系”……他是一个自私而无情的人。他对人事都那么冷漠和不屑,他对画画又那么的热情和执着,这是一个两极的人。
作者塑造了一个在艺术的世界里忘记了现实世界的人。所有的食物只是充饥而已,大床和地板只是栖身而已,邋遢和干净对画画又什么影响呢,别人的否定和嘲讽和自己无关。斯特里克兰德在绘画的世界里仿佛铜墙铁壁一般,自己出不去,别人进不来。他说“他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游泳一样”。这是一种受命运控制而无法自拔的力量,它会指引你发现真正的艺术光芒,但代价就是脱离原有的轨道,毁灭或者重生。
斯特里克兰德毁灭了吗?没有,很多年后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人。他的作品被不断的拍卖,数字巨大到无法想象。他重生了吗?没有,他得了病,不肯看病依然在画画。后来他眼睛瞎了,就坐在自己的'画作前,直到死亡。这个时候,你是不是想起了梵高或者高更,这些现实中的疯子,艺术上的痴人。或者,你想起了自己心中那个叫梦想的小东西?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个叫着梦想的东西。有的人在出生的时候忘在上帝那了,所以他连梦想的面都没见着,简单生活着。有的人把梦想带在身边,小时候还小不知道那玩意是什么,所以随手就给扔掉了。有的人左手拿着梦想,右手牵着现实,最后负荷过重放掉了那个小玩意。还有一些人,双手紧握梦想,披荆斩棘,终于完成了内心的指引。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成为斯特里克兰德的可能,只是成为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也并不认为如果每个人都成为斯特里克兰德,世界就是美好的,印象派和写实主义是可以同时共存和被需要的呀!
突然记起了在美术馆看到的一幅画,忘了告诉大家美术馆就在博物馆的旁边。那是一幅油画,画的是一颗大白菜,多么真实的白菜呀,我忍不住想要去用手触摸白菜的叶子。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从菜园子里弄回一颗白菜煮火锅日子。想起了那些寒冷的冬天,地里的大白菜和池塘里的莲藕组成的生活。站在这个富有艺术气息的美术馆中,我对这幅画的作者充满着感激。也许他是一位拥有很多头衔的现代画家,也许他因为这幅画的展出收获颇丰,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在追逐自己心中月亮的时候,为什么就一定要舍弃自己劳动所得的六便士呢?无法成为世界瞩目的艺术家,成为一个给一些人带来感动的小人物也很不错。
博物馆的金粉巨作让人惊叹,而美术馆的大白菜却触动了我真实的生活。如果说作者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是一名用生命练成的纯粹的艺术家,我更希望的是能在月亮的指引下不知不觉的遇见六便士。突然想起了一部电影里的台词:“当你追求卓越的时候,成功也会不请自来”。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4
我常常在想,如何主人公是女性的话,会不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每个人都想生活,而不仅仅是谋生。
当家庭已没有了爱情,工作已经看到了尽头,孩子也已经长大,而刚好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某一个梦想。
如果是女性,也可能做出相同的选择,只是先天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让女性避免不了要比男性需要更大的勇气与付出。不会像男性这样果断干脆无情与理智,正因为如此,社会上成功人士中,女性总是寥寥无几。
女性生本柔弱,为母则强。身边有许多好友都已陆陆续续地成为了母亲,随之所有的时间都倾注在了宝宝身上,完全也不可能再有时间花在自己身上。然后是幼儿、小学、中学、高中。似乎到了孩子大学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时间。而那时,发现自己容颜已老,身材变形。早已遗忘了自己曾经的梦想,斗志全消。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我要极力过好现在的每一天。瑜伽、摄影与户外、get新技能。趁着自由与年轻,哪儿有什么新鲜玩意就去看看去尝试,不管它有多远,不管是否有人一起。人一生,心灵会蒙灰。这并不可怕,但须洗涤。你要找到灵魂的清泉,大海的涛花迸溅,风雨的吹拂鞭打,鸟的欢鸣和鲜花怒放,都是藏在清泉中的老师。大自然有自成体系的优美,等待你身心与之共振。
我们所占的时间宽窄是有定数的。耳聪目明、手脚伶俐的'时光,不过几十载而已。时间如同鲜血,每一滴都咸且弥足珍贵。当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八门,内心就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也会更加看清生活的本质不盲目,不迷茫。
"从某一种程度来说,我也是一个艺术家。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激励着他的那种热望。主人公的手段是绘画,而我的是生活。"
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美—不会同沙滩上的石头一样可以被漫不经心的过路人随随便便就能捡起来。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经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的心里重新听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
发现生活的美,当然也需要经受一番灵魂的痛苦折磨。一直在努力的找寻着,追寻自己的内心,平安喜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
这本书几乎每个晚上读一些,终于读完了,故事中各种景致和人物形态动作的描述都是栩栩如生的,而且主人公的刻画是真实的,不是以往读的书中那种有主人公光环的人。
1.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
这位主人公按照原本的生活,做个证券投资者,能赚钱,又有漂亮老婆和两个可爱的孩子,在英国伦敦能过上滋润的让人羡慕的生活。可是他突然有了想当艺术家,想换个人生,想实现儿时的画画梦想,他毅然决然放弃了现在的生活,抛妻弃子,一个子儿也没给自己的妻儿留下,背负着骂名跑到法国,住着简陋脏兮兮的房子,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在不断学习和不断不被人认可的情况下坚持画画梦想。最后在塔希提追逐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画出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说实在的我比较佩服他的是他过的很理智,很疯狂,他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不顾其他人的看法,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管自己的环境如何,他都坚持画画,经常有人说画不好写不好是因为环境不好或者笔不好之类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自己不能坚持不能排除外界因素影响,才会做不好自己想要做的。但是他对自己的朋友妻子下手这个事我是不能忍的,对于一个经常救助他经常对他好的朋友,他抢了人家的画室,抢了人家的老婆,最后还害得那个女人为爱而死,关键他的抢占只是因为性欲来了,而不是因为爱,对于他最后在塔希提在一起的女人,我觉得也不是爱,他只是喜欢她的温顺,喜欢她的不打扰和理解,可以说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了……
2.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原配夫人
原配夫人在老公赚钱的时候只是享受,没有给予老公理解,而且还经常跟很多文人雅士艺术家交往,用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表面品味,每次的宴会其实都只是小团体聚餐罢了,晚餐会邀请老公入席,老公总是处于与他们这些人格格不入的状态,沉默,怪异,没有品位,愚钝的感觉。
当他老公离开了,她将女人最后的倔强和虚荣心发挥到极致,明明知道老公不是出轨跟其他女人跑了,但是为了博取同情,别人对他的猜疑和丑闻她都是默认不反抗的,为了赚钱拿到更多打印订单,她不断博取同情。但是赚到钱之后,她又觉得这个打印店不配她的身份,假装自己还是在以前的层级。而且她也不愿意同老公离婚,自己得不到的也不想让其他女人得到。
最后老公的画出名了,有人来访问她,她也表现出自己跟老公从来都是非常亲密的,没有矛盾,生活幸福。
3.戴尔克
蹩脚画家,模仿别人的画很厉害,会赚钱,有慧眼识英雄的技能,对人和善,虽然经常被嘲笑被骗钱,但是下次遇到这个人,他仍旧会被骗,以傻和不记仇出名。被主人公嘲笑被气疯了,但是在主人公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解决,可怜的是,最后把他绿了,老婆被主人公抢了,心爱的画室也回不去,只好腾空间给这对出轨男女……同时仍旧对妻子念念不忘,许下诺言,哪天男主不要她了,仍旧可以回到自己身边。他虽然傻,但是只有他在一开始就发现了男主的画画天赋,觉得他与众不同,是个天才,特别支持喜欢男主的画,我想他这样的表现也是支撑男主继续画画的'动力吧……
4.爱塔——最后的老婆
这是男主在塔希提最后一个老婆,也是他最满意的老婆……听话得很,为了他的画画事业,住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家务农活,养育孩子,支持男主,赚钱养家都是她在承担。她的爱特别无私,也特别执着,在男主得传染病的时候,她坚持同他居住,最后孩子死了一个,她也不怕,男人在哪,她就在哪,绝对不离开,除非她死。男主眼睛瞎了,身体发臭,她也坚持着,男主说死了就要把最后这幅巨作烧了,这是整个房子啊,多么重要多么宝贵的巨作,她不管不顾的做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男主愿意同她携手到老的原因吧。其他女人都是想控制他,想要得到他所有的关心所有的时间,但是爱塔不会,她只是默默付出,默默守护,从来不需要别人的回馈。
整个故事串起来,不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人物传记,而是一个纪录片一样的,有每个对男主熟悉的人的回忆和感想,他如同贝多芬一样,虽然一开始一名不文,就算自己瞎了或者聋了,也要坚持把自己的梦想实现,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故事……值得观赏!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相关文章:
月亮的中考作文09-01
月亮个性说说心语(精选60句)08-27
七夕月亮活动高级句子08-27
梦见月亮从海上升起来09-02
倾城之恋六年级读书心得08-13
《原则》读后感08-29
《变量》读后感08-26
《屈原》的读后感09-02
《活着》读后感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