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上,会观看欣赏许多优秀的作品,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
大年初一,看了流浪地球2。第一个感触是自己的渺小。在宇宙中,人类只是沧海一粟,这样那样的烦恼更加是一粒尘埃。所以我们为啥要烦恼呢。想想看,太阳系马上要爆炸了,这个事情对比,上班的压力简直是不值一提,为啥不趁着世界和平,搞点自己喜欢的,反正活下来的都是幸运儿,而我不一定是其中一个,过得开心,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还有一个感触还是自己的渺小,力量的.渺小。我只是一个普通人,灾难来了,两难之际,我应该如何抉择,世界上无能为力的事情太多了,自己能掌控的,还是要努力去控制,趁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2
刚才看到一个问题是关于《流浪地球2》中细思极恐的部分有哪些,想想刚看完的这部电影这种情形还真有,比如所有无人机突然被外敌操控,居然没有预警。这是科技的力量还是科技的脆弱,细思很是无语。高大上的科学技术要崩就崩了,一堆人瞬间乱做一团,无力的嚎叫,怎么理解这种科技呢?脆弱至此无法言说。
今天刚看了这部电影,想想人类如果真有此命数还真是需要珍惜当下,对于未来心怀希望就好,但不能让当下的生活全是未来而忘却了现下的生活质量,珍惜当下珍惜拥有,充实过好每一天,也好不负将来。今天是未来的.基础,为了迎接未来也要懂得如何过好当下,这个很重要,细思一下这个尤其重要。
关于流浪,而且是流浪到新的未知,那个流浪的目的地真得适合我们吗?躲过了月亮,还要离开太阳系那我们生活的光来自于哪里呢?是我还没看明白还是忽略了什么?我想离开太阳系还是需要有更适宜生活的光照的,这个问题观景结束之后我才想起来,是想晚了还是忽略了这一问题的答案,希望人们在考虑流浪的时候是有了个完善的移民计划。
我一直以为科研是一件极其严谨的事情,当相关内容被搬上大银幕时,也希望多些严谨的思考,给人们更多积极的影响,而少些负性问题的想象。科幻电影追求刺激,追求市场收益,但更需要一种良性的引导,希望后续的内容越来越优质。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3
20xx,去影院看的电影不多,在网络上也没怎么看过影片。
20xx的大年初一,在小姑娘的提议下,一起去影院看了电影《流浪地球2》。
我是文科生,看惯了文艺生活主题的影片。《流浪地球2》是一部科幻片,一开始,我被其中各种复杂的画面与特效镜头弄得头晕乎乎,大概二十分钟后,慢慢适应影片风格。
因为临时购票,我们坐的是最前排的座位,荧幕太近,不过没影响观影心情,近三小时的沉浸式样静坐,完全被各种情节吸引。《流浪地球2》影片情节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刘培强的爱情线索,一条是图恒宇的亲情线索。线索多,内容丰,错落有致。主要聚焦地球开始“流浪”之前,展现太阳危机初期,人类携起手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经历,真可堪称为一部硬核的科幻片,但不乏脉脉温情,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对家、对故土的情感,更能看到中国的世界主义与人道情怀。
我对该影片印象最深的是李雪健扮演的周先生反复用铿锵有力的语调,一字一字蹦出来的“危难当前,唯有责任”。
有这样几个情节特别难忘:
沙溢饰演的张鹏,看着旁边举起手报名的年轻飞行员,对方回报以坚定的目光。作为队长的张鹏拉下了他的手,对方疑惑的看着他。他怼过去:看什么看,月球是我们的。随后跨出队伍大喊一声:中国航天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队伍里瞬间站出多位符合年龄的飞行员。和张鹏共同作战过多次的诺夫一看,急眼了:也跟着呼吁50岁以上的出列。很快各国都开始号召超过年龄的.队员站出来,而站出来的每个人,都没有丝毫犹疑,而且他们很清楚这样的选择,只有单程去票没有归程,当他们亲手启动引爆器,自己也将粉身碎骨,葬身太空。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大义选择呢?我们都知道答案“责任”。
由此,我不由自主想到了《斑羚飞度》。一群羚羊被逼至绝境,老羚羊以身体做为年轻羚羊飞跃的垫脚石,情愿笔直坠入悬崖,为跳跃延长两米距离,这2米,就是整个羊群的生机。
让年轻一代好好活下去,是老羚羊们的使命,也更是我们人类的使命。
建设地球美好家园,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使命,所以“危难当前,唯有责任”。我想,这可能也是影片获得高票房记录的一个重要看点吧。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4
今天我们一家人去电影院看了科幻片《流浪地球2》,本部电影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寻找新的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机四伏。为了拯救地球。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再次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整部电影让人十分感动,不禁让人们伤感。其中我最感动是:图恒宇为了复活因车祸去世的女儿丫丫启动了数字生命计划,甚至威胁上头,只希望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拥有一生,他甚至因此魔怔。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不懈,最终中国的互联网才能连上,让全世界都发动机都能够完美点火。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流浪地球1》里面的'一段:
国际空间站的中国航天员刘培强为了让地球能够成功脱离木星的引力。不惜用自己的生命驾驶国际空间站,使空间站中的30万吨燃料引爆木星。刘培强常常对自己的儿子刘启说过一句话:“当你想你爸爸的时候。便遥望木星。倒数三秒就能看见我。我就在那儿,”可当刘启长大后知道了父亲是在骗他。并对父亲的离开不理解,甚至记恨父亲。刘培强的离开是为了更多人的生存,他为了地球文明的延续而不惜牺牲自己。在刘启的心中。他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偏偏是他的父亲要离开他。别人却享受着父亲最终成功的果实。
两部《流浪地球》都是一样的,这些英雄的离去都是为了能够让地球上的人们拥有活下去的希望。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英雄。
我觉得,人要有正义感。当全世界的人都觉得地球将会毁灭,人类再无挽回的机会时,必须要有人站出来。他不是在逞能。他是在为了大局的利益上而不惜牺牲家庭。他具有顾大局。舍小家的精神。这本身就算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英雄。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5
大年初一,看了刚上映的《流浪地球2》。片子很长,将近三个小时,但节奏紧凑,我连人的三急都生生憋着。
一边看一边用写故事的思维去分析,起承转合真精彩,每一部分里面又有自己的起承转合。害怕剧透,就不细说了。
除了学习写故事,这部电影引人思考的地方很多。
当灾难发生在一百年后,现在是应该采取措施阻止它,把人类文明继续传承下去?还是享受当下,未来的事让未来的人去操心?
两种选择都有不少支持者。所以才会出现电影里的情况:未来的`灾难还未降临,现实中反对灾难应急预案的人却造成了现在的灾难。
想起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斑羚飞渡》,每一头小羊都踩在老羊的背上跨过险境,种族得以保存希望的种子。
动物都能如此,何况人?
当电影中需要航天员主动牺牲时,五十岁以上的宇航员主动出列,像极了那些自愿当垫背的老羊。
种族的延续,文明的传承,永远离不开这样的大义牺牲。
人类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时至今日,人工智能已是大势所趋。
电影延续上一部的内涵,再次让人思索人工智能会不会在有一天生出自我意识,背叛人类。
我想不明白,但牢牢记住了那句台词:“没有人的人类文明将毫无意义。”
人工智能的发展,最终目标是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取代人类。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6
作为一个科学迷,春节期间我看了最新的科幻电影带《流浪地球2》。
《流浪地球2》讲述的是未来太阳的寿命将到达极限,不久就要发生大爆炸,所以全人类空前的团结,拿出了最前沿的科研技术,在地球上建造行星发动机,为了让月球远离地球,人类又在月球上建了行星发动机,发动机试运行成功,人类又在月球上建了另外两座发动机,可是在发动机点火的'时候,所有发动机却同时炸毁,导致月球即将冲向地球。人类决定拿所有的核武器来炸毁月球引起核聚变,但是核武器的密码不统一,无法破解,所以只能用人来手动爆破,就这样选出了300个人到了月球,令我最感动的地方是300个人同时摁下遥控器引爆核弹的时候,我不禁默默的流下了眼泪,那些人为了拯救地球而英勇献身。
还有图恒宇把自己和丫丫的两块芯片插到550w计算机上,成功运行两人的数字生命,两人的数字生命一起输入互联网密码,启动了北京根服务器,连接了全球的网络,点燃了七千多台行星发动机,拯救了地球。当我看到丫丫和爸爸在电脑前面输入密码,启动根服务器时,不禁想起图恒宇说的那句“我想给丫丫完整的一生”。正是他不懈的坚持,利用先进的技术,创造了丫丫完整的生命,最终两人一起在数字世界拯救了地球。
看完《流浪地球2》,我意犹未尽,我期待着下一部流浪地球早日问世。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7
流浪地球2其实是流浪地球前传。能值回票价;比1更好看,无论从格局、特效或故事情节上都更胜一筹;最后的彩蛋一定要看完,是画龙点睛之笔,不看到最后是不能完全理解整个影片的结构的.。
一句话概括流浪地球2: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打底,以如何在危机中延续人类文明为主题,产生了保护实体生命还是将生命虚拟化的分歧,人类将以何种形式存在?文明将选择哪个方向演进?地球将驶向何方?整个影片我用一二三来概括。
一个危机:太阳即将毁灭;
两个选择:地球星际迁移寻找新的"太阳"或者数字化,意识到"云端"永存;
三条主线:刘培强故事线;图恒宇故事线;周喆直故事线。
影片的第一个小时我感觉有点乱,抓不住影片的主线,感觉跳来跳去没有头绪,后来才发现是有三条独立主线交错进行的,在影片的结尾才把所有的疑惑全部解开,像打通影片的任督二脉一般醍醐灌顶。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8
《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这部纪录片,内心满是震撼与感动。
它以新视角和新内容为我们打开了《流浪地球2》幕后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电影在探索电影工业化道路上的艰难跋涉,“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但制作团队凭借着勇气和毅力不断前行。
“流浪地球世界观”与“科幻概念设定”的灵感之路让人惊叹。原来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宏大场景和奇思妙想,是经过无数次的创意碰撞和精心雕琢而成。从对宇宙的大胆想象到对人类未来的深刻思考,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创作者们的智慧与心血。
“干不完都得死”的压力并没有压垮制作团队,反而让他们更加齐心协力。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日夜奋战,这种拼搏精神令人动容。在与科学家、科幻学者和作家的分享中,我们一同回顾了跨越百年的中国科幻文学发展进程,深刻感受到了科幻的魅力和力量。
作为一份特别的.中秋礼物,这部纪录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人的执着与追求,也让我们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流浪地球2:再次冒险》让我们明白,一部优秀的电影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与付出。它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勇敢地去追求梦想,不畏艰难,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9
大年初一看完《流浪地球2》,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写一点我对剧情的理解和对科幻的感悟。
首先流浪2沿用了《三体》地球往事的记叙方式,通过一个个关键时间节点勾勒出地球历史的亘古延绵。
《流浪地球2》着重讲述的是两次危机——20xx年的'太空电梯危机和20xx年的月球坠落危机。20xx年太空电梯遭遇恐袭,“方舟一号”空间站的坠落。20xx年月球坠落危机,因为“逐月计划”的实施,月球在靠近地球时如果突破了洛希极限,月球残骸将撞击地球,造成地球表面的破坏和大量人类伤亡。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0
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享受,但我们看不到别人的牺牲。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因果就是公平。
我们有时候会劝别人放下,其实需要放下的都放不下,只有自然而然的才会不执念,但是我们所认为的别人的执念又怎么知道不是自己在执念?想去做的就放手去做吧。
“地球”只有一个,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对大自然保持敬畏。
个人的努力不值一提,团队的力量才可以发挥无限可能。相信自己的队友——“我们的人一定会完成任务的。”
从历史上看,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而事实是人类把最精密的保密系统,都用在了自我毁灭上。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出路。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1
我很喜欢看科幻小说,曾经《科幻世界》杂志期期不落地看——刘慈欣的《三体》连载也是在这本杂志上看的。
为什么喜欢看呢?我想也许是宇宙和太空太神秘了,给人无限的遐想。
球2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种遐想。
个人在人类中是渺小的,人类在宇宙中也是渺小的。宇宙是大的,无法想象的'大,它无边无际,有无限可能。这些可能令人敬畏,更令人神往。
太空电梯、空间站、月球上的建设场景——电影呈现出来的这一切让人对科技的发展充满期待。作为科幻电影,球2的特效是没话说的。
冰冷的机器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再宏大的故事也要落脚到一个个具体的人,而人的故事就是欲望的故事。
刘培强第一次见韩朵朵,眨眼间连孩子都抱在手里了。
图恒宇想让女儿图丫丫在数字世界里活一辈子。
周老师不断强调“我们的人肯定能办到”。
在电影中,围绕这些欲望,我们看到了一次次奋斗和一次次失败。个人虽然渺小,但人的精神是无限大的,一个人可以影响一群人。这就是人类的传承。
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五个阶段,持续两千五百年,无法想象的时间长河里,将会发生多少故事啊,期待球3、4、5、6………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2
一部时隔4年的续作要怎么超越前作?技术上来说几乎不可能,这部电影做了两个尝试,一个是将续作变成前传,另一个是讲一个更好的故事。那么《流浪地球2》做到超越了么?我的评价是不够惊艳,但确实有个更好的故事。
《流浪地球1》在2019年上映的时候制作水准是令人惊艳的,但故事结构很简单,基本上就是流水账式的遇到挑战,面对挑战,战胜挑战的过程。如果对全球政治有一定了解的人恐怕都会有个疑问:地球人真的能那么团结吗?巴别塔或许是个神话故事,但其中的内核却是相当真实——哪怕是全人类的危机,也不可能立刻达成一致,更不可能毫无分歧。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各国的影视作品只能回避这种分歧,凸显以本国的英雄和队伍的方式来拍摄,即回避了分歧的处理,又凸显了本国的优越性。
而《流浪地球2》在挑战这种情况,试图向观众呈现一副在矛盾冲突中不断斗争,又不断妥协,最终实现蹒跚前进,团结大多数的过程。
作为一部电影,这种矛盾切忌多而杂,结构要简单,但框架要足够大。而《流浪地球2》选择的矛盾是以图恒宇为代表的“数字生命”理念和以周喆直、马兆为代表的“自然生命”理念之间对于什么是“活着”的定义之争。而刘培强一众领航员则是燃烧自己,为这两种理念提供动力和空间的“英雄”。
那么这两种理念的斗争以什么标准来进行争论呢?我的理解是“哪种方式能使得人类文明得以继承,并不断发展”。
这样的议题对于一般人而言过于宏大了,为了不使故事变得过于抽象和空洞,故事就得在叙事上强调时间的跨度——整个“流浪地球”的计划是2500年!需要十代人的努力,愚公移山也不过如此了。于是这个矛盾落地的方式就变成了普通人到底要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换子孙的未来,还是用“数字生命”让自己在互联网上“永生”?
理论上讲,“数字生命”是大资产家和部分精英阶层的最佳选择,因为“数字生命”必然不是一个全人类都能参与的计划,资源和算力显然不允许做到这一点。照理来说,支持这个几乎的只有极少部分人。但事实可能真的如电影所呈现的那样,很多底层人员却会去支持这个计划,因为他们本就觉得自己的“自然生命”一无所有,但如果拼一把,让自己获得可以上传记忆,进而获得“永生”的机会,那就是一本万利!
对于这样的诱惑,抗议算什么,关监狱算什么,就是死又算得了什么。于是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恐怖袭击,试图以阻滞“流浪地球计划”的方式让“数字生命”的方案得以通过。
说个衍生内容,西方对于灾难的习惯定式是“诺亚方舟”式保留火种;而“流浪地球”计划的'核心却是带着“家”一起创造未来!我更认同“流浪地球”计划,你呢?
回到故事。那么这两种“选择”到底谁胜利了呢?故事表现出来的结果是这两种选择都完成了各自的“可行性实验“,并且仍然在不断的推进者。从电影的结尾看,“数字生命”线路要由图恒宇在暗处不断向前,而“自然生命”路线则以责任的不断传承的形式在明处继续。
这个结果是一个不断斗争,又不断妥协的结果。斗争体现在不断的破坏和否定,因为时间的紧迫、超高的难度以及伦理的冲突,难以同时在这两种选择中分配资源;而不断的妥协是以刘培强为代表的“执行者”不断的处理因这些斗争而不断产生的危机而实现的,他们保证了这种斗争没有沦为彻底的毁灭。
在个过程中,图恒宇已经失去了他的亲人,而刘培强不得不面对失去爱人,并且离开孩子的情景,同样是对于关系的丧失,图恒宇选择重新解释“何为生命,何为活着”,而刘培强则选择接受现实。作为一名咨询师,我都能理解这两种选择,很多时候,人性可以很复杂,但这种复杂本身没有对错,只是很多时候个人的能力、经验和认知没办法去实现这种复杂背后的需求。
作为这一部电影的结尾大概是可以令人遐想的,但却为第三部挖了个“巨坑”——要怎么体现这两种选择的最终胜利呢?对于我来说,理解电影尚且不敢说透彻,就更难想到解决方向了。只有期待下一部不会用一个”共同敌人“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推荐指数是4星,因为光制作水准就值50以内的票价,其次这种有别于“西式拯救“的答案也令人耳目一新。但这个故事的矛盾尽管已经尽可能的去落地了,但叙述出来的效果仍然显得过于单薄而难以引发普遍的共鸣,故事讲得还不够好,哪怕加上我的理解恐怕也不够令人体会到这其中的复杂与深刻。所以要不要观影,看个人吧。如果有疑问或者不同见解,欢迎和我进行交流讨论。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3
流浪地球的叙事背景宏大,很多设定充满新意,从电影设计来看,后面还会有三和四,有类似星际穿越的设定。
看了第一部的原因,在一些情节来说不可避免就会可预测(吴京在月球坍塌后逃生活下来)。有些段落也略显俗套(在最后一秒终于联网成功,拯救世界)。
有一点我的悲伤是,在面对世界末日时,是有少数人去决定大多数人命运的。“数字化人类”和“流量地球”的选择,从电影设定来说,“数字化人类”给了每一个人活在“虚拟”中的机会,且从最后刘得华的`结果上看,也不糟糕。流浪地球,最后是一半人的牺牲(他们没有去地下城的机会)。这些选择,究竟如何正确,又对谁公平。
做选择的权利在少数人的手上。月球即将突破洛希极限,地球发射器的准备工作没做好,这时点火地球立刻完蛋,不点还有三天时间等死。但是少数人替大家做了决定,这很可能剥夺大多数人最后三天的生命时光。我认为这部片子充满了浓浓的个人英雄主义(吴京选择一个人在月球上放置最后的五枚核弹,中国代表选择倒计时结束就发动发射器)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4
20xx的大年初一,在小姑娘的提议下,一起去影院看了电影《地球2》。
我是文科生,看惯了文艺生活主题的影片。《流浪地球2》是一部科幻片,一开始,我被其中各种复杂的画面与特效镜头弄得头晕乎乎,大概二十分钟后,慢慢适应影片风格。
因为临时购票,我们坐的是最前排的座位,荧幕太近,不过没影响观影,近三小时的沉浸式样静坐,完全被各种情节吸引。《流浪地球2》影片情节有两条主线,一条是刘培强的爱情线索,一条是图恒宇的亲情线索。线索多,内容丰,错落有致。主要聚焦地球开始“流浪”之前,展现太阳危机初期,人类携起手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经历,真可堪称为一部硬核的科幻片,但不乏脉脉,我们可以看到人对家、对故土的,更能看到中国的世界主义与人道情怀。
我对该影片印象最深的是李雪健扮演的周先生反复用铿锵有力的语调,一字一字蹦出来的“危难当前,唯有”。
有这样几个情节特别:
沙溢饰演的张鹏,看着旁边举起手报名的飞行员,对方回报以坚定的目光。作为队长的张鹏拉下了他的手,对方疑惑的看着他。他怼过去:看什么看,月球是我们的'。随后跨出队伍大喊一声:中国航天中队,50岁以上的,出列!队伍里瞬间站出多位符合年龄的飞行员。和张鹏共同作战过多次的诺夫一看,急眼了:也跟着呼吁50岁以上的出列。很快各国都开始号召超过年龄的队员站出来,而站出来的每个人,都没有丝毫犹疑,而且他们很清楚这样的选择,只有单程去票没有归程,当他们亲手启动引爆器,自己也将粉身碎骨,葬身太空。
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大义选择呢?我们都知道答案“责任”。
由此,我不由自主想到了《斑羚飞度》。一群羚羊被逼至绝境,老羚羊以身体做为年轻羚羊飞跃的垫脚石,情愿笔直坠入悬崖,为跳跃延长两米距离,这2米,就是整个羊群的生机。
让年轻一代好好活下去,是老羚羊们的使命,也更是我们人类的使命。
建设地球美好家园,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使命,所以“危难当前,唯有责任”。我想,这可能也是影片获得高票房记录的一个重要看点吧。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15
《流浪地球2》是中国执导的一部科幻片,中国的科幻片数量不多,正在起步阶段,但每一次努力都是前进的动力。
影片讲述了地球遇到危机,各国航天员合力解决危机的过程。这一过程牺牲了很多人,见证了航天员用生命撑起一片蓝天的`心路历程。
地球很大也很脆弱,需要人类的滋润。人类活在地球之下,蓝天白云就是我们的好伙伴。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宇宙究竟还有没有秘密,需要我们的用心探索。
未来不可测,但我们既然来这世界一遭,就应活得精彩。时间将会见证一切。
【流浪地球2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08-26
观地球脉动有感08-21
《夺冠》观后感08-13
《妈妈》观后感08-16
天堂的张望观后感08-16
防溺水观后感08-29
学校参观观后感08-28
乡村振兴观后感08-25
《觉醒年代》观后感08-26
天地玄黄观后感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