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古诗词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古诗词1
1.《端午前保之太傅遗水墨扇及酒》原文
画扇双酒壶,置前兵吏立。
言将国匠奇,重以风义执。
树石冰上看,山河月中入。
便持菖蒲饮,不畏青蝇及。
2.《端午作》原文
汨渚沉沉不可追,楚人犹自吊湘累。
灵均未免争琼糈,却道蛟龙畏色丝。
3.《端午日恩赐百索》原文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倘可续,终冀答明时。
4.《端午日赐衣》原文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5.《竞渡歌》原文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会到摧车折楫时。
6.七律 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7.五丝 唐 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8.端午日赐衣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9.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f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10.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11.竞 渡 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12.诗 五月五日 [宋]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3.和端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4.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5.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16.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17.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18.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19.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20.花心动 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b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21.贺新郎 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22.已酉端午 [明]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3.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24.午日观竞渡 [明]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25.端午即事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节古诗词2
1、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4、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钱琦《竹枝词》
5、已酉端午(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6、浣溪沙(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7、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9、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10、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1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2、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出处:李隆基《端午》
13、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出处:苏轼《浣溪沙端午》
14、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15、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16、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17、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楚城》
18、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19、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20、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21、碧艾香蒲处处忙。——舒?《小重山·端午》
22、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23、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端午日赐衣》
24、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25、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小重山端午]
26、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27、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28、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29、已酉端午(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30、和端午(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31、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32、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33、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34、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卢肇《竞渡诗》
35、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满江红端阳前作
36、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37、竞渡诗(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38、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3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40、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41、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42、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4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宋·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4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4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46、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47、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48、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49、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50、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51、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52、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5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54、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55、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
56、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端午节古诗词3
《已酉端午》
元代: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
《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
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
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
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
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
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端午》
唐代: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文天祥德祐二年(1276)出使元军被扣,在镇江逃脱后,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为了表明心志,他愤然写下了这首《端午即事》。
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一丝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不已的士大夫形象。
《和端午》
宋代: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端午三首》
宋代:赵蕃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端午三首》是南宋赵蕃的一组关于端午节的诗。
第一首诗是写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祭念,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同情。
第二首诗是端午时候诗人对于屈原忠不见用陈江而死,但是诗文传千古的感概和惺惺相惜之感。
第三首诗是诗人端午时候读历史有所感触,却找不到人倾诉。这里有一种可能是这个诗人也受到冤屈,跟屈原的处境相似。
《小重山·端午》
元代: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这首词蕴含了浓重的民族风味,描写的是荆楚之地的端午风俗。
《南乡子·端午》
宋代: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南乡子·端午》是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一首词,整首词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节的一种闲愁。
上片写端午节的景象。端午节下着小雨,诗人独自一人,比较冷清,回忆往日的热闹时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端午节没有友人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表现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闲情。
《竞渡诗 / 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唐代: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节古诗词4
贺新郎
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六幺令·天中节
佚名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
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官庄池观竞渡
唐·储光羲
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水叶藏鱼鸟,林花间绮罗。
踟蹰仙女处,犹似望天河。
岳州观竞渡
唐·张说
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
齐歌迎孟姥,独舞送阳侯。
鼓发南湖汊,标争西驿楼。
并驱常诧速,非畏日光遒。
端午节古诗词5
1.端午节,谁最遭罪,屈原淹死,百姓遭殃;端午节,谁有福,粽子喂小鱼肚;端午节,谁追谁赶,龙舟汹涌人人过;端午节,谁的愿望,明天的历史。端午节以祝福、短信问候和节日快乐开始!
2.古诗词的年代,基本上是一个被忽略的年代,美好的文字已经不多了。
3.端午节(唐)端午节在仲夏,时间很清楚,白天很长。梅子已上鼎,传唱。
4.六点使虎符缠臂于午,端午于佳节。
5.几千年过去了,成为一种习俗,天上的端午节。节日期间,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数百艘船只争夺渡船。
6.七律(老舍)端午节风雨交加,村里的孩子还穿着旧衣服;邀爱随身带竹帽,敢爱草堂为泥;
7.官服也是有名的,端午节的时候也是有荣誉的。香丝纺成细葛藤,柔风吹来,白如新雪。——杜甫《午日赠衣》
8.糖水浸泡的小冰球,上面覆盖着透明的玉米、小米和松木。——章雷的《龙舟节》
9.四季繁花似锦,九子争奇斗艳。——李隆基《端午三堂宴,群臣探神言》
10.宜聚一聚。绮宴歌舞。岁赏端午。——张孝祥的《深红色的嘴唇》
11.水饺桃柳,共饮,雕菖蒲,雕个人。——秦观端午
12.楚人贪玩儿戏,姜年年拿金牌。——文天祥《端午》
13.天气潮湿,但发病较轻。下雨休息一下。下雨休息一下。明天是刘桦端午节。——范成大梦之令
14.这些带子用五根线系在一起。——李清照的端午节
15.细裹五色臂丝长。——亦舒的小冲山端午节
16.对艾府风俗不起作用,祈祷蒲的酒话能上水平。——尹的《正午的日子》
17.艾比香蒲到处都很忙。他有一个女儿,庆祝太阳的终结。——亦舒的小冲山端午节
18.国亡于今日,世间只剩离骚。——章雷的“端午节”
19.宫装也很有名,端午节的时候也很荣幸。——杜甫《午日赠衣》
20.每年端午节都刮风下雨,这似乎是屈原和陈的委屈。——赵凡《端午三首》
21.端午节在仲夏,时晴日长。-李隆基的端午节
22.下午一个人关上门。——李志毅《南乡子端午》
23.寻云之后,市场化为乌有。——苏轼端午游寺禅语
24.裁缝云烟成了御衣,向端午鞠躬。——杜甫《送别,送清津过端午》
25.四季灵动,九子争新。李隆基《端午三堂宴群臣探神言》
26.粽子和桃柳,满座的人一起喝酒,把菖蒲雕刻成个人。——秦观失调的名字“端午”
27.每年端午节都刮风下雨,这似乎是屈原和陈的委屈。我想谈论谁?我想和南方和北方谈谈。赵凡《端午三首》(下)
28.清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苏轼浣溪沙端午
29.但是谁会推荐屈原庙过端午节呢?——楚朝阳《五丝》
30.这些带子用五根线系在一起。——宋丽清照的《端午》名不副实
31.官服也是有名的,端午节的'时候也是有荣誉的。香丝纺成细葛藤,柔风吹来,白如新雪。——唐《午日赠衣》
32.裁缝的云烟变成了皇家的衣服,向端午节鞠躬。——杜甫的告别之旅
33.但是谁在吹嘘端午节的时候推荐了屈原庙?
34.这些带子用五根线系在一起。——李清照的《端午》名不副实
35.每年端午节都刮风下雨,这似乎是屈原和陈的委屈。我想谈论谁?我想和南方和北方谈谈。——赵凡《端午三首歌》二
36.好日子是五天,祝你们在一起一千年。——权德舆《正午礼室有彩结衣》
37.端午节在仲夏,时晴日长。——来源:李隆基端午节
38.谈把诗扔给他,他在那里把自己淹死在米洛河里,他今天又在运河里快活了。——来源:赵凡端午三首歌
39.中午关门。——来源:李志毅《南乡子端午》
40.细裹五色臂丝长。——来源:亦舒小中山端午节
41。轻汗微透,蓝芳沐浴在明代端午。——来源:苏轼浣溪沙端午
42.风雨终晒,汨罗无处挂魂。——来源:北琼的端午节
4.空惆怅,谁再吊元祥。——来源:亦舒小中山端午节
44.对艾府风俗不起作用,祈祷蒲的酒话能上水平。——来源:尹的《正午的一天》
45.谁有女儿,庆端阳。——来源:亦舒小中山端午节
46.你还没说完就在找云,夜烟落在集市上。——来源:苏轼端午游庙禅语
4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字斜挂环。——来源:苏轼浣溪沙端午
48.仙宫长命,端午极私。——来源:豆叔给“正午”的礼物
49.艾比香蒲到处都很忙。——来源:亦舒小中山端午节
端午节古诗词6
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出自殷尧潘的诗《端午日》
2.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出自黄公绍的诗《潇湘神》
3.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出自刘禹锡的诗《竞渡曲》
4.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出自刘禹锡的诗《竞渡曲》
5.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满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出自刘辰翁的诗《齐天乐》
6.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出自万俟咏的诗《南歌子端午》
7.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出自许文通的诗《端阳采撷》
8.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出自周紫芝的'诗《永遇乐》
9.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出自赵蕃的诗《端午三首》其二
10.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的诗《离骚》些老夫。——出自高箸的诗《重午怀旧》
端午节古诗词7
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2、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3、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5、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6、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7、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8、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9、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10、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1、扬枹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12、九嶷云阔苍梧暗,与说重华旧德音。
13、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14、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15、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宋·杨无咎《齐天乐端午》
16、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端午节古诗词8
1、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2、我游南宾春暮时,蜀船曾系挂猿枝。云迷江岸屈原塔,花落空山夏禹祠。——陆游《三峡歌》
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苏轼《浣溪沙端午》
4、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周紫芝《永遇乐》
5、细缠五色臂丝长。――舒[小重山端午]
6、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
7、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8、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
9、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10、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
11、条脱闲揎系五丝。——李清照《端午》
12、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13、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14、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王充《满江红》
15、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6、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姜夔《诉衷情》
17、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18、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19、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2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21、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22、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23、稽古堂前,恰见四番端午又来江上,听鸣鼍急鼓。棹歌才发,漠漠一川烟雨。——郭应祥《传言玉女》
24、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25、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小重山端午]
26、空惆怅,谁复吊沅湘。——舒頔《小重山·端午》
27、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宋李石《长相思重午》
28、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29、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出处:李隆基《端午》
30、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31、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出处: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2、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出处:苏轼《浣溪沙端午》
33、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34、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3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36、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37、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38、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39、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子沉江,鹤驾泪淫 淫,何其苦。——王充《满江红》
40、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41、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楚城》
4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43、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44、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许及之《贺新郎》
45、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46、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47、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梅黄后,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红怨暮。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吴文英《杏花天重午》
48、细缠五色臂丝长。——出处:舒頔《小重山端午》
49、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出处: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50、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51、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唐杜甫《端午日赐衣》
52、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53、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54、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55、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56、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57、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58、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林钟羽淮安重午》
59、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60、碧艾香蒲处处忙。——舒頔《小重山·端午》
61、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62、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63、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宋·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64、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65、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66、便收拾银瓶,当垆人去,春歇旗亭。渊明权停种秫,遍人间,暂学屈原醒。——罗志仁《木兰花慢》
67、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68、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69、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满江红端阳前作
70、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7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72、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文天祥《端午》
73、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李之仪《南乡子》
74、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杜甫《惜别行》
75、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宋·张耒《和端午》
76、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出处:边贡《午日观竞渡》
77、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78、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着词声。《正月十五夜》
79、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80、便收拾银瓶,当垆人去,春歇旗亭。渊明权停种秫,遍人间,暂学屈原醒。——罗志仁《木兰花慢》
81、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82、深院榴花吐。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志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糈。谁言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宋·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83、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84、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8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86、竞渡齐登杉板船,布标悬处捷争先。归来落日斜檐下,笑指榕枝艾叶鲜。——钱琦《竹枝词》
87、已酉端午(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88、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楚城》
89、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张榘《念奴娇》
90、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黄公绍《潇湘神》
91、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92、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93、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
94、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95、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96、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97、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纳兰容若《虞美人》
98、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六首其六》
99、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100、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10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102、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留别妻》
103、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104、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105、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李白《夜坐吟》
106、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107、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长安古意》
108、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109、半身风雨半身伤,半句别恨半句凉。
110、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唐寅《一剪梅》
111、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12、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四首其二》
11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114、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端午节古诗词9
1、《已酉端午》
明·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2、《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3、《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
年年五月初。
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
4、《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
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
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5、《浣溪沙》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
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
千年。
6、《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7、《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
丈雪,一洗些魂离别。
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8、《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
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
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
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9、《花心动》
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10、《贺新郎》
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
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
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
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
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端午节古诗词10
01《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02《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03《谢人送粽》
唐·杨巨源
来时三月春犹在,到日端阳节又临。
珍重主人意勤腆,满槃角黍细包金。
04《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05《渔家傲》
北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06《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07《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08《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09《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0《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端午节古诗词11
1、五月五日(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2、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3、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4、竞渡诗(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5、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6、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7、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菩萨蛮(宋·陈与义)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
8、渔家傲(宋·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9、已酉端午(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10、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11、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12、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13、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14、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15、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16、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17、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满江红端阳前作
18、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19、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20、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杨无咎《蓦山溪》
21、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2、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
23、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24、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
25、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26、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27、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28、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菖蒲九叶,金英满把,同泛瑶觞。——朱翌《朝中措》
29、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30、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31、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陆游《楚城》
32、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刘禹锡《竞渡曲》
33、条脱闲揎系五丝。——李清照《端午》
34、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35、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36、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3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38、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39、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李隆基《端午》
40、重午佳辰独掩门。——李之仪《南乡子·端午》
41、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42、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43、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44、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45、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46、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
47、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高箸《重午怀旧》
48、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汩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三首录二
49、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文天祥《端午》
50、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端午节古诗词12
关注我,一起来欣赏4首端午古诗:古今端午同一瞬,人生百般滋味长!通过这些古诗词,相信大家对端午节会有更多的认识。
第1首,《竞渡诗》: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卢肇。诗的题目告诉我们,这是写端午节赛龙舟的诗。
现在很多地方依然有赛龙舟的习俗,人们在水上争先恐后,既热闹又欢乐,让端午节有了生机勃勃的喜庆味道。
而这首诗,告诉我们唐代人端午节的赛龙舟情景。前两句是引子,引出诗人对于端午赛龙舟的强烈赞叹。
而“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通过工整的对仗和明丽的文辞,用雷声来比喻鼓声的震天喧响,用雪影来比喻浪头的湍急飞快,短短14个字就将健儿们争先恐后的场景描绘得生动真切,让后人身临其境。
第5和第6句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体现了龙舟上健儿的英武身姿,也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强化。
最后两句,健儿们夺得了冠军,乃是对前四句的一个总结,使得氛围达到了最高峰,也让读者的情感有了一个安稳的着落。
而同时,读者内心又有一种心跳难平的激动感,忍不住发出真切的喝彩声。所以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是颇有表现力的,让人对于端午赛龙舟增添了许多向往。
第2首,《五月五日》: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端午节与屈原有着很深的渊源,早在唐代时期,很多人认为端午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而到了梅尧臣身处的北宋时期,他依然有着对于屈原的感叹。前两句说屈原沉在江底死去,楚地的老百姓哀叹再也不能看见他的容貌。
正因为这哀叹,所以才有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才有吃粽子的习俗。
《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然后,老百姓又害怕祭奠屈原的米被蛟龙所窃,所以创造了粽子这种东西。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这两句是说,后人吃粽子的习俗,对于屈原本身的冤屈是没有作用的.,只不过是一片心意,驱赶蛟龙,借以献上一瓣心香。
沅湘之水连绵不绝,千年流动,却始终洗不净屈原生前的冤屈,可是却足以让后人警醒和感佩。
端午节的存在,不正是屈原伟大人格的影响力吗?碧血照千年,遗憾在人间。可是屈原之精神,依然能够映照千山,足见屈原之屈与屈原之忠,令人回味无穷。
第3首,《端午感兴》:流棹西来恨未销,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文天祥。文天祥是著名爱国诗人,留下了《正气歌》的旷世之作,也留下了《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我们经常说,诗词是有生命力的,而生命力的来源,恰恰是在于诗人真情实感的浸融与触发。文天祥所处南宋晚期,遭遇着政局巨大的变更,更直接与元兵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
所以文天祥对于端午的感触,也不是欢乐的,而是悲愤、沉郁的。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文天祥乘着从西边来的小船,家国之恨未消,因而感觉水里的鱼与波浪都很孤寂。
面临着山河破碎的危局,心忧着家国大事,在这种孤寂、痛苦、无奈的心情里,文天祥是无心享受端午节的。
可是,其他人却似乎没有这种感触。那些楚地的人还在重复着年年举行赛龙舟的游戏,还在热闹喧腾着,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命运。
这首诗的创意,显得来自于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只不过,杜牧所处的是“日薄西山”的中晚唐,尚可以轻歌曼舞,还不算绝境。而文天祥所处的年代,已是朝不保夕,山河破碎,可是人心啊人心啊,还是有许多人根本不顾家国。
文天祥通过对端午节赛龙舟的描写,在端午日留下了他心中的惆怅,也表达了对当时某些人的失望之情。
可是在失望之余,文天祥却没有选择放弃。他是孤独的英雄,依然坚持着自己的责任。整首诗浸润着文天祥特有的感情,令后人回味无穷。
第4首,《端午二首·其一》:亦自酬佳节,何当病故侵。彩丝从女竞,蒲酒赖妻斟。时序他乡物,风尘倦客心。放舟吾旧侣,应向越江浔。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王世贞是明代“后七子”的代表诗人,名震一时。
这一年的端午节,王世贞生了病,所以有些小悲伤。但是,端午节的习俗还是要遵守的。
所以,王世贞在女儿的帮助下在手臂上缠上了彩色的丝线,在妻子的帮助下喝起了菖蒲酒。
《风俗通义》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荆楚岁时记》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王世贞生病的情况下,自然希望借助“彩丝”来祛病驱邪。这是人们在端午节的美好愿望。
而王世贞喝酒之后,思乡之情十分浓厚,颇为厌倦他乡做客的风尘仆仆。他同时想起了故乡的朋友,想要像范蠡泛舟五湖般潇洒自然。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生病中王世贞的那种想要回到乡间的心态,为我们揭示了明代人过端午节的一些风俗,让人看到了古人过端午节的喜怒哀乐。
端午节古诗词13
《摸鱼儿·午日雨眺》
【清】纳兰性德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
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
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
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
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
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
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游〔宋代〕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即事》
文天祥〔宋代〕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日》
殷尧藩〔唐代〕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午日观竞渡》
边贡〔明代〕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宋代〕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欧阳修〔宋代〕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顾太清〔清代〕
薰风殿阁樱桃节,碧纱窗下沈檀k。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凉问。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
《浣溪沙·端午》
苏轼〔宋代〕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节古诗词14
《端午》
【唐】文秀
端午节谁言,万古传闻屈原。
可笑楚江空渺,不能洗直臣冤。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节,馆驿楼前看发机。
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
突出鸟,龙刚不相信向道,果然赢得了锦标赛。
《端午》
李隆基
端午节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曲传。
事古人留痕,年深缕积长。
轩知芙蓉,向水感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保昌。
贻厥后昆芳忠贞如不替。
《浣溪沙》
【宋】苏轼
淡汗微透碧婉。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红玉臂用彩线包裹,小符斜挂绿云丫鬟。美女见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悲不容忍。
何尝奈诽谤,徒欲却蛟龙。
死前恨,追没后踪。
元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可返。
国亡今有何有,只留离骚在世。
《乙毛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突然繁。
粽子分两个髻,艾束危冠。
旧俗方储药,软躯也点丹。
日斜五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节古诗词15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兼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竞渡诗(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石榴花开得季节,杨柳被细雨润湿,枝叶低低沉沉地垂着。人们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
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
却问何方是故乡。
离家已经整整三十五个年头,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
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
萱草石榴偏眼明。
在端午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送别友人,或是还乡,或是感慨于时光的流逝,总是滋生异样的深情。
【端午节古诗词】相关文章:
古诗词08-27
秋分古诗词08-25
春雨的古诗词08-26
【必备】春雨的古诗词08-26
孟浩然的古诗词08-26
小学必背古诗词08-15
中考古诗词鉴赏08-26
春节的古诗词08-22
春节的古诗词(精选)08-25
(精选)春节的古诗词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