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群走网>阅读>诗词>李煜诗词赏析

李煜诗词赏析

时间:2025-09-03 10:29:45 诗词 我要投稿

李煜诗词赏析[精]

李煜诗词赏析1

  清平乐·别来春半

李煜诗词赏析[精]

  五代: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一作:愁肠断)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柔肠寸断。阶下落梅就像飘飞的白雪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像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注释

  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全句意思是,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

  拂了一身还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鉴赏

  这首《清平乐》,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触景生情,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

  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一个“别”字,是起意,也是点题,单刀直入,紧扣人心。李煜前期作品中因各种原因,这种开篇直抒胸臆的不多,但中、后期作品中不少,想必是生活际遇之大变,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水注池、不泄不行罢。“春半”有人释为春已过半,有理,但如释为相别半春,亦有据,两义并取也无不可。接下二句承“触目”来,“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拂了一身还满”,前有“拂”字,显见有主人公克制定念的想法,但一个“满”字,却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上片的画面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又动静结合的,直抒胸臆中见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透深沉凝重。

  他之所以久久地站在花下,是因为在思念远方的亲人。“雁来”两句把思念具体化。写出作者盼信,并希望能在梦中见到亲人。古代有大雁传书的故事。西汉时,苏武出使北方,被匈奴扣留多年。但他坚贞不屈。汉昭帝派使臣要匈奴释放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死。使臣知苏武未死,假称皇帝曾射下大雁,雁足上系有苏武的书信说他正在匈奴的某地。匈奴听了,只得将苏武放回。所以作者说,他看到大雁横空飞过,为它没有给自己带来书信而感到失望。他又设想,和亲人在梦中相会,但“路遥归梦难成”,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恐怕他的'亲人在梦中也难以回来。古人认为人们在梦境中往往是相通的。对方作不成“归梦”,自己也就梦不到对方了。梦中一见都不可能,思念万分之情溢于言表,从而更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切。他怀着这种心情,向远处望去,望着那遍地滋生的春草,突然发现,“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就像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无论人走到哪里,它们都在眼前,使人无法摆脱。这个结句,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

李煜诗词赏析2

  清平乐①

  别来春半②,触目柔肠断③。

  砌下落梅如雪乱④,拂了一身还满⑤。

  雁来音信无凭⑥,路遥归梦难成⑦。

  离恨恰如春草⑧,更行更远还生⑨。

  【注释】

  ①此词在《续选草堂诗余》、《古今诗余醉》中有题作“忆别”。是李煜中期的代表作。

  这首词是李煜怀人念远、忧思难禁之作,一般以为词中之事是牵记其弟从善入宋不得归,故触景生情而作。

  据陆游《南唐书》卷十六《从善传》载:“从善字子师,元宗第七子。……开宝四年,遣京师,太祖已有意召后主归阙,即拜从善泰宁军节度使,留京师,赐甲第汴阳坊。……后主闻命,手疏求从善归国。太祖不许,以疏示从善,加恩慰抚,幕府将吏皆授常参官以宠之。而后主愈悲思,每凭高北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由是岁时游燕,多罢不讲。尝制《却登高文》曰:‘……予告之曰:昔予之壮也。意如马,心如猱,情槃乐恣,欢赏忘劳。量珠聘妓,纫彩维艘。被墙宇以耗帛,论立山而委糟。年年不负登临节,岁岁何曾舍逸遨。小作花枝金剪菊,长裁罗被翠为袍。岂知萑苇乎性,忘长夜之靡靡;宴安岂毒,累大德于滔滔。今予之齿老矣!心凄焉而忉忉;怆家艰之如毁,萦离绪之郁陶。陟彼冈兮跂予足,望复关兮睇予目。原有鸰兮相从飞,嗟予季兮不来归。空苍苍兮不来归。空苍苍兮风凄凄,心踯躅兮泪涟。无一驩之可作,有万绪兮缠悲。于戏噫嘻!尔之告我,曾非所宜。’”这就是这首词创作产生的背景,从这个背景上看,这首词可能离感伤远,离忧伤近。

  词的上片,开篇即直抒胸臆、毫无遮拦地道出郁抑于心的离愁别恨。一个“别”字,是起意,也是点题,单刀直入,紧扣人心。李煜前期作品中因各种原因,这种开篇直抒胸臆的不多,但中、后期作品中不少,想必是生活际遇之大变,作者的感情已如洪水注池、不泄不行罢。“春半”有人释为春已过半,有理,但如释为相别半春,亦有据,两义并取也无不可。接下二句承“触目”来,“砌下落梅如雪乱”突出一个“乱”字,既写出了主人公独立无语却又心乱如麻,也写出了触景伤情景如人意的独特感受,用生动不过的比喻把愁情说得明白如见。“拂了一身还满”,前有“拂”字,显见有主人公克制定念的想法,但一个“满”字,却把主人公那种无奈之苦、企盼之情、思念之深刻画得至真至实。上片的画面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而又动静结合的,直抒胸臆中见委婉含蓄,活泼喻象中透深沉凝重。

  词的下片极写音信无凭、企盼不归的痛苦,向来为人们所极力称道。开头先写“雁来音信无凭”,鸿雁不肯传书,主人公徒唤奈何,失望已极,可又偏偏连梦都“难成”,连一丝的慰藉都不可得,岂不失望更深、痛苦更强!俞平伯先生对“路遥归梦难成”句有分析:“梦的`成否原不在乎路的远近,却说路远以至归梦难成,语婉而意悲。”(《唐宋词简释》)还有人以《古诗十九首》为例,说明“路遥”兼有写实和写意的双重作用。诗云:“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其在内容和情调上,与“归梦难成”是完全一致的(见傅正谷、王沛霖《南唐二主词析释》)。

  信不至、梦不成,这无以遣解的离愁别恨都在全词结尾二句得到了生动、形象的说明,因此这两句也一直被读者们所看重、称誉。以春草喻离愁在李煜之前本已有之,如“古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句,均与本句意近。’(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但是李煜在此词中一波三折、正反相生的用喻却别有新意,韵味悠长。难怪俞平伯先生叹之为“入神”之语:“于愁则喻春水,于恨则喻春草,颇似重复,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长句一气直下,‘更行更远还生’,以短语一波三折,句法之变换,直与春水春草之姿态韵味融成一片,外体物情,内抒心象,岂独妙肖,谓之入神也。虽同一无尽,而千里长江,滔滔一往,绵绵芳草,寸接天涯,其所以无尽则不同尽也。词情调情之吻合,词之至者也。”(《论诗词曲杂著》)

  全词以离愁别恨为中心,线索明晰而内蕴,上下两片浑成一体而又层层递进,感情的抒发和情绪的渲染都十分到位。作者手法自然,笔力透彻,尤其在喻象上独到而别致,使这首词具备了不同凡品的艺术魅力。虽然我们还常常看到这首词背后的特殊背景,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将这首词视为李煜词中、或唐宋词中的极品。

  ②春半:即半春,春天的一半。唐代柳宗元《柳州二日》中有句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别来春半:意思是,自分别以来,春天已过去一半,说明时光过得很快。

  ③柔: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尊前集》、《全唐诗》、《词综》等本中均作“愁”。柔肠,原指温柔的心肠,此指绵软情怀。

  ④砌(qì)下:台阶下。砌,台阶。落梅:指白梅花,开放较晚。全句意思是,台阶下飘落的白梅花犹如雪片纷飞。

  ⑤拂了一身还(hái)满:指把满身的落梅拂去了又落了满身。

  ⑥雁来音信无凭:这句话是说鸿雁虽然来了,却没将书信传来。古代有凭借雁足传递书信的故事。《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故见雁就联想到了所思之人的音信。无凭:没有凭证,指没有书信。

  ⑦遥:远。归梦难成:指有家难回。

  ⑧恰如:《全唐诗》、《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作“却如”;毛本《尊前集》中作“怯如”。

  ⑨更行更远还生:更行更远,指行程越远。更,越。还生,还是生得很多。还,仍然,还是。

李煜诗词赏析3

  望江南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作者介绍: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简单鉴赏:

  词作于李煜亡国入宋以后,盖以梦消愁,亦如《浪淘沙》云: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响贪欢。以“泪”切入,直写恨事。首句“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就写出了眼泪纵横之态,接下来“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其中的“凤笙”则是用弄玉学吹箫吸引了凤的典故,后以凤笙形容美笙。作者伤心时心事也是不可说,其一便是自己现在满腔的感慨,其二便是对故国无限的怀念,自伤之情,囚居之苦,这些都是没人可说,就连往日的凤笙也是无法用来排遣,古人有将心事付瑶琴的习惯,但是作者这里却只能是以词寄托,从这短短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所有感伤都是跃然纸上。并且笙是两个人相对吹的,此时来吹奏的话,恐怕只能是徒增感慨罢了。更加是肠断更无疑了。

  “多少恨”是前面“多少泪”的延续,直入恨事,那么所恨的是什么事情呢,可想而知不是接下来的“昨夜梦魂中”的事情,而是昨夜梦魂中的美好事情,对比于早晨醒来现实的难以忍受的今昔对比,梦里的逍遥和现实的冷酷无情的对比,梦魂中也不全是梦境,也是有作者以前的奢靡生活的情景再现,想到现如今,内心隐痛。接下来“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句,正是梦里所有的事情,同时将多少恨的恨字宕开。上苑打猎,车水马龙,人影憧憧,如此繁华的盛况,再加上春风拂面花好月圆的好时节,如此情境,意兴又是怎么会尽呢。但是这时的作者正处于被囚禁之时,这首词也是表面上写当时的那种盛况,实际上却是以乐景写哀情,更加衬托出此情此景的悲凉。

李煜诗词赏析4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诗词赏析5

  菩萨蛮①

  蓬莱院闭天台女②,画堂昼寝人无语③。

  抛枕翠云光④,绣衣闻异香⑤。

  潜来珠锁动⑥,惊觉银屏梦⑦。

  脸慢笑盈盈⑧,相看无限情⑨。

  【注释】

  ①这是李煜前期作品中的又一首爱情词,从内容来看,似仍在写他与小周后之间的爱情生活,当和《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为姊妹篇。

  这首词依旧是写男女幽会偷情的情形。但是它与《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不同,这首是从情郎往见少女的角度写的,同上一篇的少女潜见情郎虽是情趣不同,但却又异曲同工。

  词的上片主要写情郎初入少女居处,暗见少女睡态的情景。起始二句点明环境,也点明了主人公潜入画堂的动机和心理活动。一个“闭”字,既说明了少女的处境,也说明了男主人公何以“潜入”的原由,连“昼寝”也从中得到了说明。有人分析,正是由这一个“闭”可见,少女的形象是小周后,而且其时她正处于“禁中”的这段时间里(马令《南唐书》卷五)。其实从“蓬莱”“天台”及“画堂”等句也可以看到,女主人公显然不是普通女子,联系李煜的生活经历,指词中少女为小周后大概可信。后面是作者以欣赏的眼光描摹出少女昼寝的美丽仪态,又从闻到“异香”的角度表现出情郎既与少女相处甚深,又对少女挚爱有加,充分展现了男主人公的情态和心理。

  词的下片写少女醒后与情郎欢会调情的情景。这里先从情郎的动作写起,空间顺序十分合理。本是“潜来”,却因心急情切而碰响“珠锁”,惊醒了少女的美梦,这本是煞风景的事,但因二人之间情深意切,反而有了更温馨的气氛。作者在这里的描写又含蓄、又生动、又准确。结尾两句是点睛之笔,一个“无限”仿佛把千言万语都说尽,把万千柔情都化出,这就不仅是外在情貌的描写了,而是直接写出了男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由小见大,由实见虚的`写法。

  这首词的视点是男主人公的,是从情郎的言行情貌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二人爱情生活及其情感世界的。这说明李煜在爱情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善于变化、手法多样、技巧纯熟。全词写私情幽会但又不涉低级庸俗,写男女欢情相聚明快而又不失含蓄,语言晓畅,情态自然,描写准确生动,格调也不低下,是李煜前期作品中较成功的一篇。

  ②蓬莱:是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之一。据《史记·封禅书》中记载:“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后就用蓬莱泛指人们想象中的美好的仙境。蓬莱院,形容庭院幽美如蓬莱仙境一般。天台女,本代指仙女,这里指象仙女一样美丽的女子。天台,山名,在今天的浙江省天台县北。相传东汉时期刘晨、阮肇二人曾上天台山采药,遇见二位女子,留住半年回家,归家时发现已过了七世,乃知二女子为仙女。于是后人用“天台女”代指仙女。

  ③画堂:本汉代宫中的殿堂,后用以泛指绘饰华丽的堂屋。昼寝:白天睡觉。人无语:《全唐诗》、《历代诗余》、《花草粹编》中均作“无人语”。

  ④抛枕:形容人熟睡时头离开了枕头,把它抛在一边。翠云: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浓密。宋代柳永《洞仙歌》中有句:“记得翠云偷剪,和鸣彩凤于飞。”云,云髻,形容妇女的发髻乌黑卷曲如云的样子。光:光亮。

  ⑤异香:指女子身上散发出异乎寻常的香气。

  ⑥潜来:偷偷地进来,暗中来。珠锁:晨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中均作“珠琐”。珠锁,指用珍珠连缀而成或有珍珠镶饰的门环。门动时可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⑦惊觉:惊醒。银屏:《历代诗余》、《全唐诗》中均作“鸳鸯”。指白色而有光泽的屏风或围屏。银屏梦,这里指好梦。

  ⑧脸慢:《全唐诗》、《历代诗余》、《花草粹编》中均作“慢脸。”脸慢,指细嫩而美丽的脸。南朝梁刘遵《繁华应令》中有诗:“鲜肤胜粉白,慢脸若桃红。”慢,同曼,形容容颜的美好。《楚辞·招魂》中有句:“蛾眉曼睩。”王逸注云:“曼,泽也。”盈盈,形容仪态美好的样子。《文选·古诗(青青河畔草)》中有句:“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⑨相看:对看,仔细看。

李煜诗词赏析6

  谢新恩①

  樱花落尽阶前月②,象床愁倚薰笼③。

  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④。

  双鬟不整云憔悴⑤,泪沾红抹胸⑥。

  何处相思苦⑦?纱窗醉梦中⑧。

  【注释】

  ①这是一首思妇词,描写女主人公相思难解的愁苦。当是李煜前、中期的作品。

  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旧恨未减、新愁又添、难消心中怨的情状。首句写景,描绘的是一幅凄冷孤寂的画面:花已落尽春已去,冷月当阶人独在,花难解语,月亦无声,闺中伊人,孤苦相伴。面对此情此景,闺中少妇的眼里似乎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也已年华将逝、无人慰藉的凄冷境遇和未来。所以二句直接写人,写出一个愁容不展、孤苦寂寞的女子形象。一个“愁”字,既照应了首句景色描写的用意,也点出了女子此时此刻的心境。本来落花满地、冷月当空就是最易引人伤怀念远的景象,而此情此景中女子的愁思更不是无端而发,而是有原有因的。片尾一句就是这一愁思的缘由。“远”字不仅有时空上的概念,而且有程度上的意义。时间越久,愁思越长,相距愈远,别恨愈深。也许是“去年今日”相别离,但此愁此恨却已绵绵不止,愈扯愈长了。说“还同”,其实还不相同,去年今日是新愁,但今年今日却已是旧愁新恨都在心头,愁更切,恨更深。

  词的'下片细写女子的愁容和苦思。自古道,“女为悦己者容”,而此时,女子的容颜不整就更真实地展示出了她被相思折磨得十分愁苦的心境。《诗经》中有:“自伯之东,首为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这种情怀无人能解,也无人安慰,因为相爱的人不在身边。所以女子不由自主地越思越痛、越想越难、越愁越苦,禁不住珠泪潸然,“泪沾红抹胸”。到此处,作者笔下的女主人公那为情所困、为愁所苦的声行容貌已鲜活可见,跃然纸上。结尾两句既是写实,又有寓意。一方面,相思之苦无可解,也许一醉解千愁,写出了女子愁苦无依、无可奈何的心情,算是给女子的相思有了一个解脱。另一方面,作者显然不是要为女子释去情苦,而更多的是进一步渲染女子恨情愁绪。“何处相思苦?”或者说最苦的是哪一处、哪一种情形?不是别的,而是“纱窗醉梦中”,梦中醉眼相见,也许欢情无限,可惜梦醒之后呢?无限欢情转眼成空,不但慰藉不了丝毫,反而因梦中的欢会而更加凭添许多愁怨,所以最苦是梦中。这二句以设问写出,寓意丰富,含蓄蕴藉,女子的愁思怨情被表现得淋漓酣透。

  全词以女子的愁情别绪为中心,借景物描写为映衬,假容颜举止为画笔,于相同中见不同,虚实相映、生动感人。虽然思想格调并不高远,但笔意含蓄、手法高妙,艺术上的造诣较高。

  ②樱花:指樱花树的花。樱花树是产于我国及日本的一种落叶乔木,品种甚多。花有白红等色,春天与叶同时开放,非常美丽。唐代李商隐在《无题》中有诗句:“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③象床:即象牙床,用象牙为饰的床。薰(xūn)笼:侯本二主词中作“熏笼”。薰,一种香草,也泛指花草香。薰笼,同熏笼,古代用以熏香、烘物和取暖用的炉子。《东宫旧事》中记载:“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二,条被熏笼三,衣熏笼三。”

  ④远似:吕本二主词、吴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萧本二主词中均作“远是”。全句意思是,今日之恨与去年之恨一样。

  ⑤双鬟(huán):古代年轻妇女头上的两个环形发髻。云:本指天空中堆积的乌云,这里比喻轻柔舒卷如云的头发。憔悴:这里指头发枯干,没有光泽。

  ⑥抹胸:俗称“兜肚”,古代内衣的一种,多为女子所用,有前片无后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又称金诃子。《太真外传》中记载:“金诃子,抹胸也。”全句意思是,眼泪沾湿了胸前红色的抹胸。

  ⑦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⑧醉:吴本二主词中作“睡”。

李煜诗词赏析7

  柳枝词①

  风情渐老见春羞②,到处芳魂感旧游③。

  多见长条似相识④,强垂烟穗拂人头⑤。

  【注释】

  ①此词调名于诸本二主词或作《柳枝》、或作《杨柳枝》。这首词于清《全唐诗》中有题作“赐宫人庆奴”。据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江南李后主尝于黄罗扇上书赐宫人庆奴云:‘……(原词略)’。想见其风流也。扇至今传在贵人家。”明顾起云《客座赘语》中亦云:“南唐宫人庆奴,后主尝赐以词云:‘……(原词略)’。书于黄罗扇上,流落人间,盖柳枝词也。”其他如《西溪丛话》、《六砚斋三笔》等本中,也都有类似的记载。由此可见,这首词当是李煜前、中期的作品。这首词是李煜代宫女庆奴书、书后赐与庆奴的,所以词中的主人公是宫女,是描写女子自伤韶华已过、感怀风情不再的一首怨词。

  开篇“风情渐老”直写女主人公青春不再,人老色衰。“风情”本来是说男女欢爱的情怀,但这里指的是女人容貌和情态。“见春羞”是自觉羞于见春之意。春花盛开,春色明媚,是女子容颜娇美艳丽的映照,而此时不敢与之相比喻。说明了女子年华已逝,美艳不复当初的自伤自艾。诚如顾起元语:“‘见春羞’三字,新而警。”比喻生动,情怀毕现。“到处”是指女子原在宫中受宠时的恩爱欢情,处处都曾留下过她与他的足迹和影子。此处用来颇有深意,既表示对过去的无时无刻的怀恋,也喻示出如今处处见情伤心、触情生愁的感慨。“芳魂感旧游”,旧地重游,情已不再,怎能不黯然魂消。“多见”句以柳枝相喻,“似相识”照应“感旧游”,正是女子怀思、处处生情的真实写照。“强垂”二字愁意渐深,柳枝本无“强垂”之意,但人总有邀宠之心,刻意求宠,而又因“风情渐老”而求宠不得,所以勉强不来的无可奈何之情让人感伤不已。

  全词以第一人称口吻写成,既有直叙,也有妙喻,通过宫女的感伤情怀侧面地透露出她的不幸身世,虽是李煜代笔,但个中深情却真切动人。词中以柳枝喻人,以“强垂”喻境,喻象别致、生动,手法清新、自然,情景交合,颇为感人。不过,也正因是李煜代抒宫女之情,词中难免有以帝王之眼看宫女之色的`庸俗感觉,格调相对不高。

  ②风情:风月之情,指男女相亲相爱之情,这里指好容貌。宋柳永《雨霖铃》中有词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羞:羞愧。

  ③芳:《全唐诗》等本有作“消”。芳魂,指美人的魂魄。到处:随处,各处。旧游:以往游览所经之处。

  ④多见:《全唐诗》、《西溪丛语》、《墨庄漫录》等本均作“多谢”。长条:指柳树下垂的枝条。似:好象。

  ⑤强:勉强,强迫。烟穗:形容柳树枝叶下垂为雾气笼罩的样子。穗,植物的花或果实聚生在茎的顶端,叫做穗。

李煜诗词赏析8

  1、采桑子·秋怨

  词牌名:采桑子|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辘轤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百尺虾须在玉钩。

  琼窗春断双蛾皱,回首边头,欲寄鳞游,九曲寒波不泝流。

  《采桑子·秋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以意融景,一系列景象有机地融成一幅饱含秋意、秋思的风景画,画中有人,人外有秋,秋内有思,秋风秋雨关秋思,离情别恨联秋怨,写得婉约蕴藉,韵味悠长。

  2、长相思·云一緺

  词牌名:长相思|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云一緺,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长相思·云一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前期的词作。此词写女子秋雨长夜中的相思情意,分两片,上下片各十八字,上片刻画女子的形貌情态,下片续写秋夜的环境和女子的心情。

  3、长相思·一重山

  词牌名:长相思|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长相思·一重山》是南唐词人李煜的作品,抒发了一位思妇对离人的无限思愁。 这首词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该词对思妇的外貌、形象、神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侧重于表现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

  4、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词牌名:谢新恩|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这首词从重阳习俗写作者的秋愁。词的上片和下片浑然一体,确实不好明确分开。词的开头二句先写“秋光留不住”,首先就为全词定下了悲愁叹惋的基调。作者在词里的景物描写很充分,从“红叶”满阶到“重阳”登高,既有“茱萸香坠”,也有“紫菊气飘”,时看“晚烟笼细雨”,时闻“新雁咽寒声”。这些景物描写,虽然也有些许欢乐热闹的,如重阳登高,佩茱萸以驱邪等,但更多的却是“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一幅晚秋的悲凉气氛便笼罩了全篇,也十分自然地引出“愁恨年年长相似”的哀叹和感慨。

  “愁恨”是悲秋的内容,但是在这首词里,它的表现更为自然婉致。李煜词多有以情见景的写法,但这首词他用的却是以景见情的方式。整首词大部分都是在写景,都是在营造氛围,只是到了最后才点明主旨。这种写法铺垫充分、自然流畅,如大浪远来,初见微澜,至岸方崩石裂云,有石破天惊之感,这种笔法在写景抒情时当为借鉴。但是在这首词中,李煜仍不免有以情见景之嫌,所以整词情调不明快,悲愁感伤的气氛稍浓。

  5、捣练子令·深院静

  词牌名:捣练子令|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捣练子令·深院静》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小令,这首小令通过描绘深院小庭夜深人静对断续传来的风声、捣衣声,以及映照着帘栊的月色,刻意营造出一种幽怨欲绝的意境,让人不觉沉浸其中,去感受长夜不寐者的悠悠情怀。

  6、后庭花破子·玉树后庭前

  词牌名:后庭花破子|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玉树后庭前,瑶草妆镜边。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圆。

  莫教偏,和月和花,天教长少年。

  这首词抒写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开篇两句写景,点明地点和环境,自富贵气渗透出作者强烈的依恋之情。

  7、谢新恩·樱花落尽春将困

  词牌名:谢新恩|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樱花落尽春将困,秋千架下归时。

  漏暗斜月迟迟,花在枝。

  (原文此处缺十二字)

  彻晓纱窗下,待来君不知。

  《谢新恩·樱桃落尽春将困》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是一首残词,从现存字面上看是写闺阁思人,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国势衰败的愁情。

  8、采桑子·庭前春逐红英落

  词牌名:采桑子|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亭前春逐红英尽,舞态徘徊。细雨霏微,不放双眉时暂开。

  绿窗冷静芳音断,香印成灰。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

  《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是南唐国君李煜创作的一首描写少妇伤春怀人、愁思难遣情怀的词作品。上片写词中的女主人公触景生愁,下片描写女主人公绿窗孤处,百无聊赖的心情。全词以妇人之恨见妇人之心,以妇人之心见妇人之愁,写景与写情交相辉映,紧密结合,是一曲哀婉深沉的悲歌。

  9、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词牌名:虞美人|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虞美人·春怨》是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书写伤春怀旧之情,上片写春景,并由此引出对过去的回忆;下片写往日的欢欣与今日的凄苦。这首词在对生机盎然、勃勃向上的春景中寄寓了作者的深沉怨痛,在对往昔的依恋怀念中也蕴含了作者不堪承受的痛悔之情。词写得情文悱恻,感情真挚,别有韵味。

  10、渔夫·一悼春风一叶舟

  词牌名:渔父|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是《春江钓叟图》的题画词。全词借景寓意,突出了渔父的独立自由,表达了作者追求闲适、向往自由、隐逸遁世的思想情趣。

  11、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

  词牌名:谢新恩|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远似去年今日,恨还同。

  双鬟不整云憔悴,泪沾红抹胸。何处相思苦,纱窗醉梦中。

  《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是一首闺阁思人之作,上片写思念的情景,下片写女主人公的愁容。全词写女子相思愁苦,凄凉寂寞,令人不忍,希望她可以在梦中得到安慰。

  12、谢新恩·庭空客散人

  词牌名:谢新恩|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庭空客散人归后,画堂半掩珠帘。

  林风淅淅夜厌厌,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

  金刀力困起还慵,一声羌笛,惊起醉怡容。

  从词意上看,这里应该写的算是秋景,主人公应是一个寂寞满怀的人。每一种景物、每一个场面都蕴含了一种无法言表的落寞,尤其“厌厌”和“纤纤”等词,更是烘托了作者无以自遣的怅愁之情。从词的写法上看,以空起,以静收,虚者多,实者少,情绪气氛浓,直言胸臆淡,有空灵透剔之特色。

  词的下片(或者说后一首),写主人公春晨困起后感愁伤恨的心情。春光依旧明媚,人却已空然老去,眼前美景并不能吸引作者、给作者以愉悦,往日今日的新愁旧恨总是郁于心头,只想醉卧不起,但却偏被羌笛惊醒,于是情绪愈发低沉,心情更加郁闷。从词意和写法上看,这首词和前一首不是写于同一时间,因为描写的是春、秋不同景色。但两首词的思想情绪却不乏相同之处。从大的'时期看,可能是李煜中期的作品(尤其是后一首)。虽然两首词都不完整,但仍可以从中对李煜的艺术功力有约略的认识。

  13、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词牌名:乌夜啼|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这首词应是诗人亡国入宋后的作品,借梦境写故国春色,表达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和现实痛楚。

  14、南歌子·云鬓裁新绿

  词牌名:南歌子|朝代:五代|作者:李煜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句引、嫁东风。

  这首词写歌女于宴间表演的情景。词的上片写歌女的盛妆艳饰和明丽动人。一、二句写歌女的头饰和衣着,精心修饰、光彩照人,是直写铺陈。三、四句写歌女凝立宴前,准备表演,虽不动而有情,虽未舞而飘逸,是侧写比衬。“一朵”句用典,由前三句的直描其状上一笔宕开,似问非问,未答已答,从宴中人的视角写出了歌女的神采飞扬和婀娜多姿,手法新颖别致,形象生动鲜明。

  词的下片写歌女的优美歌声和动人舞姿。“趁拍”句用典写歌女的演唱,形容歌声美妙动听。“回身”句写歌女的舞蹈,形容舞姿的轻盈流转。这些实写都是为后面的虚写作铺垫,用歌女声舞双绝的描写渲染观赏者的惊喜和感叹,使下面二句中特殊心理活动的产生有顺势自然之感。“莫翻”是一种希望、劝止,正写心情,反写舞姿,且与“怕”字相对应,珠联璧合,观舞者的心醉神驰之态油然而出,不需赘言。

  这首词写歌女,也写宴上观舞听歌者,多处用喻、用典,也多有夸张,手法上灵活,尤其是上、下片的尾句,都变正为反,别具新意。全词语言淡直、格调明快,真情自然流露,感慨雅趣别生,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功力。

李煜诗词赏析9

  《破阵子》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对故国的衰落的感伤之情。

  《破阵子》

  四十年①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②,玉树琼枝作烟萝③。

  几曾识干戈④?一旦归为臣虏⑤,沈腰⑥潘鬓⑦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⑧日,教坊⑨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⑩。

  注释:

  1 四十年:南唐始祖建国至后主为宋所灭,前后三十九年,举其成数而称四十年。

  2 霄汉:指云天。

  3烟萝:云霞草木,指隐居生活。

  4干戈:兵器。

  5一旦归为臣虏:指李煜被宋俘虏。

  6 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

  7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8 庙:祖宗的祠庙。

  9 教坊:古代朝廷中掌管女乐的官署。

  10宫娥:宫女。

  赏析一:

  一国之君成阶下之囚,凄惨绝伦。往日种种盛世繁华,一旦国破家亡,余下沈腰潘鬓的憔悴、弃国远走的仓皇,亡国之君的感怀,平白写来,仍是酸楚难抑,不只是相对垂泪能解。

  赏析二:

  这是李煜降宋之际的词作。 上片写南唐曾有的`繁华。建国四十余年,国土三千里地。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内花繁树茂。这片繁荣的土地,几曾经历过战乱的侵扰。几句话,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写实,但却饱含了多少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几曾识干戈,更抒发了多少自责与悔恨。 下片写国破。"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之句意,笔锋一叠,而悔恨之意更甚。终有一天国破家亡,人不由得消瘦苍老。尤其是拜别祖先的那天,匆忙之中,偏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

  此词上片写繁华下片写亡国,由建国写到亡国,极盛转而极衰,极喜而后极悲,中间用"几曾","一旦"二词贯穿转折,转的不露痕迹,却有千钧之力。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李煜诗词赏析10

  更漏子①

  金雀钗②,红粉面③,花里暂时相见④。

  知我意,感君怜⑤,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⑥,蜡成泪⑦,还似两人心意⑧。

  珊枕腻⑨,锦衾寒⑩,夜来更漏残⑾。

  【注释】

  ①此词调又名《无漏子》、《独倚楼》、《付金钗》、《翻翠袖》等。这首词于《花间集》中题为温庭筠所作,由《尊前集》归入后主李煜作。

  这是一首写男女聚欢别愁的爱情词。词的上片主要写欢聚,写男女相爱时的欢乐与痴真。开篇两句以点带面,以貌写情,用少女约会前的精心妆扮来表现少女的容颜艳丽、对与情郎约会的企盼以及对情郎的挚爱之情。写人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两点来写,以饰见衣,以衣见貌,以貌见情,以情见心,是文学描写的较高境界。李煜的大部分词作都可称个中精品。如此精心妆扮,有如此热切企盼,可是只能“暂时相见”,反差巨大,隐约喻示着男女情爱之中的种种阻力,为后来的离情别恨作了铺垫。“知我意,感君怜”是少女的口吻,是少女的感激,其实更是少女对情郎深沉情爱的真实写照。“此情须问天”是以天为鉴盟,让天作证,少女感情的至纯至坚已不言自明。

  词的`下片主要写别愁。承上片之意来,男女主人公无奈分别,前面的欢情更衬出此时的别恨。“香作穗,蜡成泪”是少女孤寂冷寞心情的细致刻画,是以物衬人、以物拟人的写法,明白点出少女的痴苦情怀。不过差可慰人的是“还似两人心意”,少女与情郎是心心相印的。但也许也正因如此,情郎的离去才更加使少女凭添苦恼、为伊憔悴。结尾三句,实景实写,“腻”“寒”“残”三个字,以景寓意,少女情怀昭然若显,简洁而含蓄。

  全词采用对比的写法,上片写欢情,下片写悲愁,笔意曲折、手法别致。用少女的口吻写男女情爱,真纯有加,自然清新。男主人公虽然一直未出场,但在少女的情怀表述中却若隐若现,显得意味深长。通篇看来,这首词的风格确与李煜词风格极类似,而且有人也指出此词中的少女形象当同李煜之《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一样,都是写小周后,虽不可考,但也可做一解。因此,这首词可视作李煜前期的作品之一。

  ②金雀钗:钗头做雀形的金钗,是古代妇女头饰的一种。唐白居易《长恨歌》有“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句。”

  ③红粉面:用红粉仔细匀过的面颊。红粉,妇女化妆时用的胭脂和铅粉,有时亦可代指美女。

  ④暂时:时间很短。

  ⑤怜:爱,怜惜,怜爱。

  ⑥香作穗(suì):燃香生成的烟成凝聚不散的穗状,即香穗。宋苏舜钦《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二有“香穗萦斜凝画栋,酒鳞环合起金罍”句。另,有将穗作状香灰解。

  ⑦蜡成泪: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油如泪状,即蜡泪,此指蜡已燃尽。唐李商隐《无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唐李贺《恼公》也有“蜡泪垂兰烬,秋芜扫绮栊”句。

  ⑧还似:《彊村丛书》本《尊前集》作“还是”。还,依旧,仍然。

  ⑨珊枕:吕本二主词、侯本二主词、《花间集》、《尊前集》、《花草粹编》、《历代诗余》等本均作“山枕”。珊枕,即珊瑚枕。珊瑚,由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的东西,状如树枝,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可供观赏,也可做装饰品,其碎后大概可入枕。唐李绅《长门怨》有“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句。腻,滑,此指滑不着枕。《楚辞·招魂》中:“靡颜腻理,遗视些。”王逸注为:“靡,致也;腻,滑也。”

  ⑩锦衾(qīn):以锦缎为面的被子。寒:冷,凉。

  ⑾更漏残:指夜已很深,即天快亮的时候。更漏:指夜晚的时间。唐戎昱《长安秋夕》有“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句。更:古时夜间以更为计时单位,每更约为两小时,一夜分为五更。漏:即漏壶,古代滴水计时用的仪器。残:残存,将尽。

【李煜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李煜诗词赏析09-03

大暑诗词08-27

红色诗词08-27

白居易的诗词09-03

关于春分的诗词08-20

经典古诗词08-29

李白诗词08-26

关于白露诗词09-03

白露节气诗词09-03

红色诗词(精)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