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作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1+1〉2作文(精)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1+1〉2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1〉2作文1
幼儿园老师教我们1+1=2,还让我们左右手各伸出一根手指头,我们轻而易举地知道1+1=2。进入一年级,张老师教我们用小棒学习加减法,一根小棒加上一根小棒等于两根小棒。这样,我就更确定1+1就是等于2。
一年级寒假我被一道谜语题:一加一(打一字),难住了,只好向妈妈求助,妈妈不动声色到把“1+1”写在纸上,并让我把纸张向右旋转90度,笑着问我:这是什么字?我恍然大悟,原来就是“王”字。现在我们学习人民币,1元+1角也不等于2,而是等于11角或一元一角。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1+1这是多么简单的问题啊!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去去思考,也许答案就不同了。也给了我一个启示:当你做一件事、思考一个问题,一种方法行不通时,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去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都可以圆满解决。
1+1〉2作文2
创新,这个词大家肯定都熟悉。因为创新,才有了新发现;因为创新,才有了手机;因为创新,才有了杂交水稻;因为创新,才有了和谐美好家园。创新,在生活中是多么需求啊!好学多问,钻研创新,今天我要讲的就是1+1不等于2对我的启示。
当你问幼儿园小朋友“一加一等于几”这个问题时,他一定会不假思索的回答“等于2”。是呀,一加一确实等于二,可是,一加一真的就一定等于二吗?我想,不是的,答案五花八门,还不只一个呢!
比如说,最简单的,一个十加一个一等于二吗?同样的问题,答案却是十一。记得有一次,我上幼儿园,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叔叔。那位叔叔看见了在一旁默默无闻的我,就叫我过来问:“小朋友,一加一等于几?”我漫不经心地回答:“当然是等于二啦!”那位叔叔嘴角挂着一张抹不掉的`笑,说:“不对!”
我大吃一惊,目光久久凝视着他,心底暗想:我是不是听错了,一加一不等于二等于几?“那是多少?”我疑惑不解地问。只见他神神秘秘地背过身,端来了两杯水。“你看,这里有两杯一样多的水。”他狡黠地笑了笑,我点了点头,他接着说,“看,我把这一杯水倒入另一杯水里,这样不就合成一杯了吗?再比如,两堆沙子,把一堆倒进另一堆里,还是一堆。同样的道理,一加一不就等于一了吗?”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我之前怎么就没发现呢?
其实一加一不止等于数字,还等于文字,比如:王,加号代表中间的"十",两个"一"在上下。或者是"丰"……真是变化多端,花样百出啊!
创新无处不在,它就是一只来无影去无踪的影子,灵感源泉。一加一不等于二这件事就给了我启示:创新,说难并不难,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就有巨大的收获。可以多留意身边,多去探索研究一些奥秘,或者观察植物的变化。创新改变世界,电灯让人们摆脱了黑暗,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手机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互联网将千门万户连在一起,你如果实在找不到创新,可以从一加一不等于二找起。
1+1〉2作文3
1+1=2是我们从刚入小学前就明白的数学计算题,如果说得简单点,不就是一个糖加另一个糖等于两个糖。但是,你有没有从这么简单的数学里体会出深刻的道理呢?我想,大概没有。
大家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吗:一个父亲有九个孩子,这九个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会团结,任何一个孩子见了哥哥和弟弟就像见了敌人似的.冷眼相对。在这位父亲临终前,他把儿子都叫到身边,给他们每人各发了一双木筷子,让九个儿子折断它,“啪嗒”九双筷子都断了。父亲又拿出来九双筷子捆在一起让他们一个人一个人折。九个人怎么也折不断。他们有的急得满头大汗,有的急得面红耳赤,有的都用上吃奶的力气了……这时候,父亲轻声告诉他们:“你们记住,如果你们团结一心,就像这九双筷子捆在一起一样,任何困难都不能打败你们!”孩子们懂事的点点头。父亲见了安详地闭上眼睛,与世长辞了。九个孩子从此牢记父亲的遗言,团结一心,不忘父亲给他们上的最后一课。
看了这个故事,1+1=2你应该知道是什么了吧!它就是“团结”。许多事情也是1+1=2!
先说班级。班级是五十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如果五十几个孩子不团结,这个班级会多乱?孩子上课不带红领巾,下课冲跑,教室不打扫卫生,回家不排队……
这个班级可能会是优秀班级吗?如果,大家一起玩的时候,有个同学受伤了,大家无视他(她),这个班级团结吗?
再说说大自然。如果小花不要泥土的营养,它怎么长大呢?如果小鸟不给大树啄虫,大树的病怎么能好呢?
在生活中,团结的力量有多么伟大!团结让我们有爱!团结让我们有力量!团结让我们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1+1〉2作文4
1+1等于几?在数学上,人人都知道是2。可是在生活中我并不满意这个答案,事实上,1+1,可以有无数个答案。
一份信念+一份执著=不灭的希望
海伦一岁半时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失聪失明的小海伦并没有放弃生命,在无声、黑暗的世界里,她顽强地活了下来。后来,家庭女教师打开了海伦心灵的窗户。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她战胜了病魔,学会了讲话、用手指“听话”,掌握了五种文字。她不像正常人一样学习、生活,可她凭着信念一次次向病魔挑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二十四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女子学院。
从她的`精神、品质、信念,不难看出,在她眼里,每天都是希望。希望是她的成功之本。但一个人只有信念是不够的,还需要坚持到底,朝着理想、目标,勇往直前。
一份期望+一份肯定=长久的温暖
曾经有个小女孩给林肯写信,希望他留长胡子。林肯极认真地读了这封信,不仅立刻给孩子回了信,还真留起了胡子。
泰戈尔也曾收到一个小姑娘的信。在信中写道:“爷爷,我想用您的名字给我的小狗命名,行吗?”泰戈尔不仅立即回了信表示坚决同意,还在信中加了一句“不过在命名之前最好征求一下小狗的同意。”
林肯与泰戈尔都可以说是伟人,但他们的回答中丝毫不见疏远,反而处处流露出温暖。
一份才干+一份合作=永恒的成功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以后,设宴款待群臣。席间,他说:“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朕不如张良,治国,爱民和用兵,萧何都有万全的计策,朕也不及萧何。统帅百万大军,百战百胜,是韩信的专长,朕也甘败下风。但是,朕懂得与这三位天下人杰合作,得到天下。反观项羽,连惟一的贤臣范增都团结不了,这才是他失败的原因。”
刘邦只是个平民,他能战胜项羽的因素可能有许多,但才干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1+1等于希望、等于温暖、等于成功、等于……
一百个人思考1+1,会有一百种感受,1+1也就有了一百个不同的答案
1+1〉2作文5
4月24日
星期二
睛
“同学们,我提一个问题。”自然老师竟破天荒地问我们,“l+l等于几?”一个同学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1+1=2!”
“错了。”老师笑了笑,在黑板上写道,“1+1≠2。”这时,大家简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师似乎看出我们的心思,便说:“让我们来做个实验。”然后她拿出了实验器材:一个烧杯、水、酒精、两根玻璃试管。
“哗哗……”老师把水倒进玻璃试管里,又用同样的方法,把酒精倒入另一根玻璃试管里。两根试管都装满了,几乎要溢出来。老师又把酒精和水倒入一个烧杯中。
老师又问我们:“把这种混合物分别倒回试管,你们猜猜会怎样?”“和原来一样多。”一个同学回答说。“对!”同学们一致赞同。
老师笑而不答,只是又把这混合物一滴不少地倒进原来的`试管。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操作,教室里安静得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清楚。
“咦!”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奇迹出现了,试管里的混合物与试管差了一大截。可老师在下面又没做什么“小动作”,这是怎么回事?
“大家感到奇怪吧?”老师耐心地给大家解释,“同学们,自然界中各种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构成的,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有空隙。酒精和水混合时,由于酒精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水分子马上挤进酒精分子的空隙,就使液体的体积缩小了。所以产生了‘一瓶加一瓶不等于两瓶’的情况。”
噢,原来是这样。
1+1〉2作文6
“1+1等于几?”刚一放假回老家,小妹便蹦着跳着追问我,,我呆了,面对这个歪点子颇多的小丫头问这样一个问题,我还真有点儿不知所措了。“什么情况中?”“正常情况中啊!”我沉吟半天,瞥了瞥小妹,见她正不怀好意地笑,趁她不注意,我掰着手指认真地算了一遍,是2呀,居然还要支支吾吾半天,我可不能在小妹面前丢了大姐的面子。
我谨慎地看了看她,问:“谁的题呀?”“哎呀,姐,你真烦哦,这种题你还好意思问我谁的题?快说,等于几?”口气里带着几分埋怨,几分讽刺,几分不耐烦,几分不容质疑,唉,真是难堪,我的思绪越来越混乱,今天中了谁的邪,让我在一个区区7岁的孩童前丢脸,刚才还平静的心情一下子被“1+1”给搅得乱七八糟,到底是什么?
“快呀,你可别告诉我你一个初一的中学生这个都不会。”妹妹在一旁催着,我努力平静下来,用不温不火的语言教训她:“它的答案有很多,比如在将军那儿,是力量;在商人那儿,是财富;在科学家那儿,它还是……”“行了,我要的是答案!”她毫不留情地截断了我的话。
我以万夫不挡之勇迸发:“幼儿园老师告诉我1+1等于2。”
小妹不禁吃吃地笑了起来,我的脸红了,“本来就是嘛,1+1就等于2,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从谁的口中说出来,真理是不变的`,你还白白浪费了我的宝贵光阴。”小妹奶声奶气地教育我,说得头头是道,真让我这个做姐姐的自愧不如,又如梦初醒,如释重负。
是啊,1+1等于2就是真理,对于真理,我们又有什么顾忌和犹豫呢?往往最简单的事情经过一波三折总会变得复杂起来。1+1=2,是科学,是永恒不变的,我们只可以相信科学,相信真理,不可以迷信权威,对于已有的事实,我们要坚信,并不能因为环境人物因素的影响,对这个事实起疑心。
1+1等于几?一个简单的问题却蕴含了人生的道理。
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窘态,不管是谁,在什么时候问起这样的问题,我都会理直气壮的说等于 “2”!因为,这是一个永不改变的事实。
1+1〉2作文7
“咚、咚、咚”,随着一阵熟悉的脚步声,李老师走进了教室。李老师今天与往常不一样,只见他拿着一个试管架和两只玻璃试管,还有一只神奇的小漏斗,另外还拿着一杯水和一瓶酒精。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同学们小声议论着:“搞什么玩意?”……李老师等教室里安静下来,说:“今天我为大家做一个既有趣又长见识的实验。”同学们听了,都高兴起来。
李老师拿起两只同样大小的试管说:“看好,下面我把两根试管分别注入酒精和水。”此时,34双明亮的眼睛共同注视着李老师,教室里鸦雀无声。只见李老师用漏斗将水缓缓地注满一根试管,另一根试管注满了酒精,几乎快要溢出来了。李老师笑着问大家:“两根试管里水和酒精都注满了没有?”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注满了!”“好,同学们注意看!”李老师不慌不忙地说着,“现在,我把酒精和水合在一起,变成混合液,看看混合后液体的'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先锋元帅”沈冯新不假思索地说:“当然不变,这不是我们数学上说的‘1+1=2’吗?”同学们也纷纷表示赞同,李老师听了笑着说:“事实胜于雄辩,等我们做完了实验,就会真相大白。”同学们都注视着李老师的一双“巧手”。只见李老师小心地把试管中的酒精和水倒入一只空杯中,轻轻地搅拌了一下,然后再把杯子里的混合液分别倒入原来的两根试管中。“快嘴”张辉惊叫:“少了,少了,混合液少了!”“混合液少了!”同学们也吃惊地说。大家有点不相信眼前的事实。此时李老师肯定地说:“混合液是少了。”并且问,“混合液为什么会变少呢?”这时课堂上一片寂静,有的同学托着下巴冥思苦想,有的同学目不转晴地盯着老师手中的试管……李老师见台下的“大将们”也没有举手发言,就笑着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科学家把这种微粒叫做‘分子’。水和酒精分别由水分子和酒精分子组成,它们之间仍然有空隙,如果把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就互相填补了空隙,这样一来,它们的体积也就缩小了,所以也就是说,‘1+1<2’。”同学们听了李老师的解释,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
实验虽然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却是一连串深深的思索。
1+1〉2作文8
“哎!”
我无精打采地趴在书桌前正冥思苦想着周记该怎么写,眼神空洞地盯着草稿本发呆,双手也不听使唤地在本子上反复写着
“咦!”我灵机一动一定要等于2吗?也可能不等于2嘛”可这种推测要成立还得有根据啊!
于是,我兴冲冲地跑到厨房里,拿了两个小碗,一个大碗。自言自语道:“要是两个小碗的东西放到一个大碗里还是一样的物体,会是什么呢?”“啊!”我情不自禁地叫着,“水,水!”水不管怎样融合还是水。我迫不及待从水龙头上接了两小在小心翼翼地将两个小碗的水倒入一个大碗中,果然不出我所料。正当我准备告诉爸爸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我观察到水增多了,那1+1还是不等于2呐!
我拿出我所有的智慧,费尽心思地想着。窗外,火辣辣的`太阳正烘烤着大地。“太阳!”我望着太阳,它射出的白光刺得我睁不开眼。“诶,光!两束光重和会不会
我把客厅的窗帘拉上,开了第一层灯,照亮了整个客厅,再打开第二层灯,还是一样亮,这不正是了吗?
我心里比吃了蜜还高兴,想不到我还当了一回包公,还了1+1不等于2一个清白。
我坐在书桌前,继续回味着我的“高明,”霎时,我的灵感来了,这不正是一个好的素材吗?于是,我提起笔聚精会神地写了起来……
1+1〉2作文9
一瓶墨水加一支钢笔等于一支有用的神笔。
从前,一瓶墨水和一支钢笔“相依为命”,结成“夫妻”。墨水是公,钢笔是母。墨水每天让钢笔吸足够的营养,让钢笔有充足的'精力来写论文。谁让他们一个是“青蛙”,一个是“恐龙”呢?靠不了脸吃饭,只能靠学识。
某日,钢笔终于完成了论文,钢笔觉得它已经不再需要墨水的帮助,于是,钢笔咬咬牙决定了,要把墨水撵出家门,到世界各地去流浪。
当去交论文的第一天,钢笔对自己特别有信心,一路上还哼着小曲,雄纠纠气昂昂地走,可当钢笔把论文递给教授时,教授眼睛一瞄,只见平日里温和待人的教授,现在脸上红得像《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头上冒出猛兽般凶涌的火,嘴上还念叨着“这是什么破文章啊?你在写什么?你不想毕业了吗?”
钢笔心情立刻变得忐忑不安了,它四肢发抖,双脚发软,一动不动,像施了定魂法似的。钢笔回过神,马上低三下四地求教授:“对不起,我再拿去改改,您别生气。”钢笔准备修改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没墨水了。它悲哀地想“哎,努力全白费了,早知道就把墨水留下了,它是那么无私,干那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还把它撵出家门,我做了两件亏心事啊!”
钢笔回去吃力地写,把体内的仅存的“营养素”清耗了个精光,没过几天就病倒了。这时,一直守在钢笔家门外的墨水终于心疼了,急忙跑去给钢笔注射营养。
从此,那一瓶墨水和那一支钢笔又组成了一支造福人类的神笔,给人类留下了无数经典美文,创造了中华璀璨文化。
1+1〉2作文10
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种种谚语都赞成了1+1>2的观点。
回望三国,哪一个国家不是靠众人打拼,不是靠谋士想谋略,壮士拼力气给拼出来的?这不也是合作才打出的江山吗?
插上想象的翅膀,我们来到取经路上,大圣擎着金闪闪的如意金箍棒,把妖怪打得落花流水,难道这也只是其一人功劳?试问,若没有八戒的九齿钉耙护着师傅,还能专心打妖怪?没有沙僧的降妖宝杖顾住西去行李,还能继续取经?这不也得要众人合心,齐力断金吗?
又来到了梁山泊游玩,见那聚义堂最终排位下来,既要发动起义,却曾想,如果少了及时雨宋江,群龙无首后还能去打这场仗吗?有如果少了智多星吴用,缺少良谋后还敢去打这场仗吗?亦如果少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入云龙公孙胜,无法用妙计协助,还能够打下去吗?
相信这些事例,尊崇真理,相信1+1是>2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1+1〉2作文11
有时1+1一定等于2吗?不一定。
“铃铃铃”轻快的下课铃响了,无聊的数学课终于响了。我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又打了大大的个哈欠,随后又瘫软在课桌上。可谁知一支突如其来的手捏住我的脸,我立马清醒过来,抬头一看,原来是我的好朋友雅沁啊!“好无聊啊!这些数学题我都会了怎么还教啊!”我望着天花板抱怨道。雅沁见我那么无聊给我出了道题:“我问你,1+1=?”“当然等于2啊!不然等于3啊!”
“那如果换成1位父亲+1位妇女=?”雅沁故弄玄虚地说。我犹豫了一会儿说:“等于3个人,因为妇女的肚子里还有个婴儿。”“嗯,还有妇女的肚子里的孩子怀的是几胎也不清楚。”她满意的点了点头。
“除此之外,怎样才能算出1+1=1呢?”她又问。我想了一会儿,说:“例如:东边来了一群羊,西边来了一群羊加在一起不就等于1吗?”“还有1纸笔+1张纸=一份作业,1生的勤奋+1生的努力=1位成功人士,1贯的诚实+1贯的清廉=一个正直的'人,一场考试+一个分数=1棵紧绷的心……”
“那我现在出一道脑筋急转弯,1+1等于多少”她说道。“等于11!哈哈,这难不倒我!”我回答道。
“嗯!反应挺快的嘛!我再考你一题:一把小刀+一个苹果等于多少?”雅沁说。我有点犹豫不决,她见我还是想不出来便提醒了我一下:“他们的……”“它们的单位不同,所以是算不出来的。”她点了点头,说:“所以啊!一般说来,可以相加的东西必须是单位和类型以及量相同。比如,1本书+1本书=2本书。”“原来加法在生活中有那么多的算式啊!”我不由得大吃一惊。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们也分别回到了座位。上课时我还在回味着下课十分钟的精彩对话……
这让我想起一位古代诗人张子厚曾说:“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心意则学进矣。”并非看了便懂,如果不付出自己的思考,哪怕是背得滚瓜烂熟也学不到知识。加菲芬也曾说过求学的三个条件之一便是研究。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过于片面且不全,我们应该做到学一而得三。善于思考,刻苦钻研,这一点并不可少。不自满,乐于学,善于问,勤于思。做到这些才能称学习。
正如新中小学生守则中有一句“好学多问肯钻研”
1+1〉2作文12
我们说:“1+1=2。”那么1+1可能不等于2吗?今天我就告诉大家,1+1可能等于2。
数学家认为,1+1=2,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一个加上一个,不就是两个了吗?所以,1+1就是等于2。
动物学家认为1+1可能等于0、1、3、4、5、6……就是不等于2。一只动物遇见自己的克星,如果奋力抵抗,可能同归于尽,归0;如果心甘情愿被吃掉,就剩1。一公一母在一起,生了孩子,孩子数可能是1、2、3、4……结果就变成了3、4、5、6……所以,1+1不可能等于2。
考古人员认为1+1可能是0,可能是1。发现两件文物,继续发掘,可能毫无一物,0;可能有重大发现,1。
天文学者认为,1+1等于0。一颗陨石坠落在某颗小行星上,那么如果冲击力太大或陨石大,小行星会变成无数碎片——和陨石变成的碎片一样,没有陨石和小行星,0。所以1+1只等于0。
科学家认为,1+1=1。一个科学原理加一个科学原理,配合适当,会产生一个奇妙世界。你看,1+1等于了2吗?
以上是5种不同职业的`人认为的“1+1”,也是我今天找到的资料。这表明,1+1只有少部分用途等于2。
1+1〉2作文13
1+1=2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还有什么好说的!
1+1=2,如果等于1或0等,就是错。
中国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处于紧张繁忙的学习之中。他们都忙于计算着比1+1=2难千倍的题。不少人认为:只要数理化好,这个学生就很优秀,不管这个学生的音体美有多差。这就是所谓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学生被老师当着机器,反复的训练者:
1+1=2,
1+2=3······
他们从小就失去里学习的兴趣,为什么不让他们多一份思考和创新呢?这种呆板的灌输的教育对他们有好处吗?
我很欣赏美国的教育,我特别羡慕美国的孩子,他们可以把课堂当茶馆,甚至五六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几个,计算中国着一二年级的数学题,还要扳手指,他们整天谈创造发明,做实验。美国学生回到家,可以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家长看了反而高兴,还邀请亲朋好友来参观。假如在中国,家长还会暴跳如雷。
美国的学生自由烂漫,有时间与空间去创造,他们永远自信,永远活泼,课堂热烈的讨论,深入的'探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在中国,课堂上,只可以听见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义正词严的训斥。看下边是端正坐着,洗耳恭听的学生,死一般的沉寂,大家却一致赞赏:“老师多么认真,学生多么专心。”
中国的学生勤奋刻苦,可没有培养出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学生自由烂漫却培养出很多诺贝尔获得者,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美国的学生认为1+1可以不等于二。
1+1〉2作文14
“同学们,1+1=几?”自然老师竟破天荒地问我们。
“1+1=2!”一位同学说。
“错了。”老师笑了笑,在黑板上写道:1+1不等于2。大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便说:“让我们来做个实验。”然后拿出了实验器材:一个烧杯,水和酒精,两根玻璃试管。
老师先把水倒进玻璃试管里,又用同样的方法,把酒精倒入另一个玻璃试管里。两只试管都装满,几乎要溢了出来。老师又把酒精和水倒入烧杯中。
老师又问我们:“把这种混合物倒回试管,你们猜猜会怎样?”“和原来一样多!”一个同学回答。
老师笑而不答,只是又把这混合物一滴不少地倒回原来的`试管。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老师操作,教室里连掉一根针的声音都听得见。
“咦?”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奇迹出现了,试管里的混合物与试管相差一大截,可老师在上面又没做什么“小动作”,这是怎么回事?
“大家感到奇怪吧?”老师耐心地给大家解释:“同学们,自然界中各种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构成的,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有空隙。酒精和水混合时,由于酒精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水分子马上挤进酒精分子的空隙,就使液体的体积缩小了。所以产生了‘一瓶加一瓶不等于两瓶’的情况。”
这节自然课就这样在实验和欢声笑语中过去了,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1+1〉2作文15
“1+1等于几?”我的好闺蜜斯然问我。
“那当然是2啊!傻!”我不假思索地答道,还笑着弹一下她的脑袋。
“啊哈哈!错啦错啦!”她露出了骄傲的略带狡黠的笑。
“啊?”我的`脸上写满了惊讶与不解,“1+1不等于2吗?”
“No,no,no,这你就不知道了。”她十分洋气左右摆动食指,吐出一段英文。
“我怎么不知道?1+1等于2,我幼儿园就知道,错了的,明明就是你!”我的火气“蹭蹭蹭”地,向上蹿,忍不住,大声嚷嚷。
“我怎么就不知道了?两个“1”并排,等于2;1+1;等于“王”;1滴水+1滴水,还等于1大滴水呢!啧啧,没文化真可怕!”斯然双手叉腰,眉毛倒竖,一副鄙夷的样子。
“哼!你还说我没文化?是谁这次才考80几?”我使出了我的杀手锏———成绩。果不其然,她大喊:“哼!我再也不理你了!”然后头也不回地大踏步走了。
我也气呼呼地回到家里,可是……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她对我视而不见,我慌了,我真的慌了。
其实在这两天里,我也想通了很多:首先,一码归一码,她这次考不好,我不该去刺激她;其次,世界上,任何东西,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只有想对,再说,这本身就是一次创新,一次打破常规所在的头脑风暴。不仅如此,1+1,还可以等于“田”,等于……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打算和斯然道歉,重归于好。回想起幼时,那有趣的事、纯真的笑,我不禁心潮四起……
1+1,还等于一份密不可分的友谊!
【1+1〉2作文】相关文章:
1+1〉2作文11-06
秋天作文2篇[通用]09-15
秋天作文优选(2篇)09-19
秋的作文[共2篇]09-26
(优)夏日的作文2篇10-09
(通用)夏日公园作文2篇10-10
预防溺水作文2篇(集合)10-10
(热门)夏日公园作文2篇08-30
夏日即景作文2篇(优秀)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