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简单的文字向每一位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的邮箱里拿出一封信说:你是谁?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雅典的摇篮开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解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古登堡的印刷机……它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方面。至于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括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甚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的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无论苏菲走到哪里,文明的精髓随处可见。看完之后,我不仅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可读完全书的.我很茫然,我存在吗?只是在这个时期,在这个特定的空间里相对存在。
多年后,一切都属于湮灭,我会存在吗?渺小的我会存在,还是曾经存在?我不敢相信恐惧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的精神体验。到目前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怪的书。真的,在过去,没有一本书会让我沉迷其中,深深感到恐惧。读完后,我对这种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荒谬只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思考更清楚地了解世界,这可能是作者的最终目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哲学问题是恒久不变的吗?是也不是有关宇宙的性质,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问题,这些基本的哲学问题数千年来一直占据着我们的脑海,我们的的世界有许多问题,责令哲学家们去探究,而人类从不会停止对存在的思考。
《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哲学的书,引发着我们对于生命本身以及生存本质的.探究,这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两对人物:少女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少女席德和她的父亲。然而这两对人物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我们在扑朔迷离中跟着作者一路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这里"这些哲学问题。
作为一个高中生,已经脱离了小学的幼稚和初中的青涩的我,变得更加成熟起来,我不去想也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思考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上。这样是对,还是错?这件事做了有意义吗?直到我开始读《苏菲的世界》。
书中开篇艾伯特就问苏菲: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开篇最本质的两个哲学问题,仿佛让我回到了幼时对世界万物感到好奇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这些看似本质又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我是谁?书中的小苏菲,刚看到这个问题时,显得惊慌失措,不停的在镜子前询问着自己,我想大部分人也会是这么一个反应,因为无法给自己定下一个明确的定位。决定着我和他人的区别是什么?姓名?外貌?思维?性格?倘若我换个姓名整下容换种思维方式,那我就不是我了吗?这是人存在的意义问题,按照书中的话来说,我们好似生活在兔子毛皮深处,而所有的问题总是需要我们沿着细毛往上爬,才能看清楚。
我们在哲学的宇宙里都不过是一道星光一滴水,而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我们又是谁?是席德是苏菲,是书中的人物亦或者是一部作品的作者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探讨,去思考。“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把这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这是作者写给苏菲的,也是写给我们的。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哲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真实的我们应该好好地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它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这样世界才会不停地发展,我们才有生命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自从读完《苏菲的世界》后,我深刻的意识到想象力和好奇心的重要性。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充斥着哲学和童话性质的一本小说。这本书介绍了许多历史上的哲学人物并讲述了他们各自的主义和成就。读完这本书我思考,为什么是那些人能够获得如此成就而却不是其他人,我想那便是因为他们有好奇心、他们热爱发问并有无尽的.想象力。
试想,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牛顿要如何发现万有引力、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达尔文又如何完成他影响世界的《进化论》、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怎么会有那么多类似“地球从何而来”一样引人瞎想令人沉思的问题、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我们人类又如何会有至今一样的进步。不,不会有的,若是没有了想象力和好奇心,那一切的一切都不曾会存在。
想象力和好奇心是一切创造和进步的基础,我们的未来定也能在这两者的推进下不断的发展、不断的产生新的理论和概念。
在此我也向各位朋友推荐《苏菲的世界》,相信特殊的感受。
感谢《苏菲的世界》让我再次有了那无限的遐想!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一封神秘的来信,打乱了十四岁少女苏菲的平常生活。信上仅有两个问题:你是谁?全天下从哪里来?
从这一开始,苏菲在一位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导师的引导下开始思考。跟着神秘导师的一封封来信,苏菲从对哲学的一问三不知到了解哲学是什么。从了解到哲学是什么,到思考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苏菲不断地发现一般怪异的极不寻嫦的事。但她也満足了她的愿望与她的哲学导师艾伯特见面。她还不断的见到席德父亲写给席德的明信片,无比奇怪的出现在她那里。全天下像疑团少许在她眼底缓缓崭开。
苏菲行使少女与生俱来的悟性与后天学习到的种种知识,企图去解开这些不可思议的疑团。然而事实的真相远远比她所能购想到的更加怪异,更加离奇。
他们只是生活在少校的心理,少校写给席德的礼品里。少校是他们这个全天下的天主。苏菲和艾伯特义识到这一点,并且准备离开。从少校的心灵里跑到所谓的切实全天下里去。
在离去之前,艾伯特进行了一场哲学演讲,趁着少校不注意偷跑进切实全天下,遇见了各种童话人物。他们对于切实全天下是隐形人、是幽灵。他们没有真正的活过,但是他们也不会真正的死亡。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全天下,是一本充满童话性的书,也是一本哲学的`目录。她使我了解自然派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等一位位哲学大师的故事与经历。很多学派,犬儒、斯多葛、伊比鸠鲁……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她将唤醒每一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对生命的好奇心。也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她教会了我要有批判性的思考肽度,而不是在不了解事情切实情况下就妄下结论。要用理性思考方式,而不是一味考本能和直觉。要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但同时也要有接受其他正确观点的肽度。
《苏菲的世界》以一种极为简单有趣易懂的方式使我们学会了原本楛躁乏味难董的哲学道理,又让我们简单了解了全盘哲学史和全盘哲学的进程。它像哲学的目录但又比目录更深,它像一位无声的老师,能教会我许多知识,但又能使我学的津津有味。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好书。她处处充满了智慧和知识。同时她也充满了趋味性,使人想一直看下去,从而了解到事情的真相。看完整本书使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本书对我来说别开生面,在虚构的心灵全天下与切实全天下中不断穿梭着。时而令我学习到以前闻所未闻的知识,时而又让我捧腹大笑。
在读《苏菲的世界》之前,我以为我知道的很多了,但读了之后我才发现我知道的不过是一粒尘土罢了。正所谓懂的越多,明白自己知道的越少。于是我也像苏菲相同开始思考……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认为这是一本难以理解的哲学书。读完后,我知道这本书很有趣。它是挪威作家乔斯坦· 贾德写的。读着就被它读着。 深深吸引。
这本书描述了14 一天,年轻女孩苏菲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从那以后,苏菲每天都收到这样一封神秘的信。在神秘导师的指导下,她走进哲学,开始思考生活的真相。世界就像一个谜。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自然的形成和发展。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哲学自古以来的发展。在艾伯特的'指导下,苏菲从雅典的摇篮开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解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和古登堡的印刷机……, 它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方面。至于现代,艾伯特的 哲学函授 它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甚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部作品向我展示了全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人类文明的痕迹,我们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一个环节,我们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文明中。
笛卡尔说:笛卡尔说: 我读这本书也提高了我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也在想,这么多年来,我自己的生活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我在这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得到了什么?我对宗教非常感兴趣。我反复阅读基督教和圣经。我觉得在漫长的历史时代,以色列人受到了上帝的青睐。他们在摩西的领导下走出非洲,来到今天的巴勒斯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他们经历了许多变化。以色列历史上有三位伟大的国王。他们是扫罗、大卫和所罗门。他们为以色列民族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但后来被外国入侵,他们的国家破灭,人民被卖成奴隶。多年后,他们的后代又回到了家乡。看完这一段,我简直就进入了历史场景,历史的变化真是难以捉摸。一个民族的历史还是这样,个人的历史也很小。
我真的 曾经存在过吗?怎样才能证明这一点?《苏菲的世界》真的让我觉得最奇怪的书。 哲学给了我们智慧,你也来看看, 苏菲的世界一定会给你带来深刻的思考和震撼!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假期,老师推荐了一些书,它是我选择的其中一本。一看书名,大家可能以为它是一本故事书或传记。不,它是一本哲学书。自然,它的作者是一名哲学家,哲学家写哲学书不足为奇。刚开始,我也是这个想法,翻开后,我有了不同的感受。
主人公是14岁的少女苏菲,她不断的接到一个哲学家的神秘来信,把她的思想与生活彻底扰乱。随着哲学学习的深入,苏菲开始思索,开始解开一个个谜团,最终成功解开谜团并使用哲学来生活。
这时候,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哲学书,它更是写出意味少女的成长之书,揭示出了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注与好奇,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用的这个书名不仅仅是写主人公苏菲,而是所有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哲学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想于成长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把主人公换成所有人,这个世界,更可以迷上我们所有人。
这应该是为什么它的销量超过4500万,且翻译过64种语言的原因—因为它可以针对任何人,任何事,且全世界人都需要自己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哲学书。
为了给女儿上哲学课,一位父亲创造了两个虚拟人物,苏菲和艾伯特。一开始,苏菲并不知道自己只是活在别人的脑海里,直到席德和少校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苏菲的世界里。艾伯特的哲学课也谈到了浪漫主义的.讽刺阶段。通过浪漫主义的讽刺,苏菲意识到自己并不存在。从这里开始,席德和苏菲的视角不断变化。
作为一个存在的人物,西德正在阅读父亲寄给他的哲学讲义。作为一个虚拟人物,苏菲和艾伯特试图逃离席德父亲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童话人物都与他们正在进行的哲学课程密切相关。如此精致的设计,让原本看似枯燥的哲学课程充满了乐趣。大量通俗易懂的例子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哲学家的思想。对于任何对哲学没有系统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可以作为思想启蒙。而苏菲和艾伯特在文末的成功逃脱也值得思考。苏菲和艾伯特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但席德和她的父亲不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吗?它们实际上存在于另一个人的脑海中。
那么更进一步,我们也会成为某人头脑的产物吗?这又是一个哲学命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刚打开这本书,看到那么多哲学的知识,我便失去了兴趣。但读到苏菲收到一张奇怪的明信片时,我又好奇的想知道席德是谁。带着这份好奇,我把书读完了。
表面看来,这是一本讲述哲学知识的书,但实际上,它也算的上是一本历史书,甚至是一本悬疑小说。
书中介绍哲学家时,也同时介绍了许多欧洲古代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书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绍。而席德是谁,还有席德的父亲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疑虑又将此书变得带有一点悬疑色彩。当我看到狗开口说人话,香蕉皮内写着字,苏菲的哲学老师把他叫成席德时,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而这本书最令我欣赏的就是作者把许多看似毫无关系的用哲学课程联系在了一起。书中的苏菲学习哲学是为了摆脱席德父亲的控制,这似乎有点奇怪,但当你知道席德的父亲也是一位哲学家,这一切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在书的结尾,席德与她父亲和苏菲与她的老师的位置关系完全颠倒了。原来苏菲对于席德的疑惑变为了席德对于苏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将他们换一个角度,故事又会产生新的趣味。
就像这本书一样,其实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甚至我们自己都有两个或多个面。许多的事情就像一把双刃剑,在你得到它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无形或有形的伤害。正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如果你想要得到其中之一,你就必须放弃另一个。而关于我们自己,你是否会发现,有时自己在朋友面前活泼开朗,但一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却会一语不发?或是有些人在家总是面无表情,但在学校,单位对人却是满脸笑容。正是因为我们对待不同的人的不同方式,才造就了这个多彩的社会。
我们无法改变事物的多面性,但我们可以正确的分析,并作出正确的选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苏菲Sophie,在希腊文中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其实就是与哲学有关的世界。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同时这本书也是一位父亲为自己女儿写的.哲学启蒙书。
书上有个比喻是这么说的:这个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来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一开始大家都对此感到惊奇,然而随着年岁愈长,就愈深入兔子的毛发。而哲学家便是在这毛发上攀登的人。虽然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更多哲学思想并且学习如何以哲学方式思考。人类是宇宙中渺小的存在,但有了哲学,我们也是星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以为这只是一本浅层次的童话故事——然而静下心品读完这本书后,才发现这远不是我想象的那般,这似乎是一种关于生命的思考和关于哲学的体悟。
主人公苏菲,收到了一封不寻常的来信,改变了她的整个生活,一股关于哲学的神秘色彩也在此缓缓拉开。哲学是深奥的,一个个有关哲学的问题,看似空虚、空洞,让人难以捉摸,但却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与思考。“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一个个看似荒诞可笑的言语,思考片刻,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烦恼与困惑。没有人能够解释明白“我是谁?”也没有人可以说清楚世界、生命的起源,但这却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一切从无到有,一切都充满了巧妙的辩证关系。
在此,我也看到了那些关于神的传说,那些远古时期变幻莫测的.故事,那些为了哲学献身而终日思考的哲学家。或许,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哲学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内心的不同想法,敢于有自己独到且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的哲学家,掌握自我的生活,获得生命的奥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题记
——苏格拉底是谁?苏菲又带着好奇心拆开了艾伯特给他寄的信——自从苏菲收到一连串奇怪的信,她就迷上了哲学,这次是名为《苏格拉底》的信,我同苏菲一样,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好奇以及崇高的敬意。
“没有人能够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听到这句话后放声大笑,摇摇头,他说自己是无知的。
苏格拉底、柏拉图无知吗?至少他们自己持肯定的回答。在世人贪婪的目光、狡猾的眼神中,他们的选择没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才能明白真理是怎样产生而又怎样毁灭的。
很久以前,苏格拉底让他的学生们做一件事:让他的学生们穿越一片麦地,从中采摘一支自己觉得最大的麦穗。可是,学生们从麦地的头走到麦地末,有些学生手中的麦穗太小了,有些学生手中压根没有麦穗。
哈!手中小麦穗的学生想——有麦穗的总比没麦穗的好!手中空空的学生想——与其采摘这么小的麦穗还不如不采!从中足以可见,人类的满足欲、贪婪欲有多么大!
有人想问哲学家:您觉得您智慧吗?值得深思的是他的回答要比一万个问题更具有意义:——我是无知的。
我们可以明白:一个自认为具有无限智慧的人还会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吗?一个自认为无知的人难道不会永不放弃?
在每时每刻,请不要忘记——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真理就是这样诞生于“无知者”的脑海中的。
在人类洋洋自得的时候,人类的无知毫无保留得呈现在了世界的眼中;在人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的时候,亦是如此。
没有一个真理的指引,个个自认为拥有智慧的的人都将变得无知愚蠢,从此智慧与无知的界线变得模糊而不清了,人类也没有什么智慧可言了。一个个狂妄自大的智慧者们指挥着谦卑的“无知者”,不错,社会就是这样腐败的。
就如同苏格拉底的死,他是为真理而死的。苏格拉底毫无疑问地觉得:他的生命就是为了追求真理,他甚至愿意付出生命,让狡猾贪婪的人类真正明白他们是最为愚蠢无知的。苏格拉底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他从一个社会底层出发,用他的无知来冲撞“智慧”的统治者们,最后却被腐败的社会判处了死罪,他在他的友人面前喝下了毒药——人类又用自己的双手毁灭了一个真理。
“无知”的苏格拉底怎会向智慧的统治者们屈服!不然他就不是苏格拉底了。苏格拉底正确的见解导致了他正确的行动,他自己就是拥有真理的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自认为智慧的人的无知的行动造就了腐败的统治,自谦为无知的人用智慧的举措铸造了永恒的真理!
真理是需要追求的,没有正确的见解就没有正确的举措,没有正确的举措就没有伟大的真理,没有伟大的真理就没有真正智慧的人。而真正智慧的人内心会有一种声音:我是无知的,然而,我又要让真理公开于世人的面前,我要让世界充满智慧的共鸣。
如果我说真理是一曲动听的大合奏,那么无知与智慧就是其中的主旋律,正如同每一个真正智慧者都追求真理一样,,那么动听,却没有瑕疵。
学会追求真理,懂得舍弃“智慧”,最后,做一个真正的智者——苏菲明白了。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哲学书。
一位父亲为了给女儿上哲学课而创造出了两个虚拟的人物,苏菲和艾伯特。而一开始苏菲并不知道自己只是活在别人的头脑中,直到席德和少校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苏菲的世界里,而艾伯特的哲学课也讲到了浪漫主义的反讽这一阶段,通过浪漫主义的反讽,苏菲才认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从这儿开始,席德和苏菲的视角不断转换。
西德作为存在的人物,在看一本父亲寄给自己的.哲学讲义,苏菲作为虚拟的人物,和艾伯特一起想办法逃离席德父亲的精神世界。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位童话人物,都与他们正在进行的哲学课程息息相关。这样精妙的设计,使得原本看起来应该枯燥无比的哲学课程妙趣横生。而大量通俗易懂的例子又帮助我们对于哲学家们的思想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于任何一个对哲学没有系统了解的人,这本书都可以作为思想上的启蒙。而文末苏菲和艾伯特的成功逃离也值得思考。苏菲和艾伯特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但席德和她的父亲,又何尝不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呢?他们其实也存在于另一个人的头脑当中。
那么更进一步,我们会不会也是某个人头脑的产物呢?这又是一个哲学命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哲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一门高深玄虚的学科,可望而不可及。当我了解到大学里还有哲学这门专业时,我真的无法想象。哲学家每天都在干什么?哲学又是什么?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苏菲的世界》就巧妙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这是一本充满文学意味的哲学书。以一个将要过15岁生日的女孩苏菲展开,在15岁生日之前收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信,有个哲学老师艾伯特说是要给她上哲学课。作者巧妙地将哲学的硬知识塞进了一本小说里。书中处处设置悬念,以一种侦探悬疑的风格延续着整个故事,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直到知道真相为止。
全书有二分之一的内容在传递着硬知识,读者不得不跟着苏菲上了一遍哲学史。苏菲收到的头几封信就提出了:“你是谁?”“世界从哪来?”这样的问题。相信大部分读者和苏菲一样,被这些个问题问住了。我是谁?世界又从哪来?自打出生就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作者一上来就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由这几个问题展开,哲学老师艾伯特从苏格拉底讲到达尔文,从古代雅典讲到讲到启蒙运动……哲学的种种在我们面前平铺开来,一览无遗。
不过如果光讲哲学史那就太枯燥了。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苏菲本身就在探索着真理。相比于那些硬知识,我更关注主线故事,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理解。
前半部分作者成功渲染了一种悬疑的气氛。苏菲收到的不仅仅是哲学老师艾伯特的'信,还收到一位海军军官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生日祝福。一开始仅仅是收到信,之后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身边的人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句送给席德的生日祝福。之后苏菲与艾伯特探索了一切,发现了真相,虽然是如此光怪陆离,难以想象。苏菲在15岁生日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军军官。自己不过是他书中的人物,用来给将要15岁的女儿席德上哲学课的,苏菲的世界是他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的。可是苏菲接受了真相,这点让我感慨许多。苏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生活,但她却坚持与艾伯特从书中的世界里出来,背离了家庭和友人,坚定地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这就很像哲学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鲁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坚定地支持着真理。追求真理的同时必定会有牺牲。还有个比较可爱的情节,来到席德世界的苏菲,看到了书架上放着的一本《苏菲的世界》。两个世界,苏菲的和席德的,在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不得不提一个细节,哲学老师艾伯特曾说过:“说不定席德也是在哪本书里……”看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匿笑。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叫苏菲的世界却不叫席德的世界了。苏菲勇于探索,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意识到自己不真实,也看到了上帝的不真实。艾伯特上哲学课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上帝”这个概念:“上帝乃是最高的存在……最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再其次是人类,再其次是天使,最上面则是上帝……天使无法像上帝那样永远存在……”如此种种都表明了上帝是最高存在。但对于苏菲来说,席德的爸爸就是她们的上帝,席德是天使。可是苏菲最后进入了上帝所处的世界,发现上帝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差不了多少,并作出假设:上帝之外仍有上帝,世界之外仍有世界。这不免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楚门发现自己的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电视节目,于是坚持着逃出了这个虚幻美好的世界,并拒绝了上帝(即是导演)的给他安逸生活的请求,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真实世界。楚门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苏菲亦是不幸也是幸运的。这些情节的设置无疑是含蓄地表达了上帝并不是最高存在,没有什么绝对权威,上帝只是真理的一部分。
书的末尾,苏菲来到了书以外的世界,只是作为一种思想精神的意识形态的存在。苦于无法干涉席德世界的苏菲做出了大胆的举动,她解开了席德家的小船,成功引起了席德的注意,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了她上帝所在的那个世界。我想,这或许是作者的某种假设。因为艾伯特的哲学课上曾经说过:“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或称物质……思想和扩延虽然都来自于上帝,但彼此却没有任何接触。思想不受物质的影响,物质的变化也不受思想的影响。”而这个情节的设置或许说思想可能会影响物质?恕我才疏学浅,理解可能有偏差。但这也有可能,毕竟真理会变。引用一句艾伯特老师说的:“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永远不能放弃。”我们也绝不能停止探索。
毕竟哲学离我们不是那么远,也不是那么高深。真理亦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苏菲的世界》虽然是关乎哲学的发展历程,却不艰深难懂,它神秘而明畅,它清新而自然,这是人间的哲学,接地气的哲学。他以苏菲这个对世界抱有浓厚的好奇心及对周围事物有敏锐观察的少女为中心,以那一封封不知来历的信件为线索,让我们与苏菲一起将世界这团混沌清明化,一起解开自然万物变化的谜底,一起思考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我对这本书的目录是印象深刻的。他的目录不是像《时间简史》中“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等纯粹学术性的标题,而是“伊甸园”、“魔术师的礼帽”、“少校的小木屋”、“花园宴会”这类趣味盎然的字眼儿。
这些生动的字眼儿仿佛也将我带到了公元前,带到了雅典,带到了“苏菲的世界”中:我会在“伊甸园”中无所适从,我似乎也成了那待在兔毛深处溺于安乐而不愿再返回细毛顶端的人,我是否也是那些整日因“今天我的饭卡还剩多少钱?”“淘宝有什么优惠?”、“周末去不去市区?”而忧思难忘的人之一……
苏菲说她从未如此努力的思考过,我岂非也是如此?以前,从小孩子的好奇心出发,看着身边走过的每一个行人,我也会冥想半日:我是谁?这世上怎么会有人?我们为什么能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最终这些都只是以无答案的问号湮没在小孩子的心里罢了。
但是十四岁的苏菲“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即将进入社会的我自然也不能在以小孩子的心里对待问题,却还是要保留孩子那份天真好奇的童心、佛教有一句话:“要有初学者的心态”,也正是此理。
先时,身边便有位好知乐知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只是当时一直在备战高考,无心于此,对这书的印象也仅限于“一部介绍哲学的`小说”、“一封封神秘的信”、“困惑于迷茫”,诸如此类。
直至今日开始读了《苏菲的世界》后,这种神秘感、困惑感仍旧萦绕着我。
譬如“席德是谁?”“艾伯特是何来历?”“苏菲真的看到了古代雅典城吗?”这些神秘的人物、场景贯穿了全文,让我们以一种探案式的阅读方式来品读此书。而更令人警惕的是哲学家们的主张与理论让我意识到当时课本中的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苏菲的世界》虽说相较于正经八百的哲学史而言更显生动有趣,但若以一种绝对轻松的心态来阅读,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苏菲的世界》给我最大的感触便是哲学家们多思多想的思考、探究方式,这绝非胡思乱想,而是理性思考。
正如帕梅尼德斯、苏格拉底、黑格尔、康德等哲学家们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正如我也应该让自己知道:我虽然不至于一无所有,但我确实所知甚少。
但即使有这样的觉悟了,我也并非读书读得很专注的人。反之,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开学至今,读了村上春树的小说,读了蒋勋的演讲录,读了《牡丹亭与红楼梦》。但此时想来,似乎没有一本被我完全读透读懂,自己仿佛一直徘徊在似懂非懂的边缘,退不得也进不来。直至这本《苏菲的世界》,更不消说,进度与身边同道者相比,更是慢的可以。
这像是一个迷局,也像是一个困局,我身在其中,脑子一团浆糊,思路不甚明晰,浑身像被蚕丝缠绕,脱身不得。时常又觉得舌苔上像是永远粘着酸苦的不明物,时常想就此将它们搁置一旁就罢了,可我偏偏又离不得它们。
这些书不是电视剧。感兴趣的电视剧我可以看了开头直接跳转结局,于是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可是书呢,我知道了苏菲的困惑,我跟着她的心走,我想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我更想知晓那些自己无法立即得知的答案。我想知道的东西是那么多,我怎能不读下去?正因有了他们这些在旁人看来无聊的探讨与发问,我们今日才能生存在一个“可知”的世界里。
我曾试想过,若非读书沙龙这个活动,也许会与此书无缘也未可知。我是如此庆幸,自己拿起了这本书。
从此,我将在“雅典城”里行走,将在一个可知的世界里行走。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08-26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09-05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08-30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09-05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09-04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精华[15篇]09-10
世界计量日活动总结09-02
世界读书日宣传语08-25
描写海底世界的作文300字09-07
狗眼看世界的作文500字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