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治通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1
以史为镜,《资治通鉴》书名就表达了宋司马光作史的目的。司马光说: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体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司马光写史的目的,就是宣扬孔子儒教思想,作为正统的思想体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他说: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在于分,分莫大于名。礼纪纲也,分君、臣也,名,公。侯。卿。大夫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子的儒家“礼论”进行了史料论证,认为礼是国家强盛巩固的根本,不尊循礼治的准则就会毁灭失败。楚国失败,商朝的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没有遵循以礼义治国的原则。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种族的根源,国君是治国的基础。礼可以敬天奉地。尊重先祖和国君,这是礼的三条基本原则。天下人服从礼治就能太平安定,服从礼治就能安居乐业。天尊地卑的观念自从明确以后,君臣上下的关系就可以确定了。尊卑上下的关系确定之后,贵贱等级也就分明了。
孔子定位。正名,宣扬王权天授,为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制度从“易经”中找到哲学依据,从而完善了儒教。“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礼制,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而实现这个理想的道路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司马光说:
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
与其说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道德家,不如说孔子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孔子明确了个人参加政治活动必须以道德修养为起点和基础。如今人们把政治看作是肮脏的东西,是一种普遍看法,究其缘由就出在政治家修身上。当然政治制度本身是决定一切的,这也说明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来,两千多年的历代皇帝都把孔子当作统治者的精神支柱,大加颂扬。拜孔。祭孔一直是皇权统治的一种常规行为。今天,人们把孔子当作中华文化的代言人,把儒教当作正统的国教。这和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是一脉相承的。
但是,当看到穿着周服。奏着周乐,一躯三跪的祭拜孔子时,总让人感到不舒服,感到滑精可笑。难道我们就是这样低级庸俗的继承祖宗遗产吗?我们到底理解多少孔子整理和阐述的易经哲学的道理呢?把平民教育家当作古代帝王看待,是不是不符合历史真相呢?
任何历史人物都受制于他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束缚,打上历史的时代的烙印,孔子也一样。从易经哲学的道理来理解,我们一方面不能把孔子的理论说成是绝对真理;另一方面又不能苛求孔子理论中的缺陷。以下谈谈自己学习中国历史典籍的体会。
打开中国历史书可以看到,周朝姬氏当家;秦朝赢氏;汉朝刘氏;魏朝曹氏;晋朝司马氏;隋朝杨氏;唐朝李氏;宋朝刘氏;等等。“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并不符合王权天授。天尊地卑的法定次序。就易经本身发展来说,孔子之说既不是连山易。归藏易等的卦象次序,它们也没有天尊地卑的含义。另外,从历史上研究易经学派来看,象数派就从来没有这种思想。总之,从历史事实看;从易经本身演变发展看;从研究易经的学派看;“天尊地卑”之说都不成立。所以,天尊地卑之说,只是孔子的创造,而不是“易经”哲学的本义。
以上是对孔子《易经大传》一些简单看法,以后再深入讨论。下面说说对司马光《资治通鉴》对儒学评价的看法。
秦国之所以能统一中国,前有商鞅变法,后有李斯扶政。商鞅和李斯都不是儒家。秦朝的`历史表明,司马光所断言的不遵儒学就会亡国灭种是不正确的。商鞅变法的实质是对周朝氏族贵族统治下的经济制度的革命,而不是在原有经济制度不变基础上的王权更迭。商鞅变法核心有二,土地制度改革和郡县制度改革。一个是经济制度改革,确立了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一个是政治制度改革,建立起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政权基础。从而奠定了秦王朝的经济制度基石。这是对商。周经济制度的革命,是与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对着干的。秦朝的改革和统一,建立起中国封建社会初型,形成新的国家形态,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都有巨大意义。秦朝建立的国家制度,相比被西方学者吹捧的罗马国家制度更先进。指导秦朝建立的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
纵观历史,对《易经》理论的阐释上基本上分为两大派,即黄帝。老子的黄老派与孔子的儒学派。他们对易经的解释很不相同,甚至尖锐对立。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世上崇尚老子之学说的人往往都排斥儒学,崇尚儒学的人则排斥道学。这里大概就是所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吧!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更是认为:
至于老。庄虚无,固非所以为教也。
老、庄之书,大指欲同生死,轻去就。
完全排斥了黄老学说及其他诸子百家学说,宣扬儒学的霸主地位。
所以对史学家的话,也不能句句当真理。由于个人的信仰及所处历史环境的局限性,史学家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现实而超越,必然有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我们今天读史,要有自己的判断。
易经哲学讲变化,讲循环。我们如果把易经哲学存在论看成是能量存在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能量存在的形式,那么就不会有天地之别,上下之别,尊卑之别。更何况八卦或六十四卦中的园代表了一种周而复始的旋转运动,不可能显现上下尊卑。只有固定不动的模式中才能反映出的这种现象。这种天地定位之说,只能是人为的一种思想创造,而不是易经哲学的认识论。按老子道法自然之说,就会与孔子礼义之说对立和矛盾,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用儒学解释易经哲学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今的学者还是把这种以儒释易当作唯一正确的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对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贡献不可小视,但也不能用孔子一家儒学概括为中国文化。这就是读史心得。
《资治通鉴》读后感2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到后周世宗显德,前后共1362年,全书记载了十六个纪,即: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陈……全书记载从周纪开始的政治,军事开始的历史故事,讲述了历史的传奇。
全书记录了每个朝代的`建立繁荣,强盛,争斗,叛乱,衰落,灭亡,记载了一个又一从强盛转向灭亡的过程,相当于是一本警示世人的书。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使我对历史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原本我认为历史是枯燥的,乏味的,但自从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它让我与历史拉近了距离,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神秘与长久,历史是一段神奇的故事,它让人类探索,探秘这一段神奇的故事。
其中我最熟悉的当然是三国时期了。当我阅读时,却发现历史与三国演义中描绘的大不一样。原来《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记载而编写的,自然与历史不大相同。
《资治通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历史是只有一个的,探索历史的神秘是要揭开历史被时间掩埋的面纱,,探索历史的真相。
《资治通鉴》读后感3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欲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
《资治通鉴》读后感4
本书的作者是司马光,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周朝到北宋初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发展。
妈妈给我买了这套书,刚开始还闹了个笑话。看到我的书架上多了一套《资治通鉴》,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尝尝鲜。“呀,不好,妈妈,你买的书不全啊,是不是发货不全啊,怎么到了唐朝就结束了,怎么没有宋朝和清朝啊?”我问到。妈妈笑了笑说:“坏了,小松啊,你赶快打开以前妈妈买的《史记》看看,是不是只到汉朝就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啊?”。我想了想说:“妈妈,我知道了,司马迁是汉朝的,他写的《史记》当然只能写到汉朝了,那我赶快了解一下《资治通鉴》的作者吧。”
毛主席他阅读了17遍《资治通鉴》,称这本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书有四卷,我花了两个星期全部都读完了。里面的故事很精彩,每个人物都很真实。通过阅读历史,我总结了朝代更迭的几个原因,一是百姓苛捐杂税太重,民不聊生,农民就起义了,比如秦朝就是这个原因,后来农民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秦朝的根基被动摇了,后来刘邦和项羽大军彻底消灭了秦国。二是由于国家的贫弱带来的外族入侵,比如蒙古大军扫平了欧洲大多数地区,同时也消灭了南宋。我还发现,在两个大的'朝代之间都会有一些短暂的战乱和小王朝,比如王莽的新朝,只有15年,比如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读史,我了解了很多历史典故,认识了更多的字和成语,阅读能力也提高了。
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因此载舟,亦因此覆舟。”读历史的好处很多,我喜欢读历史。
《资治通鉴》读后感5
《资治通鉴》上的一则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侍中刘晔,历任曹操、曹丕、曹睿三朝重臣,深受三代皇帝的信任,遇有军国大事,常常召来咨询,多有所中,在朝中很有威望。
太初六年,第三代皇帝曹睿想完成统一大业,先挑软柿子欺,决定讨伐蜀国,但朝臣内外都说不可以,理由是时机不成熟,年年战争,还是与民休息的好。于是曹睿召入刘晔,问他可否?刘晔说可以。曹睿很高兴。刘晔从内宫出来时,群臣问他是怎样跟皇上说的?他说不可以。群臣很高兴,以为跟他们一边的。
中领军杨暨,也是曹睿信任的大臣,他是坚决反对伐蜀的,每次与曹睿讨论伐蜀一事,他都是拼命劝谏。曹睿说:“你是书生,哪里知道军事!”
杨暨回答说:“臣说的可能不对,但侍中刘晔,先帝谋臣,他就常说不可伐蜀。”
曹睿说:“刘晔跟我说可以伐蜀。”
杨暨说:“那可以召刘晔前来对质。”
于是曹睿将刘晔召来问话,但刘晔不发一言。
事后,曹睿单独召见,刘晔责备曹睿说:“伐蜀,乃军国大事,臣得与参与其中,做梦都怕泄露机密,怎敢随便向人言说。兵者诡道也,军事未发,一定要严加保密,像陛下这样讨论,我估计蜀国已经知道,并做好防备了。”
曹睿一听有理,连忙谢过。
刘晔出来后,又责备杨暨,说你太性急了,说服人主,好比钓大鱼,不能急收,要先纵而随之,然后再顺势收线,这样才能钓起大鱼。你是直臣,但没有计谋,缺少深思熟虑。杨暨也谢过。
有人对曹睿说:“刘晔不忠,喜欢察言观色,趋奉皇上的意思。陛下可以试着问刘晔,故意反着说,如果刘晔的回答与问话相反,那么说明刘晔与皇上的意见是相同的。如果刘晔的回答与皇上的反话也是相同的,说明刘晔都是假的。”
曹睿一试,果然如此,心中大为反感,从此疏远了刘晔。刘晔发狂,不久忧病而死。
《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引用前人的`话加了一段编者按,说:“巧诈不如拙诚。”信矣!像刘晔这样既明且智的人,如果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信,可以与古之上贤媲美。可他偏好计谋,为人不诚实,结果内失君心,外被同僚鄙视,最终身败名裂,岂不可惜!
其实现实社会也是如此,如今很多心灵鸡汤都是讲如何为人处世,或者在职场上如何出人头地,说的口若悬河、眼花缭乱。其实没那么复杂,就按照“巧诈不如拙诚。”的原则,诚实守信就好了,也许一段时间会有误解、不快,但终究会理解赞赏的。
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曾写过一幅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光明磊落地生活、工作,把精力都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人生会轻松、快乐许多。
西方有句谚语:“诚实是上策。”也是这个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6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
啊!《资治通鉴》这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民看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历史人物的记载,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是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我还喜欢李时珍,因为他的《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都是在教科书中看不到的知识,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养尊处优,尽享其成。想想古代人民,再想想我们,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爸爸说:“历史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文中先辈们坚强品质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奋发图强。
《资治通鉴》是古代人民坚强不屈的形象浓缩,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指航灯……
《资治通鉴》读后感7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xx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威猛的.荆轲、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仔细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斗争,多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苦痛。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常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活灵活现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资治通鉴》读后感8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用十九年的时间编写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前后跨越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时间,这本书就是把这一历史阶段的历史故事用白话文写出来,使它更加通俗易懂。书中选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或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等。
我很喜欢《暮夜却金》这一篇,它讲述了一个叫杨震的人拒绝别人私下的贿赂,坚持自己的品格和修养的故事。我很喜欢杨震在故事中说的那几句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都应该学会不违背道德理念,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
我真心的向大家推荐这本《资治通鉴故事》,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知识和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9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先能够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同此可见,做人必须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提高,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从(资治通鉴)中许多故事能够看出,为人处世谦虚,能够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终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看到教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应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应当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激。
《资治通鉴》读后感10
今年暑假,我阅读了《资治通鉴》这本著作,书中描写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中各个时期的故事。我通过这本书了解了历史的种种传奇,也向我打开了历史的大门!
古人的智慧与勇气真的令人叹服!论勇敢,有项羽的英勇无敌,有霍去病的少年英雄,还有关羽的刮骨谈笑风生;论文人,有萧何张良、卧龙凤雏,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也有唐朝四大贤相;论奇迹,有破釜沉舟,有背水一战,有温酒斩华雄,也有空城计。这些故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整本书从春秋战国、大秦统一、西汉东汉、三国合晋、南北两朝、到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每一个篇章都吸引着我的'眼球。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当属隋唐时期。隋,是个强国,开国皇帝杨坚只用了20年左右就恢复了奄奄一息的华夏大地,只可惜他儿子杨广只花了十几年就“玩乐”地消耗殆尽。而唐呢?唐也很强,是继隋朝以后的一个更大的王朝。但是,他的宫廷内斗十分混乱,三百年左右的历史长河中,就发生了好几次“骨肉相残”的事件,这也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整个大唐盛世永远的污点。最可惜的是,由安禄山、史思明主导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就进入了“盛世不在,文明永存”的时期。至此,一直到《资治通鉴》结束,再也没有贞观之治那样的盛世了。
人们常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在那个时期局势如此紧张的时代,如此强大的隋唐也曾因一步错,步步错,终至被其它朝代所替代。如今,我们的中国日益强盛,但是身处在世界混乱的局势之中,难免会有内忧外患,我们应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牢记历史,牢记使命,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中,始终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读完这本《资治通鉴》,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画面,也在历史中寻到了一面镜子,照着我前进的方向!
《资治通鉴》读后感11
1有个叫成方遂的人,偶然得知自己与刘据相貌类似,于是他到京城门外大声吆喝自己就是刘据。围观之人众多,但大家都不敢轻易发言。隽不疑引经据典道,就算是真太子也是罪人,太子当初是因为得罪了先帝而潜逃的。遂将此人先扣押起了
2隽不疑的做法是明智且符合实际的,如今新政权已确立,就算真太子出现了又能怎样呢?霍光对隽不疑的应对方式非常满意,而成方遂充其量是扮演了回小丑,历史长河里中的.一个笑点罢了
3李陵充当匈奴人的说客,试图说服苏武。这场对话当中,参杂着人性,友情,气节,无奈……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除了苏武,我们应当牢记常惠,马宏……当年,他们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
4燕王刘旦,盖长公主,上官桀,上官安,桑弘羊……应该讲,这支队伍的实力在线。他们为什么会失败?最怕和最可惜的就是行动前消息泄漏。泄漏消息的是个小人物——盖长公主一名侍从的父亲,叫燕仓
5傅介子刺杀楼兰国王之事,作何评价?本人赞同司马光的观点。作为大国,处事应当堂堂正正光明正大。搞这类公开的刺杀活动,试问以后其他国家如何看待大汉的使臣?
《资治通鉴》读后感12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资治通鉴故事读后感500
“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xx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资治通鉴》读后感13
读过关于“三国”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是指曹、刘、孙建国至“三国”先后灭亡,这是“三国”时期,其实不然。三国时期是以董卓乱京,孙策找到玉玺,好戏就从这里开始。
三国时期,是英雄豪杰辈出的年代,也是诗人,词人不受用之时代,所以,诗,词人不甚出名。因为战乱你再满腹经纶也没用,对方一刀子过去你能写什么?而武将则不同,对方一刀子过去,把它激怒了,一棒子跟你拼个你死我活,对方也没办法。这是一个“潜规则”:国家混乱是要武将;国泰民安要文臣。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如:诸葛亮,是个文臣,却能在乱世时,使蜀国安定,这不是武将能做到的`。
说到诸葛亮,就得谈一谈曹操,这又是为何?乍一看,没有什么。可是只要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诸葛亮与曹操都是丞相;诸葛亮与曹操均开丞相府;诸葛亮为武乡侯,曹操为武平侯;诸葛亮与曹操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均为“皇帝无权”。
《资治通鉴》这本书比《三国演义》真是得多,希望众位不妨看一看!
《资治通鉴》读后感14
提到司马光的名字,大家第一印象是不是都是那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最近我读了《资治通鉴故事》,它也是我们脑海中那个砸缸的司马光所著。
这本书涵盖了中国公元前403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历史。书中选取的都是一些耳熟能详或具有重要意义的故事。比如: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
我很喜欢名将吴起这一章。讲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奇人——吴起。无论是儒家、史家的理论,还是兵家、法家的谋略,他都样样精通。他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强盛: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无敌。按理说,他应该是个值得大家尊敬学习的人。可惜,他却像一只臭苍蝇,处处被人讨厌,处处遭人排挤,最后被乱箭射死了。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那就接着往下看吧!一次,吴起走投无路时,投奔了鲁国,鲁国和齐国一直是敌国关系。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群臣们怕吴起因为这层关系会有二心,谁知吴起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把心一横,一剑砍下了妻子的头颅,献给了鲁候。还有一次,吴起的.老母亲逝世了,也是因为吴起的母亲所在的国家和吴起所效忠的国家是敌对关系,他竟然没有回去奔丧。渐渐地群臣们都发觉吴起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都慢慢的疏远了他读完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无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我更喜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荆轲。燕王太子丹为了报复儿时冤家秦王嬴政,派卫国人荆轲去刺杀秦王。荆轲明知这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使命,但还是义无反顾的接受了任务。最后不但没有刺杀到秦王,还让自己死在了秦国宫殿。荆轲身上那种“好名轻死,尚侠重义”的侠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从《资治通鉴故事》中,我体会到了:我也要德才兼修,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祖国栋梁,让祖国因为有我而骄傲!
《资治通鉴》读后感15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题记
我喜欢读历史,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很多时候我们对现实的问题或者时代的躁动不安一筹莫展,觉得我们走进了现实的死胡同,根本无路可走。这时候,我们不妨回头看看历史,接近经典的史书、阅读经典的史书、品味经典的史书,看看几千年来历史河流里古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智慧。正所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看看千秋万代历史伟人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和教训,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探讨我们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总能发人深省,获益良多。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下都显得如此渺小。但司马光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永恒的著作,永享后人的敬仰和万世的荣光!这就是《资治通鉴》。
我之所以选择读《资治通鉴》,主要是因为《资治通鉴》历史地位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了解我国古代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典籍,在顺利完成后,便立即成为史学著作的典范,受到历代学者的共同赞许。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更是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司马光他们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09-20
草原读后感09-16
《秘密》读后感09-11
论语读后感09-04
《变量》读后感08-26
《毛毛》读后感09-19
圆明园的读后感09-21
《活着》读后感08-30
《屈原》的读后感09-02
经典常谈读后感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