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群走网>教学资源>说课稿>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5-10-06 10:54: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化学说课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化学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化学说课稿集锦10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定义及应用,它侧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应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课题的学习还能为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年龄、心理特征,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以及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判断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日常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索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能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还能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穿插,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优化课堂,课堂效果也会达到最佳。

  三、学法分析

  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学生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

  结法。化学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做实验是学好化学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加强,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总结归纳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导语:在现代的考古中,发现从地下出土的文物中,金银器具总是比铁器保存得完好,而且年代比铁器早,你知道为什么吗?

  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预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与氧气的反应,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它们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和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排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及时的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

  【探究一】: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再依次加入铜、铁、锌、镁,观察实验的现象,特别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铜、铁、锌、镁)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就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是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置讨论】:大家想想如果要在实验室制备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最好?

  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③、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由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结合实验(2)、(3)能否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的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学习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以及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④、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相关化学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反应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3)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提问】: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问?

  这样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

  (4)作业

  必做题:P14 4、5

  选做题:P14 7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这点恰好符合《教育学》中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原理。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

  (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

  (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学方法:

  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采用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2.教具:投影仪、胶片。

  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镁带、砂布、铝片、蒸馏水、酚酞试液、1mol/L盐酸、1mol/LAlCl3溶液、3mol/L硫酸、6mol/LNaOH溶液、培养皿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基础理论知识的特点,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且较为抽象,理论性‘联系性较强。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能条理清晰,有逻辑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节课所使用的资料及实验等比较多。本节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此课并不会显得十分枯燥,但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若教师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指导他们删繁就简,学会举一反三,更轻松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的学习;运用生动的比喻-时钟记时引出周期性的概念: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就称为周期性。原子序数的学习则通过学习自学,归纳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学习。通过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依次思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原子半径;

  (3)最高正价和负价;呈现怎样规律性的变化?请学生总结并得出结论,教师予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小结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1)通过复习碱金属元素与卤素,引导学生回忆并得到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演示实验A组钠、镁与水的反应。实验B组镁、铝与盐酸的反应镁铝6mol/L盐酸学生做实验。根据判断依据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Na>Mg>Al再推广展开到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最终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元素非金属性则通过对表5-8的分析,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的类比引出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可由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类比引出。

  4.思考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并小结。得出结论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五学生学习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推理归纳法。

  六反馈练习(投影)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化学说课稿 篇4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已基本学完化学必修教材,已有了较全面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利用自然界可能的资源,海洋资源的开发就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化学变化角度来看,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各种元素。教材中通过海带中提碘的实验和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图设计,一方面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养成学生应用知识的习惯;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的处理远比书本知识复杂,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同时学生也能了解开源节流方面的知识,明白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可以说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三维目标的很好素材。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我确定的本节教学目标是:请大家看屏幕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海水淡化、海水制盐等知识;能顺利完成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设计出从海水中提溴的流程,并能正确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图片或文字资料获取需要的信息,得出海水综合利用的几个方面;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归纳能力、比较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得以提高和锻炼;通过资料和讨论知道开源节流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热爱自然等意识,认识和体会化学在海水综合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在今后人生道路上,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协调共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指导思想之一。

  了解了教学目标以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重点:我把“海带提碘、海水提溴;以及使同学们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化学,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原因有二,一是学以致用,回报社会;二是人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环境教育也应一样。

  难点:我把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设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因为虽然是高中阶段,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仍较差。

  以上是我的教材分析,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学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教材已经学习过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它是本节课学习蒸馏法淡化海水的基础;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知识是海带提碘及海水提溴的理论基础。在老师引导下,他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获得成功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学法是:

  教法学法分析

  问题统领下的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归纳,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感知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

  鉴于以上分析,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本节课的具体实现部分:即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首先,我设置了课前音乐:《请到天涯海角来》。目的是以欢快熟悉的的歌曲创设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暗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海洋。

  关于教学过程,我分为3个环节。

  环节一:(时间约10分钟)

  新课导入:以三亚为什么能够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排头兵,引出三亚优美的自然环境——椰风海韵、三面环海(同时展示相关图片),呈现广袤的大海。追问海水资源如此丰富,那么面对三亚的旱季出现的间歇性停水,能不能直接饮用海水呢?从而导出新课。

  (这样的导入设计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为感知人与自然的的和谐相处埋下伏笔。)

  1.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关于海水水资源的利用的教学,首先我简单介绍海水淡化的历史,给出常见的淡化海水示意图,按照课前的分工,组织学生讨论海水淡化原理及应用的优缺点,并由小组中心发言人归纳得出结论:蒸馏原理、优点、缺点,老我再做出点评。

  这样设计采取了课前布置讨论内容,有利于节约时间,同时通过这一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及团队精神。

  关于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教学,我设计为让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了解海洋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认识到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至于制盐和以盐为原料的盐化工内容的处理,我整合到后面对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总结上,指出在《化学与技术》模块还将深入学习,有利于突出本节重点。

  环节二:(时间约25分钟)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海带里提取碘的实验,二是从海水里提取溴的流程设计。

  2.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

  在对从海带里提取碘的实验教学上,我打算以图片的展示为引导,设置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

  ⑴、海带中的碘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单质还是离子)?

  ⑵、I-具有什么性质?(高价氧化低价还原)

  ⑶、怎样才可以把I-转化为I2?(加氧化剂H2o2)

  ⑷、加氧化剂怎样才知道有碘单质生成呢?(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变蓝)

  ⑸、很多氧化剂都可以氧化I-,用H2o2有什么好处?(颜色变化明显,绿色氧化剂,环保)

  然后要求各小组相互讨论,根据书本上的提示,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请各小组中心发言人把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最后由我评价总结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而后,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巡视观察学生的操作、步骤、分工等情况,处理偶发事故,如指导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出猜想,课后再设计实验验证)、规范操作等。强调特别要注意安全问题,对于分工不明确的予以指导,确保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

  这样通过步步紧逼的追问,实际是以问题为抓手,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问题统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使后面的教学一气呵成。

  3.海水提溴

  在对从海水里提取溴的流程设计部分的教学上,我打算以对溴的“海洋元素”名称由来的介绍为过渡,教师设疑导学,要求学生根据海带提碘的实验启示,结合书91页的[资料卡片],分组设计具体的提取流程,汇报、交流、总结,画出从海水中提取溴的流程图,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这样让同学们根据书上的信息设计提取溴的流程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明白化学原理和技术在海水开发中的作用。

  通过环节二的教学,学生能够体会到:从海水中富含碘元素的植物中提取碘,从提取氯化钠后所得的母液中提取溴,原理非常简单,但原理与实际应用之间有相当大的距离,所以,真正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和从海洋里提取溴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实现,让学生体会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

  环节三:(以下时间约5分钟)——自然资源的开源和节流

  本部分教学内容我打算通过幻灯片分别展示:一个是海水综合利用的具体实例,另一个是蓝色海洋与污染后的海洋对比。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知识视野,又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海水资源同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到我们海南虽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在开发利用上,一定要合理开发,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大背景下,我们更要爱护我们的环境,把我们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绝不能只求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绝不应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学生感慨学好化学这门学科对人类贡献的重要性。

  然后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最后布置作业

  1、课本第93页第4题(目的是为了补充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从海水中提取元素的流程、原理。)

  2、用手机

  视频或图片的方式记录生活中体现:“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这一理念的行为,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大背景下,作为三亚市民的你,关于环境开发和保护方面,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观点。(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使同学们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化学,环境的开发和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这一教学目标,不使其过于空洞,流于形式。)

  以下是我上课时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水资源的利用

  4.自然资源的开源和节流

  结束语:

  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积极倡导“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中的情况千变万化,这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说课内容是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全新的知识,这

  节课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作综合归纳和提升,为以后继续学习化学平衡的学习提供知识和方法的铺垫。本节内容以生活现象为背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使知识与背景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强化了知识的应用。

  2、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二期课改的化学学科提出,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学科中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

  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习惯、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注重科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统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注重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我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探索活动更条理化、系统化;第二要符合研究性学力的培养要求,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具体的'处理方法是:以生活常识及图片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整个课堂教学的大背景。意在突出知识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体现这种意图,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讨、对具体题目作总结性回顾,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3、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分析,同时这也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化学

  反应速率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但又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因此是本节的重点,但对学生来说抽象的知识在认知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困难,故它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所在。

  4、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上述的总体分析和二期课改思想的指导下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性学习目标]:(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原因

  [技能性学习目标]:(1)学会控制某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2)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性学习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方法分析:

  1、总体的教学构想及构想依据

  总的教学构想是:第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序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力为暗线,

  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研究性学力的培养。第二,以探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明线,将探索分为三个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2、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导入设计:利用日常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首先深切体会到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安排也恰如其分的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针对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现象,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实验的探究,大胆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点评,让教师的认知结构迅速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同时强调团队精神。

  教学结束设计:利用一道综合讨论题,让学生充分应用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教育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反应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实验等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合乎掌握。

  2、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巩固训练

  本节课的巩固训练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短期作业选用课本及习题册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布置给学生完成。二是让学生做一项长期工作,即平时留意以下生活中那些现象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如发现做好相应的记录,应该说学生乐于这种全新的自主学习活动。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及其作用

  说课内容:人教版必修①《引言》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引言(也称前言、序言或概述),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的主旨和内容等。引言课即第一节课,不要求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旨在为学生打开学习化学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一节成功的引言课将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积极而持久的影响,引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叩开高中化学殿堂的大门,奏响学生化学知识的乐章,精心设计了以“大话西游“为主题的入学第一节课。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认识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

  ②了解化学研究的目的与学习化学的方法;

  ③认识co2、H2o既可以灭火也可以生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看影像视频、阅读相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②通过教师讲解、课堂讨论使学生领悟学习化学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使学生摆脱愚昧和无知,抵制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难点:领悟化学学习的意义。

  二、学法分析

  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化学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认识化学问题的能力,也初步了解了化学学科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普遍缺乏对化学知识的理性与系统认识,学习方法往往也不成熟,但都具有好奇、好问等较为原始的学习兴趣。引言教学就是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将学生这些原始的动力转化为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并且教学以学生暑假生活为接口,玩中学,学中玩,自然过渡,开展学习,学生容易接受。

  三、教法分析

  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产生认同和共鸣。学生对《西游记》电视剧的喜欢,源于对刺激感知系统的动作画面与离奇的故事情节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对孙悟空英雄式人物的崇拜。如何让学生这种直觉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暂时兴趣向持久兴趣发展,此时就要有意识加以引导:将神话与现实自然结合,使科学知识走下高高的殿堂,让英雄人物回到人们中间。

  看电视-读原著-做实验,大话西游,用学生熟知又模糊的材料逐渐产生并形成一条清晰的认知线索,把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化学学科的大门。同时,自然科学人文化,体现了“大教育”的新观念与新思想,无论学生将来向何方向发展都将终身受益。

  四、教学程序

  1、切身交流,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新生入学第一节课师生第一次见面,相互问候后一句“大家暑假都做了些什么?”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一样,不经意间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看电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西游记》电视片段:孙悟空腾云驾雾、上天入水、七十二变,精彩的画面充分刺激学生的感知系统,在兴奋与激动之中拉开序幕。

  3、读原著,培养学生探究欲望。

  让学生朗诵原著片段(“《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部分内容),为后面评西游打好基础。板书大话西游,吊起学生胃口。在惊讶与不解中顺利过渡。

  4、三评西游,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一评西游,谈古论今,神话变现实,化学显实力。

  要点简介:《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按现代观点来看,就是一部科幻小说。它源于对当时的一些自然现象的不解,从而衍生出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向往:长生不老,上天入水,呼风唤雨……如今这些向往很多都变成了现实:延年益寿、航天潜水、人工降雨……这些粗看起来是以物理为主体或以生物医药为主导的科学,但其核心作用是取决于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而这些新型材料与化学物质都是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合成或研制。

  二评西游,谈炉论器,仙丹成毒药,化学明道理。

  要点简介:最早化学在中国,化学起源于炼丹,炼丹从客观促进了药物化学的发展。用现在观点来看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就是一个化学反应仪器,炼丹过程就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但炼丹违背了科学道理。通过高温最后得到的物质一定重金属或是其氧化物,所谓的“丹”非但不能医治百病,长生不老,反而大多数都是有毒物质。即使是佛祖高僧坐化焚酌所得到的“舍利子”实际上也就是僧者体内的结石。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嘲笑古人,正是他们的牺牲与尝试才为我们积下了宝贵的经验。

  由此,顺势提出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启发思考,揭示出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实验史:

  你知道吗?催动人类迅速进化的因素是什么?是从生食到熟食,是火!

  你知道吗?推动电器工业迅猛发展,通讯技术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元素是什么?是半导体,是硅!

  你知道吗?返回航天飞船的外体,既耐高温又有高强度还近乎绝热的材料是什么吗?是一种新型合成物质,是陶瓷!

  三评西游,谈悟空论英雄,太空何起居?化学揭神秘。

  要点简介:由孙悟空到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从影视偶像到现实英雄,航天英雄本身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英雄起居探秘。通过二氧化碳和水灭火、生火现场实验,使学生思维上有衔接,同时认知上有冲突。

  附:课堂实录(片断):

  [老师]进一步引问:你们还知道吗?我国现代的孙悟空——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等在天上的生活起居怎样?太空舱内的氧气怎样补充?产生的二氧化碳怎样处理?

  [学生]异口同声:带氧气瓶,……

  [老师]引导思考:压缩的氧气需要很笨重的钢瓶存放,无疑会增加飞船的重量,能否有其它的方法呢?

  [学生]交头接耳,欲言不语。

  [老师]转移话题: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先简要介绍讲台上放置的水与二氧化碳,随即在放有砂子的两个烧杯中分别点燃一团棉花)提出问题:怎样将火灭熄?

  [学生]胸有成竹:加水!加二氧化碳!

  [老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倒入水与二氧化碳,火熄灭。

  [学生]兴奋、满足。

  [老师](举出一个试剂瓶)介绍:我这里有一种黄色物质,请大家看:

  [老师]演示: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蒸发皿中,用滴管滴水。

  [学生]当看到棉花起火燃烧时,不解,起哄。

  [老师]再演示:又取出少量黄色粉末用棉花包住,放在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学生]开始屏住呼吸,当看到棉花又起火燃烧时,惊讶,喊叫。

  [老师](稍停顿)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热烈:反应,放热,有氧气生成,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老师]鼓励并引深:同学们都说得很

  对。那么,是什么反应生成o2的.呢?

  [学生]齐答:有水,二氧化碳!

  [老师]肯定并深入:对!这就解决了我们宇航员的呼吸问题。这种黄色粉末叫过氧化钠。

  多媒体展示并讲解原理:

  在初中,同学们已经知道:营养终端的能量物质是葡萄糖。反应产生了氧气又吸收了二氧化碳,既解决了呼吸问题又消除了污染。这样,使学生体验了化学的神密色彩,又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以扩充。引导观察氧气的消耗与来源,揭开太空起居的神秘面纱、欣赏平衡的美妙。

  5、回归教材,介绍化学学习方法。

  回归教材,强化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介绍高中化学课程结构;介绍我校化学学习六字学习法——记忆、理解、联系。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联系是目的。联系就是要养成一个随时将身边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与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思考的习惯。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诠释了科学学习与科学发展的真谛,符合新课程理念。

  6、布置作业,释放学生蓬勃激情。

  故事得以延伸,思维得以发展,兴趣得以提升,作业释放激情。

  指导学生自学引言,结合本节课所学写一则体会:如神奇的化学,我眼中的化学等,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以上六个环节以评西游、论英雄为核心,通过三评西游,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表面在与学生大话西游、崇拜英雄,实则无时不在渗透化学学习的意义,一明一暗,张扬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了触动与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板书动态生成,附其中一个班最终呈现结果:

  六、教学反思

  1、教师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展示。

  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体现主要靠老师,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主要还是应该在课堂。带领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老师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参观,还是引领学生发现,与其说是教学技术,更应该是教学理念的问题。走进教室先调查了解学生,从假期学生所喜欢的活动继续并过渡,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也是最向往的航天航空,从神话引入,转到现实,使学生认识到化学还如此重要!衔接流畅自然,达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灵活处理教材,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型教材观。

  2、学生的情绪心理产生极大震动。

  新课标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课程呈现方式是以社会生活背景为线索、以实验探究为中心,在这一节课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虽然整节课是以老师的讲述与演示为主,但学生也有充分的参与,特别是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反应从开始“这是什么课?”到“激动,似大悟”到最后“兴奋,尖叫”,从课堂学生的情绪与变化来看,所有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意识的重视、行为的动作。

  3、我们的思考:

  作为引言课,我们不能单纯评价内容是否超纲,学生是否都能完全接受,或者量化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点来衡量课堂效果,而使学生能产生心灵的碰撞,能形成学习的原动力,诱导或促使学生去自觉学习、主动学习,这才是新课标最核心的理念。当然学生学习的热情需要继续维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继续摸索加以巩固。

化学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化学反应的表示》,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的表示》这节课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节的内容,化学方程式不仅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核心内容。基本内容有三:一是化学上用什么来表示化学反应(定义),二是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意义),三是怎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怎样书写)。本课题是继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含义之后学习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学生以后自主应用这一化学语言奠定基础,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化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等化学用语,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也认识了一些化学反应和他们的文字表达式,上一节中又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已具备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在课堂上比较活跃,对于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通过教师设置疑问能够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结合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学生能够很好的应用到具体计算中来。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能够描述某一具体化学方程式所表达的意义。

  能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通过书写具体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和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步骤,并能根据反应事实写出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在练习书写方程式的过程中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法:最小公倍数法。

  归纳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①写②配③注④等。

  初步学会用化学方程式来表达所获得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任何事都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在学习中体会化学的乐趣,体会化学用语的方便和实用。

  学生体会到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

  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过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个最基础的化学技能,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再做一个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并用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检验生成物。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并用文字表达式、化学反应式、化学方程式表达出这个化学反应,并让学生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演示实验引入本课,可以通过师生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注意力,为学生体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简洁、通用以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做铺垫。另外,学生都爱做实验或看别人做实验,通过实验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涵义

  通过之前几个反应式的比较,让学生试着为“化学反应方程式”下定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自己看书试着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然后教师可以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引导学生从微观逐渐过渡到宏观,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相对质量比。也可以进一步引申到质量比,从而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还能表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为下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2.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教师按照活动天地5-3组织学生先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在书写中自己总结规律,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总结、归纳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然后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小明同学总结的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是否正确。然后教师讲解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应该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两条原则书写。即在认识化学反应或用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时,应当与化学反应发生的进程一致。书写的逻辑顺序应当是:第一步:描述反应事实。“何种物质、在什么条件下、依据什么性质、按照什么变化规律反应,生成何种物质。”即书写的顺序是反应物化学式→反应条件→生成物化学式(同时注明产物状态)。第二步:遵从质量守恒定律,方法是配平。

  从习得技能的规律和习惯养成的角度考虑,在刚开始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规定书写规则与步骤。分两步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化学反应规律(包括理解反应物的性质、反应条件、产物的组成和状态等)、养成科学的书写习惯,也有利于今后更好地运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化学反应或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还不认识的物质,他们还不了解该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建议不要让学生书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因为这不符合认识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最好在学生第一次正规认识这一物质及其变化时,再系统学习如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反应。

  3.配平

  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上的“多识一点”,以铝在氧气中的燃烧为例,学习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基本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相互熟练地复数这些步骤;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书写步骤书写磷、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组织学生上台板演。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规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使学生经过自学理解,相互复述,模仿书写,以及讲解评价强化书写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把书上的书写步骤转化为初步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将课后的“在线测试”题目以小组为单位,限时完成,最先完成并平均成绩高的小组有奖励。通过小组活动和限时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生的专注程度。小组都完成后,分别到讲台上板演,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也可以培养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反应方程式,不仅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还能反映出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用最小公倍数法可以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在书写时,一定要遵守客观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这两个原则。

  布置课后作业:挑战自我的题目完成。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的表示

  一、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

  不仅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还能反映出微观粒子的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

  1.遵守客观事实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化学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鲁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课题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较详细地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还叙述了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等有关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从学科素养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物质组成的元素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大自然中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人体也不例外。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衰老都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人体通过这种变化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人体内常见的营养物质。九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究感兴趣的问题。就能力水平来看,学生初步具备了收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是如何摄入对人体健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2、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从众多知识中提取有效知识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的主要元素组成、分类及作用,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难点】

  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过渡: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课程开始我会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保健品广告的图片并且提出问题:一些产品中常出现补钙、铁、锌、硒、碘等的词语,这里的钙、铁、锌、硒、碘是元素还是单质?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得到这些物质都是元素,进而设问人体为什么要补充这些化学元素?它们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确立从生活走向化学的学习思路。

  环节二:新课讲授

  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并且提出问题:人体由哪些元素构成?学生思考后可以答出“人体内大部分为水,所以说含有H、O两种元素,由糖类的组成可知人体还含有C元素,由蛋白质的组成可知人体还含有N元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同学自主阅读教材,在阅读教材的时候提出问题“组成人体的元素约有多少种?它们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接着我会提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区别?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元素分类的两个概念。

  在学生知道了人体内的元素组成及分类之后,继续提问“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是什么?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什么??”学生可以答出“人体含量最高的非元素是氧元素,金属元素是钙元素。”接下来讲解常量元素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补充钙元素。在提到可以补钙的食物中,很多同学提到了牛奶,教师顺势提到:在众多补钙的食物中,数牛奶中的钙质最易被吸收了,尤其是处在发育期的大家,更该多喝牛奶,但生活中很多人却没有恰当的利用牛奶来增加营养。我们应该正确地饮用牛奶。接着我会向学生提出几个大家生活中常出现的喝牛奶的误区。生活常识的灌输更加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常识的灌输更加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以了解人体常见的元素。

  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关于必须元素对人体作用的部分,展示两幅病人图片,并示意之前准备好表演的同学开始自己的情景表演,请全班学生进行医生的角色模拟,利用课前资料的搜集及整理,为图片上的患者以及班内的小演员进行诊治。经过各位小医生的确诊和处方,加上教师的补充,大家发现可以从食物中进行食疗。然后提出问题:人的粗脖子病是怎么引起的?如何补充碘?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谈谈对于补充保健品的看法,让学生通过收集有关保健品的资料和交流活动,了解人类应该如何摄取这些物质,避免食用保健品的盲目性。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提出问题“如果你负责制订下个星期全家人的食品采购计划,你打算购买哪些食品?你准备如何安排一家人的膳食?”,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均衡膳食的重要性,从而理解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突破本课的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撰写调查报告:近几年本地区缺碘或高碘甲状腺分布现状及对策。

  七、说板书设计

化学说课稿 篇9

1.教学内容:

  学第一册(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提供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学生首先要知道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氮族元素、镁铝等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内容——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形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考虑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能力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4.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目标: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能力目标:对立统一论思想:阴、阳离子构成了离子化合物中的矛盾的两个方面。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确立依据: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结构中,我们无法进行观察,只能通过CAI演示,使学生去了解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基本概念,这在高考试题中也属于重点,所以很有必要去突破这部分内容。 三、教材处理

  内容调整:这节课先讲解化学键相关的知识,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内容放到下一课时去学习。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引入:请学生回忆钠和氯气反应、氢气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接着播放上述两个实验的录象,让学生加深实验现象。过渡,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反应的微观实质是什么?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

  (1)、离子键:演示Na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再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离子键结合?在周期表中处于什么位置?

  (2)、共价键:通过演示HCl的形成过程引出概念,分析其成键原因、特点,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来分析哪些原子之间会明显以共价键结合?根据原子吸引电子能力不同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和极性共价键。

  (3)、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从概念、成键粒子、粒子间作用、形成条件等方面去比较二者。

  (4)化学键:由演示甲烷各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强调:存在与分子内或晶体内,分子间不存在;必须是相邻的原子或阴、阳离子间。

  (5)、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通过对NaCl、HCl形成的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及反应条件和反应热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离子键、共价键、化学键的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一,巩固本节所学内容

  化学说课稿:

  学院:理学院

  院系:化学系

  班级:08级2班学号:08052232 姓名:王昆

  《化学键》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们:

  上午好!

  我参赛的课题是《水电解装置的改进》。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 水的组成一节中,课题开头就安排了水的电解实验,该实验的演示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对于研究水的组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实验展现知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经历探究实验过程的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所以本实验的成败对帮助该课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至关重要。

  一、教材中选用试管、水槽电解水的简易装置,从图中可发现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我归纳如下:

  1、试管、接线柱等仪器固定难度大,全套仪器组装、提携不方便。

  2、收集气体的试管放入或拿出电解液时,手因接触电解液而易受腐蚀。

  3、许多一线教师多次实践证明,用该装置电解水,实验耗时长,且氢气检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效果很不理想。

  基于上述理由,我根据水的电解原理和有关物理知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水电解装置加以改进,制作了气压式水电解器。

  首先介绍制作材料:一个500mL广口瓶和一个五孔橡皮塞,以及电解水常用到的电器材料如导线、电极、接线柱、学生电源。体现创新和改进的仪器有:不用试管收集和检验气体,改用两支带活塞、从上至下有刻度的玻璃管作为专用的电解管(可来自废弃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器上的电解管)、产生气压的动力仪器不用洗耳球、双连球,选用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

  二、应用上述仪器组装出如下图所示装置:

  1、 水是弱电解质,为增强导电性,电解液用15%的NaOH溶液。

  2、 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通过气压球上旋纽控制装置内外气压。

  三、我应用本装置多次课堂演示实践证明,有以下五个方面体现改进处:

  1、材料常见易得,制作简便,一经制得可长期使用,适宜于在农村中学推广应用。

  2、采用了气压球自由控制装置内外气压平衡,使实验现象从容呈现。

  3、该装置携带方便,实验时可直接摆放在讲台上,无需固定.

  4、操作简单,从容安全,手不沾液,耗时短,现象明显。

  5、可多次反复实验,学生也可参与实验。

  四、下面我演示实验:

  1、向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电解液,组装仪器。

  2、打开电解管活塞,挤压气压球,使电解液(恰好接触活塞)充满电解管,关闭活塞,接通电源,在6~8V直流电压下电解2~3min。

  3、关闭电源,比较两极气体体积大小。检验两极产生的气体,打开活塞后,一手均匀挤压气压球,一手进行气体的检验。

  五、实验效果:

  1、实验过程中两电解管中有大量气泡迅速冒出。

  2、当生成氢气体积10~10.2mL,氧气体积4.8~5mL时,关闭电源,此时结论最接近VH2:VO2=2:1。

  3、检验气体时,正极生成的气体用火星的木条靠近,木条复燃;负极生成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被点燃, 均匀挤压气压球,能观察到气体持续燃烧一段时间,现象明显。

  六、自我评价:

  通过实验创新改进,我认为是成功有效的。主要体现如下:

  1、改进后的实验能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实验说服力。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2、在实验中运用物理中的'电学、气体压强等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加强学科间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发展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改进的装置取材于日常生活和实验室废弃仪器。如:电解管选用破损的酸式滴定管或报废的霍夫曼水电解管;气压球来自于医院里报废的血压计上的气压球;电极用普通的铜导线等等。使用低成本材料进行再创造,体现一线教师推行新课改、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务实求真的敬业精神。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09-16

初中化学说课稿08-27

化学说课稿汇编五篇09-29

(必备)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08-28

初中化学说课稿15篇【必备】08-28

初三化学水分子运动说课稿09-09

化学教学总结09-01

说课稿09-11

化学教学总结(精)09-01